[免费注册][安全登录]
当前位置:首页历史趣闻有一次考古发掘中「1956年5月9日一场挖掘掀开了中国考古史上悲怆而惨淡的一页」

正在加载最新数据,请稍等......

有一次考古发掘中「1956年5月9日一场挖掘掀开了中国考古史上悲怆而惨淡的一页」

历史趣闻2023-7-8阅读:306

1955年国庆节刚过,一封特殊的“请示报告”被送到了中南海西花厅周恩来总理的办公桌上。

这份报告由六个人共同署名提交,其中的两个人我们非常熟悉,一个是中国著名作家和考古学家郭沫若,另一个是当时的北京市副市长吴晗。

有一次考古发掘中「1956年5月9日一场挖掘掀开了中国考古史上悲怆而惨淡的一页」

除了副市长的职务,吴晗还有另一个学术名头:明朝历史研究专家。

有一次考古发掘中「1956年5月9日一场挖掘掀开了中国考古史上悲怆而惨淡的一页」

而这份报告的内容,即便放之于中国历史,也是破天荒头一遭,因为他们想请示中央,组织发掘位于北京的明代长陵。

有一次考古发掘中「1956年5月9日一场挖掘掀开了中国考古史上悲怆而惨淡的一页」

(报告内容)

长陵是北京“明十三陵”中最著名的陵墓,素有“十三陵之首”的称呼,是明成祖朱棣和皇后徐氏的合葬墓。

对长陵进行考古挖掘,在考古学界甚至整个北京,都是一个惊天动地的大事。

郭吴二人建议发掘长陵的提案传开后,时任文化部文物局局长郑振铎、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夏鼐大惊失色。

有一次考古发掘中「1956年5月9日一场挖掘掀开了中国考古史上悲怆而惨淡的一页」

(左郑振铎,右夏鼐)

他们两人联手警告吴晗,当时新中国并没有完全妥善开发这种大型皇陵的技术和条件,一旦发掘,文物保护和修复将是个巨大问题。

可吴晗当时很固执,坚定认为共和国已经成立六年,也培养了一届考古学专业大学生,具备了对这种大型陵寝进行研究开发的条件。

有一次考古发掘中「1956年5月9日一场挖掘掀开了中国考古史上悲怆而惨淡的一页」

于是,这项提案最终还是落了地。

一年后,帝王陵墓的发掘历经一系列坎坷,终于到了打开地宫大门的那一刻。

现场的每一个人内心都裹杂着好奇、紧张,他们盼望这一刻太久了。但当时谁也没想到,这一次闯入地宫世界,即将引发中国考古界最令人痛心的一场悲剧。

当时的新闻电影《地下宫殿》完整记录了这场奇妙探险的全过程,新世纪后央视又引用当时影像、并采访当事人,推出了纪录片《定陵传奇》。

借助这两部影视作品,我们也得以窥探当时这场考古发掘从前到后的真实面貌。

01、从长陵到定陵

1955年12月初,“长陵发掘委员会”成立了。

委员会成员共有郭沫若、沈雁冰、吴晗、邓拓、范文澜、张苏、夏鼐、郑振铎、王昆仑这十人,下设一个考古工作队,队长是赵其昌,副队长是白万玉。

1956年春,考古队就进入十三陵地区进行调查,他们选择的目标,就是明成祖朱棣修建的长陵。

因为长陵是当时保存最为完好,也是规模最大的陵墓。考古专家认为,长陵中一定有数量巨大且珍贵的文物,可以作为研究明朝历史的事实依据。

但经过勘察,研究计划几乎陷入停滞,因为古代皇帝陵寝的地宫设置都极为隐秘,而长陵占地面积巨大,考古队进行了好几周的试探性发掘,一无所获。

有一次考古发掘中「1956年5月9日一场挖掘掀开了中国考古史上悲怆而惨淡的一页」

一筹莫展之际,考古队转变了思路。

他们想着另找一个位于十三陵的小规模陵墓进行试探性发掘,总结发掘经验之后,再正式发掘长陵。

这时长陵西南方的一个陵墓走进了他们的视野。

这就是定陵。

有一次考古发掘中「1956年5月9日一场挖掘掀开了中国考古史上悲怆而惨淡的一页」

定陵是明朝第十三代皇帝明神宗朱翊钧与孝端显皇后、孝靖太后的合葬墓,明神宗在位四十八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也被称为“万历皇帝”。

有一次考古发掘中「1956年5月9日一场挖掘掀开了中国考古史上悲怆而惨淡的一页」

选择定陵作为试掘目标,并没有经过严谨的科学论证,考古队只是基于一个想法和一个偶然的发现。

这个想法是吴晗和夏鼐提出的。

他们认为定陵在十三陵中建造年代较晚,修复起来也会容易一些,另外万历皇帝在位48年,史料肯定更加丰富。

有一次考古发掘中「1956年5月9日一场挖掘掀开了中国考古史上悲怆而惨淡的一页」

(夏鼐)

而那个偶然的发现,则来自于考古工作队。

他们发现定陵附近的墙上,出现了一个因年久而开裂的裂缝,有理由推测,这条裂缝连接着地宫的入口,所以它为发掘定陵提供了“天然条件”。

有一次考古发掘中「1956年5月9日一场挖掘掀开了中国考古史上悲怆而惨淡的一页」

最终,考古队决定,根据这一线索,开始试探性挖掘。

有一次考古发掘中「1956年5月9日一场挖掘掀开了中国考古史上悲怆而惨淡的一页」

02、找到地宫

根据历史记载,定陵在过往数百年间曾被破坏过不少次,历经清军入关、李自成放火以及多方盗墓,很多陵外的建筑都已焚毁。

为了发掘定陵,考古队只能顺着这个有裂缝的墙做文章。

1956年5月9日清晨,赵其昌、白万玉率队来到现场,考古队除了专业工作人员,还找来了附近的38位民工,一声令下,民工队长王启发挖下了第一锹土。

有一次考古发掘中「1956年5月9日一场挖掘掀开了中国考古史上悲怆而惨淡的一页」

探洞刚挖到一米深,民工那边就传来声音:“好像有字?”

因为民工多不识字,于是赵其昌和白万玉赶忙跑了过来,轻轻用毛刷刷去浮土,只见三个雕刻粗浅的字迹映入眼帘:隧道门!

有一次考古发掘中「1956年5月9日一场挖掘掀开了中国考古史上悲怆而惨淡的一页」

经过仔细辨认,专家认为这并不是故意制造假象的“迷石路”,而是古代工人为了辨认隧道口留下的记号。

这也印证了之前他们的猜测,这堵墙下方果真就是通往地宫的入口。

有一次考古发掘中「1956年5月9日一场挖掘掀开了中国考古史上悲怆而惨淡的一页」

挖掘工作继续进行,十几天后,在长墙的下方又有不少新的收获——

他们发现在“隧道门”刻石下面,又露出了一个用大城砖垒起的大门和转墙,这应该是通往地宫的第一道大门。

有一次考古发掘中「1956年5月9日一场挖掘掀开了中国考古史上悲怆而惨淡的一页」

为了减轻工作量,减少考古时间,第一条探沟被放弃,考古队转而开始挖掘第二条探沟。

有一次考古发掘中「1956年5月9日一场挖掘掀开了中国考古史上悲怆而惨淡的一页」

事实证明,这是个错误的决定,第二条探沟越来越深、越来越宽,却没有任何发现。

就这样浪费了几个月时间,考古队一无所获,一种绝望的情绪渐渐弥漫出来。

过了多雨的季节,到了九月份,转机才出现,又是一位民工发现了一条带有刻字的小石碣。

有一次考古发掘中「1956年5月9日一场挖掘掀开了中国考古史上悲怆而惨淡的一页」

石头上刻着一行字:至金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

有一次考古发掘中「1956年5月9日一场挖掘掀开了中国考古史上悲怆而惨淡的一页」

所谓金刚墙,是明朝对地宫墓墙的称呼。这块石碑的发现,几乎是指明了地宫所在,成为了打开定陵地宫的一把钥匙。

根据小石碣提供的线索,考古队再次调整计划,开挖了第三条探沟。

有一次考古发掘中「1956年5月9日一场挖掘掀开了中国考古史上悲怆而惨淡的一页」

为了加快效率,考古队搭起了脚手架,不过厚厚的土层不容易开挖,直到1957年5月,才找到了地宫金刚墙。

有一次考古发掘中「1956年5月9日一场挖掘掀开了中国考古史上悲怆而惨淡的一页」

虽然历时很久,但金刚墙的出现为所有队员打了一剂强心针。更让人兴奋的是,金刚墙上有一个神秘的梯形开口。

有一次考古发掘中「1956年5月9日一场挖掘掀开了中国考古史上悲怆而惨淡的一页」

专家判断,这应该就是300多年前万历皇帝入葬时的入口。

找到了金刚墙和入口,考古队没敢贸然打开,因为又到了夏季,马上到了北京多雨的季节,他们准备等雨季过后再行挖掘。

等待雨季的这四个月,考古队一直在为打开地宫做准备,找到金刚墙的兴奋渐渐消失,整个队里反而有一种恐惧的气息在逐渐散播。

03、地宫探秘

无论是《盗墓笔记》还是《鬼吹灯》中,我们都见过这样的情节:所谓摸金校尉只要拿个罗盘念几句口诀就能找到地宫入口,真正艰难的,是地宫下的机关、毒气甚至怪物。

其实现实中恰恰相反,寻找和挖掘出地宫入口才是最困难的。

因为考古不是盗墓,每一铲土都必须十分小心,所以工作量大且耗时。找到地宫后,工作反而会变得简单一些。

有一次考古发掘中「1956年5月9日一场挖掘掀开了中国考古史上悲怆而惨淡的一页」

不过,眼见金刚墙上的梯形入口就在那里,工作队却犯了难。

因为跟小说里一样,中国有不少古书中记载,许多皇帝为了让陵墓不被盗掘,地宫里都设有复杂的致命机关,一旦陵墓被入侵,机关就会启动,闯入者将死无葬生之地。

工作队的专业人员肯定知道这些,但皇帝陵墓是第一次挖掘,以前谁都没有下去过,具体有没有机关毒气,进去会不会死人,也没人能给出个准信。

有一次考古发掘中「1956年5月9日一场挖掘掀开了中国考古史上悲怆而惨淡的一页」

所以当工作队一块一块将梯形洞口上方的砖拿下来的时候,所有人都忍不住害怕了。

地宫一打开,阴风就从里面吹了出来,让工作人员不寒而栗,而且带着一股特浓的朽木和发霉的气味,这种气味特别浓,足以让人联想到阴曹地府。

有一次考古发掘中「1956年5月9日一场挖掘掀开了中国考古史上悲怆而惨淡的一页」

有一次考古发掘中「1956年5月9日一场挖掘掀开了中国考古史上悲怆而惨淡的一页」

(定陵入口)

砖拿下来以后,众人犯了难:万一真有机关暗器怎么办?到底谁第一个进去?

有一次考古发掘中「1956年5月9日一场挖掘掀开了中国考古史上悲怆而惨淡的一页」

于是他们用起了最古老的方法决定命运:抓阄。

有一次考古发掘中「1956年5月9日一场挖掘掀开了中国考古史上悲怆而惨淡的一页」

抓阄完毕准备进入,定陵突然迎来了连续两天的雷雨天气,雷电交加,雨没下多少,两日不停。

考古队虽然都是科学工作者,但免不了心里犯嘀咕,白万玉甚至还和考古队员们打趣:是不是万历皇帝显灵了?

有一次考古发掘中「1956年5月9日一场挖掘掀开了中国考古史上悲怆而惨淡的一页」

没办法,工作不能拖,最后白万玉发话,让庞中威壮着胆下去,并告诉他:一切都准备好了。

后来庞中威还将这段经历写成了一本书,名叫《定陵发掘亲历记》。

有一次考古发掘中「1956年5月9日一场挖掘掀开了中国考古史上悲怆而惨淡的一页」

拿着手电筒绑着绳子,庞中威慢慢寸进陵墓,每走一步都要用铁锹敲一敲地面,试探有没有暗器机关。

有一次考古发掘中「1956年5月9日一场挖掘掀开了中国考古史上悲怆而惨淡的一页」

走了一会,洞外的人听不到声音了,有人着急了大喊:“怎么样里面?”

只听到庞中威回答:“没事。”

大家心里的石头这才落了地,一个跟一个走进了这座尘封三百多年的陵墓地宫中。

有一次考古发掘中「1956年5月9日一场挖掘掀开了中国考古史上悲怆而惨淡的一页」

04、地宫里面的样子

当所有人都陆陆续续走进地宫,手电筒的灯光在黑乎乎的地宫里显得格外明亮。

走着走着,大家发现一扇一整块汉白玉雕刻成的大门。

有一次考古发掘中「1956年5月9日一场挖掘掀开了中国考古史上悲怆而惨淡的一页」

有一次考古发掘中「1956年5月9日一场挖掘掀开了中国考古史上悲怆而惨淡的一页」

用手电筒从门缝照射,发现有一块长石顶住了这座门。

有一次考古发掘中「1956年5月9日一场挖掘掀开了中国考古史上悲怆而惨淡的一页」

为了打开这道厚重的地宫石门,工作队人员用铁丝做了一个套子,套在石头上,并将长石慢慢挪开。

有一次考古发掘中「1956年5月9日一场挖掘掀开了中国考古史上悲怆而惨淡的一页」

据79岁的孙宪宝老先生讲述,当时年轻的他身形小,用自己的身体抵住石头,慢慢打开,这让他成为了进入定陵陵寝地宫的第一人。

有一次考古发掘中「1956年5月9日一场挖掘掀开了中国考古史上悲怆而惨淡的一页」

走进地宫,所有考古人员都被这座百年陵墓镇住了。

地宫下面有宏伟的建筑,跟紫禁城的样式很像,同时寂静异常,就像走进了地下世界,阴风阵阵,吹得他们毛骨悚然、寒毛直竖。

有一次考古发掘中「1956年5月9日一场挖掘掀开了中国考古史上悲怆而惨淡的一页」

而他们,也变成了全中国亲眼见过皇帝陵墓地宫景象的第一批人。

有一次考古发掘中「1956年5月9日一场挖掘掀开了中国考古史上悲怆而惨淡的一页」

穿过长长的前殿后,所有考古人员都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

万历皇帝的陵墓中可谓宝藏无数,有汉白玉雕刻的座椅。

有一次考古发掘中「1956年5月9日一场挖掘掀开了中国考古史上悲怆而惨淡的一页」

各种青花瓷器、金银玉器、凤冠霞帔、珠宝首饰,琳琅满目应接不暇。

因为装盛这些陪葬宝物的木箱都已经完全腐烂散架,所以各种宝物都直接散落到了地上。

有一次考古发掘中「1956年5月9日一场挖掘掀开了中国考古史上悲怆而惨淡的一页」

有一次考古发掘中「1956年5月9日一场挖掘掀开了中国考古史上悲怆而惨淡的一页」

而在后殿,他们发现了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的棺椁。

棺椁木材都已经出现一定程度的朽败,但棺椁内部保存依然完好。

万历皇帝遗体最上方盖着一层金被,金被下则是一层层贴身陪葬物,为了保护文物,考古队只能一层一层往外起。

有一次考古发掘中「1956年5月9日一场挖掘掀开了中国考古史上悲怆而惨淡的一页」

有一次考古发掘中「1956年5月9日一场挖掘掀开了中国考古史上悲怆而惨淡的一页」

就这样,一共起了十一层,棺椁中的文物才被完全清理,万历帝骸骨才显现在众人面前。

有一次考古发掘中「1956年5月9日一场挖掘掀开了中国考古史上悲怆而惨淡的一页」

历时两年多的发掘工作接近尾声的时候,地宫中总共出土的文物已达3000多件,不仅有皇帝的各色金银日用品,还有皇冠、凤冠、玉带、龙袍、珍珠玛瑙、绫罗绸缎等等。

有一次考古发掘中「1956年5月9日一场挖掘掀开了中国考古史上悲怆而惨淡的一页」

有一次考古发掘中「1956年5月9日一场挖掘掀开了中国考古史上悲怆而惨淡的一页」

皮哥举几个国宝级的例子。

比如金丝翼善冠,是至今唯一发现的皇帝金冠。

有一次考古发掘中「1956年5月9日一场挖掘掀开了中国考古史上悲怆而惨淡的一页」

再比如“十二龙九凤冠”、“九龙九凤冠”、“六龙三凤冠”和“三龙二凤冠”四顶凤冠,工作人员现场看到时,光泽依然耀眼。

有一次考古发掘中「1956年5月9日一场挖掘掀开了中国考古史上悲怆而惨淡的一页」

更有万历皇帝头上戴的乌纱翼善冠。

有一次考古发掘中「1956年5月9日一场挖掘掀开了中国考古史上悲怆而惨淡的一页」

以及龙袍等。

有一次考古发掘中「1956年5月9日一场挖掘掀开了中国考古史上悲怆而惨淡的一页」

其他的金器更是数不胜数,件件都是国宝。

有一次考古发掘中「1956年5月9日一场挖掘掀开了中国考古史上悲怆而惨淡的一页」

05、考古悲剧

定陵的发掘工作出土珍宝无数,按道理说是一次成功的发掘。

可岳南所著《风雪定陵》中,却用这样一句话来形容定陵的发掘工作:“由此,中国考古史揭开了悲怆而惨淡的一页。”

有一次考古发掘中「1956年5月9日一场挖掘掀开了中国考古史上悲怆而惨淡的一页」

为什么这么说?

那是因为,限于当时的技术水平和科学条件,对定陵这种大型皇家陵墓的发掘时机远远不成熟。

定陵的发掘,失去的比得到的多得多,得到的只有教训,失去的却是极其珍贵的宝藏。

有一次考古发掘中「1956年5月9日一场挖掘掀开了中国考古史上悲怆而惨淡的一页」

所以它是新中国成立至今唯一被官方主动发掘的皇陵,是第一座,或许也是最后一座。

从纪录片中不难看出,这么宝贵的文物,发掘工作者竟然是徒手去拿的,连个手套都没戴,口罩也没有。

有一次考古发掘中「1956年5月9日一场挖掘掀开了中国考古史上悲怆而惨淡的一页」

我们印象中的文物,或许是金银器物,文人字画居多,可真正珍贵的,远不是这些。

皮哥不妨跟大家说一说,定陵中那些限于条件被毁的最珍贵的文物。

首先,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的金丝楠木棺椁,在供人参观的仿制棺椁制成后,就被派人扔到了定陵后的山沟沟里。

有一次考古发掘中「1956年5月9日一场挖掘掀开了中国考古史上悲怆而惨淡的一页」

熟悉《鬼吹灯》的观众,应该对“金丝楠木”很是熟悉,这是中国历史上最理想、最珍贵、最高级的建筑用材。

除去名贵材料本身的价值,再加上皇帝棺椁的文物价值加成,这三口“金丝楠木”棺椁可谓是真正的无价之宝,随随便便值几个亿是没问题的。

有一次考古发掘中「1956年5月9日一场挖掘掀开了中国考古史上悲怆而惨淡的一页」

棺椁被扔一周后夏鼐才听闻此事,他立刻让博物馆找回棺木妥善保存。

然而山谷中的棺椁早就不见了,也许被上山砍柴的农民搬回了家中,或许是劈了做床板家具,又或许是凿碎了生火煮饭。

陵墓中还有很多木俑,面部栩栩如生,雕刻极为细腻,是稀世珍宝。但这种文物的保存条件十分严格,需要在零下200度的环境下脱水后真空密封。

有一次考古发掘中「1956年5月9日一场挖掘掀开了中国考古史上悲怆而惨淡的一页」

可当时国内的考古界根本没有这种技术,白万玉只能用“蜡封”的土办法,结果木俑上蜡后变形变色,连表情都扭曲了。

更可惜的是陵墓中各色各样的丝织品和华服衣物。限于当时的水平,皇帝皇后的一件精美衣物,需要工人耗费十年时间才能织好。

有一次考古发掘中「1956年5月9日一场挖掘掀开了中国考古史上悲怆而惨淡的一页」

打开陵墓后,由于没有及时进行处理和技术所限,定陵中所有的出土时光鲜亮丽美艳绝伦的丝织品和衣袍,几天后都被氧化,变黑变朽,出现了霉变和腐烂,成了黑色的残片和破布。

有一次考古发掘中「1956年5月9日一场挖掘掀开了中国考古史上悲怆而惨淡的一页」

(万历皇帝龙袍残片)

当时的中国考古协会会长徐苹芳回忆说,即便是保存下来的文物,有些袍服的处理,也不尽如人意。

像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塑料)加入软化剂涂在半腐的衣服上,随着涂料老化,衣服也会老化龟裂,很是无知。

最最珍贵的,是棺椁内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的遗骨。

有一次考古发掘中「1956年5月9日一场挖掘掀开了中国考古史上悲怆而惨淡的一页」

据当时考古队员说,这三具遗骨保存颇为完好。

纪录片里我们也看到了,虽然只剩骨头,但因为金丝楠木棺椁和内部的防腐措施,历经三百多年,遗骨颇为完整,而且头部还有头发留存,色泽光亮。

有一次考古发掘中「1956年5月9日一场挖掘掀开了中国考古史上悲怆而惨淡的一页」

(备注:以上图片遗骨进行了马赛克处理。)

可是这三具文物和科考价值极高的无价遗骨,也没能保存下来。

之后,吴晗还打过报告,希望开发更多的皇帝陵墓,却再也没有被批准过。后来吴晗后悔,承认夏鼐和郑振铎比自己看得更远。

参与发掘的赵其昌老先生也直言:“定陵当时我是赞成挖的,但就是因为我经历的一切,现在我哪一个帝王陵都不赞成挖!”

有一次考古发掘中「1956年5月9日一场挖掘掀开了中国考古史上悲怆而惨淡的一页」

因为经历了定陵的教训,所以今天,中国官方从不主动、也绝不主动挖掘有价值的陵墓,尤其是皇帝陵墓。

除非工程建设施工意外碰到了,自然灾害损毁了,才会进行抢救性的挖掘和保护。因为即便技术发展到现在,开挖陵寝后暴露的文物也无法被妥善修复和保存。

有一次考古发掘中「1956年5月9日一场挖掘掀开了中国考古史上悲怆而惨淡的一页」

比起我们一探究竟的求知欲,为过去负责,为未来负责,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保留的态度。

因为有朝一日,我们拥有了更为先进的技术后,面对这些古代的瑰宝,或许会获取更多关于古人的信息,了解更多关于古代人类的往事。

文/皮皮电影编辑部:蜉蝣

?原创丨文章著作权:皮皮电影(ppdianying)

未经授权请勿进行任何形式的转载

有一次考古发掘中「1956年5月9日一场挖掘掀开了中国考古史上悲怆而惨淡的一页」

介绍一下兵马俑

1974年春,当地农民在打井时,从2米多深的地下挖出陶俑人头的碎片,一时议论纷纷。这一偶然发现,引起了考古部门极大的重视,从此揭开了尘封地下2000多年的文化宝库。在发现一号坑和三号坑以后,又于1976年发现二号坑。一号坑局部挖掘,以于1979年开放;三号坑全部发掘,于1989年开放;二号坑从1994年3月开始挖掘,观众可观看发掘过程。
秦俑坑坐西向东,3座坑呈品字形排列。3座坑计有陶俑陶马8000余件。自从一号坑开放以来,秦俑博物馆以接待国内外观众近3000万,数十个国家的元首亲临参观,无不赞不绝口。法国前总理希拉克1979年来这里参观,称赞秦兵马俑是世界第八大奇迹,认为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埃及;不看兵马俑,不算真正到中国。
一号坑为长方形,东西长230米,南北宽为62米,平均深度为5米,面积为14260平方米。地下坑道为土木结构,东西两侧各有斜坡门道5个,南北两侧各有便门两个,立木封堵门洞,坑上以棚木、芦席、泥土覆盖。坑内每隔3米有一道夯土墙,墙间空当处陈列兵马俑,底部铺以青砖。一号坑计有陶俑陶马6000余件,形同真人真马,以挖出1000余件。坑内是由步兵俑和骑兵俑组成的长方形军阵。东端是3列面向东的步兵俑横队,每列70件,共计210件,为军阵的前锋。其后是骑兵和驷马战车,前后共38列纵队,每路长180米,战车与步兵相间排列,这是军阵的主体。军阵的左右两侧各有一列分别面向南北横队,每队均有武士俑180余件,为军阵的侧翼卫队。西端有3列横队,两列面东,一列面西,是军阵的后卫。整个军阵布局严密,酷似整装待发之势。武士俑分别执有不同的青铜兵器,近战的有刀、矛、剑、戟,射击兵器有弓弩和箭镞。其中箭长97厘米,八棱面。荆柯刺秦王曾用匕首,秦王就是用这种利剑砍伤刺客的。虽经两千多年的剥蚀,剑仍保持坚固锋利的本色。
为了保护文物和便于参观。一号坑建有拱形陈列大厅,总面积为1.6万平方米,采光良好,观众可从检阅台一睹坑内兵马俑的雄姿。
二号坑位于一号坑的东北侧和三号坑的东侧,呈曲尺形方阵,东西长96米,南北宽为84米,总面积约为6000平方米。坑内建筑与一号坑相同,但布阵更为复杂,兵种更为齐全,是3个坑中最为壮观的军阵。二号坑建有1.7万平方米的陈列大厅,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的现代化遗址陈列厅。秦兵马俑博物馆官长袁仲一解释说:“一来,为的是更好地保护文物,二来,因为把整个军阵全部清出地面,起码需要5~7年的功夫。这样做的好处是游客既可以参观到二号坑局部的风采,有可以亲眼看到二号坑的挖掘工作。”
据初步推算,二号坑有陶俑陶马1300多件,战车80余辆,青铜兵器数万件,其中将军俑、鞍马俑、跪姿射俑为首次发现。二号坑东、西两端各有4个斜坡门道,北边有两个斜坡门道,俑坑坐西面东,正门在东边。坑内布局分为4个单元。
第一单元,位于俑坑东端,四周长廊有立式弩兵俑60个,阵心由八路面东的160个蹲跪式弩兵俑组成。弩兵采取阵中张阵的编列,立、跪起伏轮番射击,以弥弩张缓慢之虞。
第二个单元,位于俑坑的右侧,由64乘战车组成方阵(车系木质,仅留遗迹)。每列8乘,共有8列。车前驾有真马大小的陶马4匹。每车后一字排列兵俑3个,中为御手拉马辔,另两个分别立于车左和车右,手持长柄兵器。
第三单元,位于中部,由19辆战车,264个步兵俑和8个骑士俑组成长方形阵,共分3列。每匹马前立骑士俑一个,一手牵马缰,一手作拉弓状。每乘车后除三名车士外,还配有8~36个步兵俑。
第四单元,位于军阵左侧,108个骑士俑和180匹陶鞍马俑排成11列横队,组成长方形骑兵阵。其中第1、3列为战车6辆。每匹马前,立胡服骑士俑一个,右手牵马,左手拉弓。
三号坑在一号坑西端25米处,面积约为520平方米,呈凹字形。门前有一乘战车,内有武士俑68个。从3号坑的布局看,似为总指挥部,统帅左、右、中三军,只是没有建成而已。
四号坑有坑无俑,只有回填的泥土。
从2个坑的布局和阵法看,二号坑阵式复杂,兵种齐全,是对阵的中坚力量。这种编组方法在兵书上叫作“大阵包小阵,大营包小营,偶落钩连,折曲相对。”《孙膑兵法》说:“在骑与战者,分为三,一在于右,一在于左,易则多其车,险则多其骑,反则广其弩”,三者有机结合,才能百战不殆。二号坑是这位古代军事家的理论图解。
从秦俑坑出土兵器的刻记年号看,兵马俑从葬坑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后修建的。秦始皇凭借他“挥剑决浮云”、“大略驾群才”的能力,灭六国,统天下。兵马俑反映了秦王朝兵强马壮、叱咤风云的气势。秦始皇死后,秦二世胡亥继位,继续大修阿房宫和弛道,赋税徭役比以前更为繁重,从而引起农民大起义。在这种形式下,三号坑中途终断,四号坑未及放兵马俑,就匆匆填死了。发掘中发现有火焚痕迹,可能与楚霸王入关火烧阿房宫有关系。
走进博物馆的大厅,只见在地下5米深的地方,整齐地排列着上千个像真人大小的武士全身呈古铜色,高1.8至1.97米,一个个威武雄壮,真是气象森严,令人望而生畏。还有如真马大小的陶马32匹。陶马4匹一组,拖着木质战车。
兵马俑的排列是3列面向东的横队,每列有武士俑70个,共210个,似为军阵的前锋。后面紧接着是步兵与战车是的38路纵队,每路长约180米,似为军阵主体。左右两侧各有一列分虽为面南和面北的横队,每队约有武士俑180个,似是军阵的两翼。西端有一列面向西的武士俑,似为军阵的后卫。武士俑朋的身穿战袍,有的身披铠甲,手里拿的青铜兵器,都是实物。组织严密,队伍整肃。几十匹战马昂首嘶鸣,攒蹄欲行。整个军处于整装待发之势。
威武雄壮的军阵,再现了秦始皇当年为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而展现出的军功和军威。
这批兵马俑的艺术史上具有很高的价值。兵马俑的塑造,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而创作,艺术手法细腻、明快。陶俑装束、神态都不一样。光是发式就有许多种,手势也各不相同,脸部的表情更是神态各异。从它们的装束、表情和手势就可以判断出是官还是兵,是步兵还是骑兵。这里有长了胡子的久经沙场的老兵,也有初上战场的青年。身高达1.96米的将军俑,巍然直立,凝神沉思,表露出一种坚毅威武的神情。那个武士俑,头微微抬起,两眼直视前方,显得意气昂扬而又带有几分稚气。那个身披锨甲,右手执长予,左手按车的武士,姿势动作显示出他是保卫的车士俑。
总之,陶俑具有鲜明的个性的强烈的时代特征。这批兵马颂是雕塑艺术的宝库,为中华民族灿烂的古老文化增了光彩,也给世界艺术史补充了光辉的一页。
兵马俑坑内出土的青铜兵器有剑、矛、戟、弯刀以及大量的弩机、箭头等。据化验数据表明,这些铜锡合金兵器经过铬化处理,虽然埋在埋土里两千多年,依然刃锋锐利,闪闪发光,表明当时已经有了很高的冶金技术,可以视为世界冶金史上的奇迹。
看了兵马俑,人们不禁要问:修筑兵马俑坑的用意何在?人们大致有四种说法:“守卫京城的宿卫军”、“秦始皇东巡卫队的象征”、“送葬的俑群”、“为表彰军功所树立的纪念碑”。据秦陵考古发掘表明,秦始皇陵园的整体布局是模拟他生前的宫城图。3座坑位于陵外城东东门大道北侧,似是驻扎在京城外守卫京师的宿卫军。
秦兵马俑身上隐蔽处多有刻画或戳印的文字,据一些专家研究,有些是陶匠的名字,有出自中央官制陶作坊的,也有出自地方陶作坊的。有些文字有待破解。秦兵马俑采用的是分体制作,然后安装和粘接,一般是粘接塑像成形后,再入室烘烤。原来的兵马俑着有颜色,因年久剥蚀,现在看到的只是灰瓦色。
武士俑整体风格浑厚,健美、洗练。如果仔细观察,脸型、发型、体态、神韵均有差异,从中可以看出秦兵来自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民族,人物性格也不尽相同。陶马双耳竖立,有的张嘴嘶鸣,有的闭嘴静立。所有这些,都富有感人的艺术魅力。过去不少人认为:中国古代的雕塑是南北朝随佛教传入形成的,秦兵马俑的发现否定了这种观点,有力证实秦代我国雕塑已成熟,并在我国雕塑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从出土的兵器看,成分以铜为主,兼含锡、铅等稀有金属,硬度为HR106度,表面镀铬,反映了我国秦代冶金技术已达到相当高度,大大超过同时代的域外国家。
秦兵马俑为研究秦代军事、文化和经济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它的发掘被誉为“二十世纪考古史上伟大的发现之一”。1987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将秦始皇陵(包括俑坑)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清单。据了解,在中央和地方的支持下,计划投资1.1亿元进行秦俑博物馆二期扩建工程
秦始皇兵马俑挖掘始末
袁仲一:这个没有胡子,这个你看看,这个低头的。
主持人:就这个,对,全坑就这个。
袁仲一:就惟一的一个没胡子的,这是全坑惟一一个没有胡子的。
主持人:是吗,就在这个位置。
袁仲一:就它,就这个,那个低头的这个。
主持人:这是什么原因知道吗?
袁仲一:这个东西就说不清了,有可能做的人把胡子给忘了,有人说是女的,但显然不是女的,因为秦朝的时候没有女兵。它跟它是同一个人做的,就是咸阳敬(做的)。这旁边这个有个小个,小个这个呢,这个人叫宫光,这个人做的。
解说:兵马俑一号坑展厅中排列着形态各异的陶俑,数量多达6000多件,有些陶俑的身上刻有当初制造者的名字,目前发现参与兵马俑制造的工匠至少有87名。而无论身上是否刻有工匠名,袁老都能准确无误地说出它们的制造者是谁。
主持人:您看一个没有刻过工匠名字的,您能判断是谁做的,这个让我特别吃惊,这是怎么判断出来的?
袁仲一:它一个人和一个人的做法不相同的。就跟我们现在看一些画家一样,某一张画是哪一个大师做的,一看就看出来。陶俑也是这样,摸长了以后就看出来了,这个俑是谁做的,那个俑是谁做的。
主持人:也就是练出了像鉴定书画一样的鉴定的本事。
袁仲一:咱就是摸常了吧,比较熟悉。我曾经发现一个宫丙,这个人做了45件。
主持人:这45件不见得都是刻过名字的?
袁老师:不见得都是刻过名字的,造型、风格相同,归纳起来是这样的。
主持人:风格相同,这种判断可以用语言描述吗?
袁仲一:比如拿宫丙做的陶俑来说,身材一般比较魁梧,力气也好像铁塔一样,头发做得非常逼真,但是有点过于程式化,和其他人做的陶俑不一样。有的人做的陶俑头发波浪似的,有的好像糊了一把泥巴造出来以后,用手指扒拉一下子。他不行,他是用筚状的工具,一丝一丝刮出来的,他的风格和其他人的风格有些不一样。
主持人:我想您跟这么多兵马俑看起来感情很深?
袁仲一:我对它非常熟悉,好像一闭上眼睛,就知道哪个陶俑在哪个位置,哪个陶俑在哪个位置,什么样的。
主持人:您跟他们之间是什么样的感情?
袁仲一:感觉非常亲切。好像一个连长对他的士兵一样,对它非常熟悉。我曾经做了一首打油诗:“20余年痴迷间,与俑作伴情谊绵”,感觉非常亲切。
解说:袁仲一第一次见到兵马俑是在1974年,当年住在秦始皇陵附近的陕西农民,在打井的时候挖到了陶俑俑头。42岁的袁仲一被任命为考古发掘队的队长,带领几名考古队员继续打井区域周围的挖掘,越来越多的陶俑在泥土中被发现,袁仲一可以断定这应该是一个古代的陪葬坑。但是他并没有意识到,挖掘之初几十天的工作仅仅是一个巨大考古发现的冰山一角。
袁仲一:我们考古队发掘的时候,也没有意识到这么重要,来的时候领导跟我们说,到了那里,很快挖完了,写个报告就完了。
主持人:当个普通的考古发现?
袁仲一:当个普通的考古发现。到了以后,谁知道这个兵马俑坑这样大,一号坑发现1万4000多平方米。
主持人:找不到边了。
袁仲一:发现里边有陶俑陶马6千件,这个东西,过去也发现了很多陪葬坑,陪葬坑一般比较小,规模这样大,数量这样多的,从来没见过。
主持人:那时候您是不是就意识到这可能是一个?
袁仲一:当时非常高兴,非常兴奋。后来我们又在附近发现了2号坑和3号坑,这3个兵马俑坑里发现陶俑陶马大概8千件,浩浩荡荡像一个庞大的地下军团一样,一下子震惊了。
解说:在袁仲一和考古队员面前的竟然是一支庞大的地下军团。关于俑坑的存在,史书中没有任何的记载,也没有任何传说透露过一丝线索,它们到底是谁的军队呢?关中平原是秦汉至唐代的帝王谷,在兵马俑坑西边的地平线上,可以看见一个巨大的土堆,那是秦帝国的创建者秦始皇的陵墓。如此壮观的陪葬坑,会不会属于始皇帝呢?考古人员从泥土中发现了大量的青铜兵器,在这只矛上刻有“寺工”字样。史书记载,寺工正是秦始皇设立的、主管兵器生产的国家机构。在这只戈上,右边的文字是:“五年相邦吕不韦造”。吕不韦是秦始皇的丞相,他的职责之一就是负责秦国的兵器生产。无可否认,这一列列如真人大小的兵马俑,正是始皇帝的陪葬。令袁仲一惊讶的是,他发现在1974年之前,各个时代的人至少有30余次都已经深入到兵马俑坑,甚至看到了陶俑,但他们最终却都与这个重大考古发现擦肩而过。
袁仲一:因为俑坑里有很多墓葬,墓葬有现在墓,最早的墓是东汉时期的墓葬。我给你举个例子。东汉有墓葬,2号坑的那个,夫妇俩的合葬墓,挖下去了,正好挖到一组陶马,陶马打碎了,打碎以后放到墓坑里,因为兵马俑坑是一个砖铺地,把两个棺材放到砖铺地上了。你说看到没有?还有一次,在2号坑里西北角那个地方,有一个大坑,那个大坑很大,有好几十平米,我们在清理淤泥过程里,发现有个铜钱,这个铜钱是民国初年的铜钱。也就是说,民国初年的时候,农民在那挖土,挖了几十平方米,暴露了几十个大陶俑,后来下雨,慢慢淤泥一点点把它盖住了,你说多少人看到了。
解说:两千年来兵马俑不断地向人们传递着它们存在的信息,并终于在20世纪七十年代走出了黑暗的幽宫。兵马俑带给世人的震惊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而触摸着这一个个如真人大小的雕塑,袁仲一被一个帝王的气派所震撼,始皇帝为什么要用如此大规模的陶俑陪葬?而这个开创中国第一个帝国的皇帝,又是怎样的人呢?
解说:袁仲一发现,兵马俑出土的时候,很明显它们曾经遭受过严重的破坏。1974年,展现在考古人员面前的,是一具具倒塌的身体。残破的头颅,断裂的手臂,在这个巨大的俑坑中到处都是。是谁对这些陶俑有如此大的仇恨,将他们毁坏至此?《史记》中曾记载,项羽入关后曾大肆烧毁秦始皇陵中的宫殿建筑。如果这一记载属实,兵马俑坑也极有可能被毁于项羽的军队。
然而两千年后陶俑的修复工作却是极为困难的,考古队员每挖掘、修复一个兵马俑,平均要花上一个月至几个月的时间不等。至今因为碎片丢失,还有很多兵马俑残缺不全地站立在俑坑中。而且,这些埋于地下2千多年的珍贵文物,突然暴露在空气中,极易发生变化,如何保护它们的原貌,成为了袁仲一和考古队员面临的最大问题。
袁仲一:陶俑身上一些颜色的残迹,容易发生变化,因为颜色比较特殊,先打了一层生漆层,在生漆层上绘彩,这个生漆一直埋在地下2千多年了,本身就老化了,老化就和陶制本身是光的,形成了两张皮。
主持人:掀开了,粘不住了。
袁仲一:就形成了两张皮。你突然打开,暴露在空气里,水分马上消失,消失已经慢慢就翘起来了,翘起来以后就脱落了。
主持人:翘起来的过程多长时间?
袁仲一:翘起来的过程我们做了一些实验,一般是五分钟。五到六分钟,这样快。
主持人:那我们当时该怎么办?
袁仲一:要立即采取措施,剥出一小块以后要立即进行加固。
主持人:我们用什么办法加固。
袁仲一:用黏合剂。已经形成两张皮了,没有亲和力了先把它粘住,外边再用化学溶剂把它固定。
主持人:这一切要在5分钟内完成。
袁仲一:这一小块,大片不行。
主持人:边挖边得加固。
袁仲一:要这样的。另外还要这样,挖出来的时候要保证一定的水分,如果保持一定的湿度,追求含量比较高的话,翘边就慢。所以还要不断地喷洒水。
解说:一号坑挖掘的时候,出土的是一尊尊青灰色的陶俑,它们的身上有时带有一些红色或者紫色的残迹,为什么会这样?史书记载,秦陵工程即将收尾之际,陈胜吴广揭竿起义,一直打到距离秦陵10公里处,数十万人只好遵命放弃陵园工程,前往前方作战。难道全部兵马俑是一个未完成的工程,因为来不及全身绘彩就被匆匆埋入地下吗?在之后二号坑的挖掘中,袁仲一和考古队员有了一个意外发现,泥土中赫然掩埋着6件精美的彩陶俑。此时有人开始提出质疑,秦始皇兵马俑出土的时候全部都是彩绘,只是后来因为保护不当,它们颜色尽失变成了现在看到的青灰色。
袁仲一:这个说法是不确切的。因为我是挖兵马俑的。几十年的。过去有这种宣传报道,说挖兵马俑挖出来是花花绿绿的,后来慢慢脱落,不是这样的。应该确切的说法是这样的,兵马俑原来是绘彩的。
主持人:都是绘彩的?
袁仲一:原来全部是绘彩的,刚做的时候就绘彩了。挖掘以前已经脱落了,因为这个地方靠近骊山,山洪暴发以后,大水把坑灌满了,我们在清理过程里发现,一个浸水线,水泡过的痕迹,水的深度1米2。
主持人:兵马俑一半以上。
袁仲一:另外有的兵马俑倒了,泡在水里边,大水泡当然颜色容易脱落了。这是一个。后来经过大火烧,尤其一号坑烧得非常严重。
解说:兵马俑坑中的种种迹象表明,这里曾经遭遇过一场火劫。有人推测是项羽的部队,也有人说是修陵园的工人因为仇恨放的火。
袁仲一:经过水一泡,大火烧,这样颜色当然就脱落了,再保存不可能的。
主持人:实际上挖出来的时候就已经脱落了。
袁仲一:颜色的残迹这样说,相对来说,2号坑因为是局部被火烧,颜色保护相对来说较多一点,但也不是完全。大体来说保存的比一号坑好一点,因为一号坑颜色基本上全部脱落,2号坑我们目前发现6件陶俑身上颜色基本上,大部分保存了。
主持人:我们经过技术处理保留了下来吗?
袁仲一:现在全部保留下来。
主持人:也就是说这个彩漆脱落,实际上并不是我们挖掘造成的。
袁仲一:不是这个问题。
解说:兵马俑的挖掘工作进行得缓慢但很顺利,至今在兵马俑坑中还有很多陶俑没有出土,完成这些挖掘至少还需要几十年的时间。而见证全部兵马俑出土面世的袁仲一先生,如今毫无疑问地成为了最熟悉兵马俑的人,他也被尊为“秦俑之父”。(央视国际)
秦始皇兵马俑大型国宝文物珍品展,展出了秦俑坑内出土的青铜剑、铜矛、铜弩等青铜兵器,令人称奇的是这些兵器埋于地下2000多年,出土时竟然光亮如新没有一点锈迹,这引起了众多参观者的惊叹和好奇。据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陈列部的彭文介绍,经中国有色金属研究院、地质科学院利用电子探针分析及激光分析,发现秦俑坑内出土的青铜剑的表面有一层致密的铬盐氧化层,厚度10至15微米,此外,北京钢铁学院冶金史编写组用电子探针和X光萤光分析秦俑坑出土的青铜镞,发现其表面也有一层致密的铬盐氧化层,其厚度为10微米。彭文说:“这说明秦俑坑的青铜兵器在制作过程中曾有意识地用铬酸盐和重铬酸盐处理过,使兵器表面生成一层浅灰色或深灰色的保护层来增加兵器的防腐抗锈能力,从而使兵器光亮如新,锋利无比 铬盐氧化技术是一项先进的科学工艺,世界上镀铬的方法分电子镀铬和化学镀铬两种。电子镀铬是随着现代工业文明而产生的,德国1937年、美国1950年才先后在国际上申请了专利。而化学镀铬技术,却是我国劳动人民在2000多年前创造的,这不能不说是冶金史上的奇迹。

有一次考古发掘中「1956年5月9日一场挖掘掀开了中国考古史上悲怆而惨淡的一页」

兵马俑的介绍

兵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个类别。古代施行人殉,奴隶是奴隶主生前的附属品,奴隶主死后奴隶要作为殉葬品为奴隶主陪葬。兵马俑即制成兵马(战车、战马、士兵)形状的殉葬品。

1961年3月4日,秦始皇陵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74年3月,兵马俑被发现。

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先后有200多位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参观访问,成为中国古代辉煌文明的一张金字名片,被誉为世界8大古墓稀世珍宝之一。

建筑结构

秦始皇兵马俑陪葬坑坐西向东,三坑呈品字形排列。最早发现的是一号俑坑,呈长方形,坑里有8000余兵马俑,四面有斜坡门道。一号俑坑左右两侧各有一个兵马俑坑,称二号坑和三号坑。

兵马俑坑是地下坑道式的土木结构建筑,即从地面挖一个深约5米的大坑,在坑的中间筑起一条条平行的土隔墙。墙的两边排列木质立柱,柱上置横木,横木和土隔墙上密集地搭盖棚木,棚木上铺一层苇席,再覆盖黄土,从而构成坑顶,坑顶高出当时的地表约2米。

俑坑的底部用青砖墁铺。坑顶至坑底内部的空间高度为3.2米。陶俑、陶马放进俑坑后,用立木封堵四周的门道,门道内用夯土填实,于是就形成了一座封闭式的地下建筑。

 

扫一扫二维码用手机阅读

普宁内裤网
购买广告请联系站长!
图片推荐
    徐庶和诸葛亮谁厉害,旗鼓相当不分仲伯

    徐庶和诸葛亮谁厉害,旗鼓相当不分仲伯

    说起三国里最有智谋的人,大家一定会想到诸葛亮吧,但实际上,我们关于诸葛亮的很多信息都是从《三国演义》中得知的。然而小说毕竟只是小说,经过了很多艺术加工的,做不得事实考证,比如诸葛亮借东风根本就是虚构的
    世界十大美丽岛屿,总有一个你想去(最美海岛)

    世界十大美丽岛屿,总有一个你想去(最美海岛)

    在我们的印象中海岛特殊而又神秘,白色的沙滩,五彩斑斓的珊瑚礁,美丽的海岛晨曦日落景观和独特的物种,这些无不深深的吸引着我们。大家不知道是不是正在为挑选一座岛屿作为旅游目的地而操心呢?今天就让我们来认识
    佛祖灵异事件,佛祖故事

    佛祖灵异事件,佛祖故事

    网上有很多关于佛祖灵异事件,佛祖故事的知识,也有很多人为大家解答关于奇闻异事佛祖的问题,为大家整理了关于这方面的知识,让我们一起来看下吧!本文目录一览:1、奇闻异事佛祖奇闻异事佛祖她shì台湾人人皆知
    十大骇人谜团:失踪飞机48年后再现

    十大骇人谜团:失踪飞机48年后再现

    下面这十个未解谜团,自发现起就在全世界内引发轩然大波,关于它们的答案,直到今天,号称天才的科学家们仍了无头绪。究竟是什么谜团能有这么大的魔力能让人类在其面前束手无策呢?  一:印度希沃布里村自行升空的
    震惊:科学证实天堂地狱真实存在

    震惊:科学证实天堂地狱真实存在

      1994年2月8日,美国世界新闻周刊(Weekly World News)刊登了一张照片,这张由哈勃太空望远镜摄于1993年12月26日的照片清楚的显示出,在茫茫的夜空当中有一大
你是怎么知道众人趣的?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