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钱塘江海塘从东汉起,至今已有近两千年历史,现在杭州还保留着多处古海塘遗址。近期,杭州古海塘临平段考古发掘工作有重大进展。
昨天下午,由杭州市园林文物局、上城区人民政府主办的杭州首届海塘论坛暨世界遗产联盟会议在杭州海塘遗址博物馆举行。论坛上,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分享了今年最新考古发现的“牛角村古海塘遗址”。
牛角村古海塘遗址位于临平区乔司街道东湖快速路和杭海路(外翁线)交叉口的东南侧,乔下线以西,距今钱塘江北岸约5.5公里。从时间来看,修筑于清代中期,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
遗址现场有两个独立并行的海塘,一个是北侧的石塘,一个是南侧的柴塘,整体结构保存完整。
这个遗址上发现的石塘长100米,宽约21米,高约6米,是历年考古发现中规模最大的一处古海塘遗址,发现了很多有意思的东西。
比如石塘迎水面区域,长60米,高6米,从下到上由18层条石铺砌而成,非常规整,而且全部用灰浆抹缝,封住条石之间的缝隙,防止潮水涌入,越到底部,灰浆越多。再往下底部桩基中,还新发现了横向的木桩。
迎水面顶部大约有1.5米宽,铺设的条石之间最早由密密麻麻的铁锭加固,这也是非常罕见的,只可惜,遗址仅剩一个铁锭实物。
根据文献记载,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开工修建章家庵至七堡段鱼鳞大石塘,于乾隆五十二年竣工。乾隆时期曾在章家庵及范公塘新建了柴塘。
“这里发现的鱼鳞大石塘、柴塘遗址,都与文献记载相符,不仅证明了史料记载的准确性,也以实物的形式弥补了文献在塘体结构方面记载的缺失,具有重要的证史、补史作用。” 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周学斌说,“现在大家会觉得这个古海塘离钱塘江有5公里多,其实早已失去防潮抗洪的作用,但它从侧面反映了钱塘江流域自古以来沧海桑田、水流变迁的历史,是研究杭州城市空间发展变化的重要历史地理坐标。”
论坛还发布了《钱塘江海塘遗址保护倡议书》。
杭州上城区文广旅体局局长薛迓冰表示,钱塘江海塘从上城区全域穿过。辖区内拥有多种塘型,历史跨度大,遗存保存相对完好,是一个天然的海塘博物馆。接下来,上城区将在持续发挥海塘遗址博物馆总平台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钱塘江海塘的保护利用和海塘价值文化的挖掘研究,与同盟单位资源共享、工作共促、成果共推,打响海塘文化金名片,有序推动海塘申遗工作。
(原标题《钱塘江海塘考古又有新发现 清朝建的一段古海塘 18层条石砌到6米高》,编辑 何双伶)
钱塘江大坝修于何时?加固于何时 ?
8世纪70年代在杭州附近已修筑有土质海塘御潮。10世纪初,杭州附近筑捍海塘,为石砌海塘之始;清朝康熙、乾隆年间进一步发展为鱼鳞大石塘,沿用至今。
20世纪50年代,电力工业部上海水力发电设计院和浙江省水利厅勘测设计院联合组织的钱塘江查勘队,对钱塘江进行流域性的水利土地资源的查勘,确定了钱塘江源出于浙皖赣三省交界处的莲花尖。
1979年版的《辞海》有这样的记载:钱塘江,旧称浙江,浙江省最大河流,上游源出浙皖赣边境的莲花尖。20世纪70年代末,一些学者和新闻工作者再次组织了江源勘查,提出新的意见,认为钱塘江源头,应该在安徽省休宁县龙田乡境内的龙溪(即龙田河),即青芝埭尖。
河流源头:
最早提出钱塘江源头的是《汉书·地理志》,该书简略地提出浙江“水出丹阳黟县南蛮中”。《后汉书·地理志》又提出“浙江出歙县”。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肯定了汉书中的说法。此后人们一直把新安江上游作为钱塘江的源头。
20世纪30年代,地理工作者实地考察后,认为钱塘江发源于浙江、安徽、江西三省交界的开化县马金溪。
钱塘江大坝修于何时?加固于何时 ?
8世纪70年代在杭州附近已修筑有土质海塘御潮。10世纪初,杭州附近筑捍海塘,为石砌海塘之始;清朝康熙、乾隆年间进一步发展为鱼鳞大石塘,沿用至今。
20世纪50年代,电力工业部上海水力发电设计院和浙江省水利厅勘测设计院联合组织的钱塘江查勘队,对钱塘江进行流域性的水利土地资源的查勘,确定了钱塘江源出于浙皖赣三省交界处的莲花尖。
1979年版的《辞海》有这样的记载:钱塘江,旧称浙江,浙江省最大河流,上游源出浙皖赣边境的莲花尖。20世纪70年代末,一些学者和新闻工作者再次组织了江源勘查,提出新的意见,认为钱塘江源头,应该在安徽省休宁县龙田乡境内的龙溪(即龙田河),即青芝埭尖。
河流源头:
最早提出钱塘江源头的是《汉书·地理志》,该书简略地提出浙江“水出丹阳黟县南蛮中”。《后汉书·地理志》又提出“浙江出歙县”。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肯定了汉书中的说法。此后人们一直把新安江上游作为钱塘江的源头。
20世纪30年代,地理工作者实地考察后,认为钱塘江发源于浙江、安徽、江西三省交界的开化县马金溪。
扫一扫二维码用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