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周朝在灭亡殷商之后,为了巩固国家政权实行了分封制,周天子将土地和人民分给王室子弟,功臣或古代帝王的后裔,所封之地称为“诸侯国”。为了维护统治,分封制规定,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为周天子镇守疆土;按时缴纳贡赋并随从作战等。西周时期的诸侯国数量有上百个,但是到底有多少就没有相关史料记载,而我们熟知的几个实力比较大就是秦、晋、齐、鲁、楚、吴、越等,而许多诸侯国在历史中却神秘地消失,它们的发现往往会改写历史。
2017年,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宁夏彭阳县姚河塬发现了一个62万平方米的都城遗址和50多座墓葬。在上报国家文物局批准后,当地文物部门立即开展抢救性发掘工作,根据清理出土的陶片,考古专家们初步勘查判断,这是一处西周时期的遗址。从墓葬规模专家猜测,墓主应是西周诸侯级别,但是专家比较好奇的是,在大型墓的墓室口部和墓道两侧,存在与大墓旁的中型墓葬相连的通道,这种墓葬形制在国内西周考古史上属于首次发现。互相连通的墓葬,在姚河塬遗址区目前发现了4组,考古人员推测它们可能分属4代国君。
另外考古队员在墓道和墓室中,发现了大量殉人及殉牲,整片墓地现已发掘的墓葬全部有腰坑殉狗,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信息,也让专家们十分不解。因为殉人和殉牲是商代墓葬的主要特征之一,西周之后就基本已经不用殉人殉牲的葬俗,这座墓葬却依然有殉牲的现象,专家怀疑这里埋葬的是西周时期的商朝遗民。专家通过考古发掘勘探发现遗址地区有规模很大的城址,包括壕沟、渠池、墓葬区、居民区、宫殿建筑基址、道路及房屋等遗迹,而这无一不展示着它功能齐全的区域划分。62万平方米的面积,比故宫也就小那么一点,3000年前古城的规模,令人震惊。
考古队员还在姚河塬遗址区发现了铸铜作坊遗迹,整个铸铜作坊的面积大约4000平米,通过发掘的灰坑、道路判断这里的铸铜活动当时比较频繁。根据史料记载西周时期铸铜作坊较少且主要集中在周原、成周等王畿之地,而姚河塬铸铜作坊是已发现最靠西北的。然而最让专家们兴奋的是在姚河塬西周遗址发现了甲骨文,发现的两块甲骨文,一块是牛的肩胛骨,上有两行刻词,35个字;一块是龟的腹甲,上有20多个字。其中龟腹甲骨文,属于微刻甲骨文,20多个刻字全部集中在一块指甲盖大小的范围内,不拿放大镜甚至无法看清文字内容。在当时能够刻出这么小的字,令人难以置信。
然而,关于姚河塬遗址发现的甲骨文的上内容,仍然尚无定论,同样悬而未决的,还有这个神秘诸侯国突然消失的原因。宁夏是首次发现西周时期的高等级墓地,且可以确认为西周早期的贵族墓地,这里可能曾是史料未记载的诸侯国。姚河塬西周遗址的发现与发掘,为研究3000多年西周早期历史提供了实物资料,填补了西周历史的空白。而关于这个神秘诸侯国的消失,有专家猜测可能是遭到了强悍的游牧民族犬戎的攻打,被迫迁移到别处;也专家说也许这里曾遭遇无法逃避的瘟疫或灭绝人类的自然灾害。
考古学家发现的商周遗址是什么?
一个朝代虽然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灭亡,但是这个时代的文明却不会因此而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总会有一些承载着文化的遗迹重见天日,给人们讲述着那段昔日的故事。今天我们说的这个遗迹是古老的商周遗址,它的重见天日颠覆了考古界的认知,甚至有专家建议把它修建设成公园。中国考古有哪些新发现?
2020年中国考古新发现有:
1、浙江余姚市井头山新石器时代遗址
井头山遗址是继河姆渡遗址发现近50年之后,在余姚发现的又一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井头山遗址是目前在浙江省和长三角地区发现的首个贝丘遗址,也是目前所见中国沿海埋藏最深、年代最早的典型海岸贝丘遗址(距今8300~7800年)。
考古发掘表明余姚、宁波乃至浙江沿海地区是中国海洋文化发源的重点区域。出土遗存和所处地理环境表明河姆渡文化直接来源于宁波沿海地区,由此把余姚和宁波的人文历史源头在河姆渡文化基础上又向前推进了1000多年,是宁波历史轴线的极大延伸。
2、河南巩义市双槐树新石器时代遗址
双槐树遗址是距今5300年前后经过精心选址的都邑性聚落遗址,聚落结构布局基本清晰,发现大型祭祀坑、窖藏坑、陶窑、房址等文化遗迹,出土遗物丰富。其中,大型中心居址建筑前两道围墙及两处错位布置的门道和加厚围墙的设计,具有极强的防御功能,应是中国古代最早瓮城的雏形。
该遗址发现的三重环壕,曲度一致,时代相叠,互不打破,工程量巨大,这种形制的规划可能蕴含一定的人文理念。另外,墓葬区内发现的夯土祭台遗迹,系仰韶文化遗址的首次发现,为开展与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等在祭祀制度方面的比较研究提供了新材料。
发现的大量农作物和正在吐丝状态的牙雕家蚕,连同青台、汪沟等遗址发现的农业和丝绸实物等充分证明了5300多年前的中原地区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农桑文明。
3、湖北武汉市郭元咀商周遗址
郭元咀遗址以商代至春秋时期文化遗存为主。本次发掘出土了大量与铸铜有关的遗迹和遗物,是长江中游地区近年保存最为完好、内涵最为丰富的商代铸铜遗址。发现的各类铜渣、陶范、坩埚壁碎块及炉基表明,遗址中至少包含精炼粗铜、熔炼合金与陶块范浇铸三类冶金生产活动。
结合遗址中广泛发现的沙层等遗迹现象,初步确定了与熔炼、浇铸环节有关的手工业操作链。此外,实验室分析工作初步揭示洹北时期长江中游地区铸铜技术与中原都邑的密切关联。
4、宁夏彭阳县姚河塬西周遗址
姚河塬是宁夏南部及泾水上游地区首次发现的一处大型西周诸侯国都邑城址,功能结构复杂的聚落形态、带墓道的高等级墓葬、掌握高技能工艺的铸铜作坊,出土的青铜器、玉器、瓷器、象牙器等珍贵文物,以及甲骨文为代表的特殊文化产品,都显示其与中原分封的诸侯国性质一致。
表明西周王朝对西部疆域的管理与东方地区一样,采用的也是分封诸侯,藩屏王室模式,遗址内发现的较多刘家文化类遗存,以及先周文化、殷商文化、寺洼文化因素等遗物。
反映了商周之际宁夏南部地区出现过复杂的人群转换及文化变迁,成为研究陇山地区与相关区域考古学文化广泛交流和联系的重要线索。该遗址的考古发掘对了解西周国家的政治格局、周王朝与西北边陲地区的关系提供了珍贵的新资料。
5、新疆尉犁县克亚克库都克唐代烽燧
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始筑年代为唐代,在唐代被称为沙堆烽,同时也是一处游弈所的治所,属于焉耆镇东境军事防线——“楼兰路”上的一处基层军事管理机构。其清理的灰堆中出土遗物种类丰富,其中包含大量珍贵的纸文书、木牍。
这批木牍、纸文书是近年新疆考古发掘出土数量最大的一批唐代汉文文书资料。文书内容丰富,涉及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许多内容为国内首次考古发现。
其中军事文书数量最多,内容详细记录了与孔雀河沿线烽燧有关的军镇、守捉、烽铺馆驿等各级军事设施名称,文书显示出各级军事机构正常运行,并通过“符帖牒状”、“计会交牌”等方式传递军情和政令,并对该地实施着有效戍守管理。
扫一扫二维码用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