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今4.35万年以前的中国东北,当时的森林之王除了东北虎的祖先,还有不为人所知的另一遗传支系——大安虎。在漫长的生物演化过程中,大安虎数量逐渐减少,以至彻底灭绝。
近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人员意外从斑鬣狗化石中发现了“大安虎”这一新的老虎支系,这也是第一次在遗传学上定义这一支系。
大安虎是如何发现的?是什么导致了大安虎的最终灭绝?目前的科研手段能复原出大安虎的外形吗?近日,长江日报记者探访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人员揭密了有关大安虎的神秘面纱。
研究斑鬣狗化石,意外发现大安虎
胡家铭展示斑鬣狗化石。长江日报记者何晓刚 摄
胡家铭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古DNA组赖旭龙教授指导的博士生,近几年在导师的指导下从事斑鬣狗的研究。他告诉记者,在远古时期,斑鬣狗曾广泛分布于亚欧大陆和非洲,到了距今约两万年左右,亚欧大陆上的斑鬣狗彻底灭绝了,而非洲的斑鬣狗一直延续至今。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盛桂莲教授申报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通过古基因组解析研究中国更新世斑鬣狗属动物的演化历史,胡家铭是该项目研究人员。
吉林通化大安溶洞古虎化石。
2003年,吉林大学考古团队在吉林省通化市大安镇的一处溶洞中发掘出大量古生物化石,包括牛、羊、马、兔等,也有一些斑鬣狗化石,这些化石形成于不同的历史时期。
依托于盛桂莲教授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古DNA研究团队与吉林大学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2019年,古DNA研究团队的部分成员前往吉林大学,用专业的切割工具切取了一块残缺的下颌骨末端一小块骨骼化石样本,大约2克左右,带回武汉进行研究。
“切取了这一小块样本,我们当时把它归类于斑鬣狗样本之一。” 胡家铭说,回来以后,他们对化石中残存的DNA进行提取分析,将DNA序列与斑鬣狗DNA序列进行比对,发现两者之间匹配度较低,“这肯定不是斑鬣狗”。进一步比对发现,这块下颌骨的DNA序列与老虎的DNA序列匹配度最高。
“不过,其DNA序列又与现生的几种老虎不完全相同,属于此前从未发现过的新的遗传支系。” 胡家铭说,这是一次意外的发现,因为这块下颌骨化石是在大安镇出土的,所以研究人员给它命名为“大安虎”。
并不是所有的化石里都包含古DNA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古DNA洁净室,研究人员在工作中。 长江日报记者何晓刚 摄
按键输入密码,“嘀”的一声,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古DNA洁净室第一道门开启。进入实验室过渡区,在胡家铭的示范下,记者换上实验室拖鞋,穿上连体的实验防护服,戴上口罩、PE手套,从头到脚“全副武装”。
确认记者穿戴符合实验室防污染规范后,胡家铭打开第二道门,带记者依次进入提取室和建库室,“古生物化石的DNA提取和建库就是在这里进行的。” 胡家铭说。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古DNA洁净室,研究人员在工作中。 长江日报记者何晓刚 摄
从吉林大学带回的那2克下颌骨化石样本,研究人员小心翼翼地从中分离出约200毫克的微量样本进行实验。先碾磨成粉,用试剂清洗,去除前期埋藏及发掘过程中附着的细菌及人类DNA,把这些潜在外源污染降解之后,再加入一些化学试剂,让粉末内部的DNA释放出来。这样,提取出来的就主要是来自样品本身的内源DNA了。
研究人员将提取出来的DNA进行建库,再把它放到测序仪上,反馈出这些DNA的序列信息。
“经历漫长的时光侵蚀,古生物的DNA支离破碎,结构不再完整,就如同一大块残破不全的画布一样。”该项目负责人盛桂莲教授介绍,古DNA的提取就是把这些碎片化的基因片段找出来,建库之后,再借助能识别它们的化学试剂,测出这些DNA的序列。
“并不是所有的化石里都包含着古DNA。”盛桂莲教授介绍,DNA分子降解需要时间,目前最古老的、可信的古DNA来自165万年前冻土中保存的猛犸象。也并非时间短一些的化石里就一定能保留下古DNA,如果是酸性土壤、高温、潮湿的环境,DNA分子的降解速度就会大大加快。
研究人员将这块下颌骨的DNA序列与斑鬣狗的DNA序列进行比对,发现它们的匹配度较低,在进化树上,它们属于两个不同的分支。进一步比对发现,这块下颌骨的DNA序列与老虎的DNA序列匹配度最高,但又不同于任何现生的老虎,属于此前未知的遗传支系。
把大安虎完全“画”出来还需要更多样本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古DNA团队在工作中。长江日报记者何晓刚 摄
从演化树的亲缘关系看,大安虎和东北虎只能算是26万年前的“远房亲戚”。盛桂莲教授介绍,大安虎所代表的遗传支系与现生老虎的祖先,在约26万年前已分道扬镳。现生老虎的祖先在各地辐射分化,形成不同的地理亚种,如东北虎、苏门答腊虎、孟加拉虎(印度虎)、爪哇虎等,而大安虎代表的遗传支系却走上了灭绝之路。
通过碳-14测年,大安虎生存的时期大概是在4.35万年至10万年之间。这一时期属于地球第四纪冰期的末期,亚欧大陆气温较低,尤其是我国的东北地区,气温要比现在低一些。
老虎演化历史的科学图示。a) 老虎母系有效种群动态变化; b) 老虎线粒体系统发育关系。 来源: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那个时期的人类活动还非常少,不大可能对大安虎的生存产生很大影响,大安虎最终灭绝,很可能是受气候变化的影响。” 盛桂莲分析,随着气温降低,一些植物适应不了环境的变化而死亡,导致以此为食的食草动物大量减少,进而使得处于食物链顶端的大安虎走向灭绝。
大安虎的外形能复原出来吗?胡家铭博士告诉记者,如果能找到这只老虎的完整骨架,就基本能复原它的外形了。根据骨骼学来复原古生物的外形是最科学可靠的办法。
“目前大安虎的骨骼还只有一小块,仅凭借这一小块下颌骨还不能复原出它的体型和外观。”胡家铭说,分子生物学研究使得灭绝的老虎支系重见天日,但若要更深入地解析大安虎,搞清楚大安虎与现生老虎是否存在基因交流,还需要找到更多的样本,通过研究掌握更多的基因数据,一层层揭开大安虎的神秘面纱。
这支古DNA团队曾测定首例古代大熊猫全基因组
26万年前的远古时期,地球上的老虎演化出包括大安虎在内的多个谱系,如今,地球上的老虎只剩下一个谱系了;2万年以前,斑鬣狗在亚欧大陆和非洲大陆上纵横驰骋,后来,亚欧大陆的斑鬣狗彻底灭绝;象科动物中的猛犸象,猫科里的剑齿虎,也在漫长的生物演化中消失殆尽……
“如果不做古基因组的研究和解析,就不会知道动物演化过程中的这些秘密,更无法揭示出第四纪晚期大型哺乳动物绝灭背后的原因。”盛桂莲教授说。
根据同样的研究方法,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古DNA研究团队于2019年测定了首例古代大熊猫全基因组,发现了一个与现生大熊猫不同、现已灭绝的大熊猫遗传谱系。
盛桂莲介绍,现生大熊猫有三个不同地理种群,分别是秦岭种群、岷山种群、邛崃-大相岭-小相岭-凉山种群。中国地质大学科研团队发现的全新世大熊猫与现生大熊猫祖先的分离时间早于现生大熊猫的三个种群的形成时间,且与现生大熊猫的祖先种群存在基因交流,该灭绝谱系的部分基因还幸存于现生大熊猫基因库中。
盛桂莲介绍,远古时期大熊猫的栖息地广泛,中国从南到北都有分布,越南、老挝等国家也有大熊猫,而现在的野生大熊猫只存在于秦岭的山区里面。古DNA能解析栖息地大量缩减对大熊猫遗传多样性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物种的遗传多样性是影响其演化存亡的一个关键因素。以古至今,对古生物基因组的研究可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很好的证据。”盛桂莲举例说,在云南发现的古代大熊猫,其基因已经渗透到了现生大熊猫的基因中。研究其渗透入哪个种群最多,在保护大熊猫种群的过程中就可以有所侧重。这一过程非常重要,如果不进行研究,就没有办法科学地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从而导致这一物种的基因成分越来越单一。
盛桂莲介绍,地球上很多的生物资源,其潜在的价值目前还没有探明,只有把野生动植物资源很好地保护下来,未来才有可能发挥它的价值。比如一些疾病的治疗,其药物最开始就来自于一些动植物资源,如果还没探明就灭绝了,将非常可惜。另外,人与动植物共同生存于这个地球,只有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长江日报记者汪洋 通讯员陈华文)
【编辑:邓腊秀】
更多精彩内容,请在各大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
史前的巨鬣狗和现在鬣狗有什么联系?巨鬣狗有多厉害?
问非洲大地,谁主沉浮,你一定认为是狮子。不过,即使强如狮子,也有一种生物不敢惹,那就是非洲的鬣狗。
鬣狗不是狗,而是鬣狗科生物(狗是全科动物)。它们的单体战斗力确实是不如狮子,但是经常群体出动,骚扰狮子。连草原之王,对它们也是无可奈何。
如果能够回到久远一点的过去,我们还会看到另一种和鬣狗类似、却更加强大的生物——巨鬣狗。
巨鬣狗其实不是鬣狗,而是属于中鬣狗科的生物,在大约120万年前的时候出现在地球上。
说起来,巨鬣狗化石的发现,还是充满了故事的。1903年,德国慕尼黑大学地质系的古哺乳动物学家舒罗塞在对来自中国的一些牙齿化石的时候,发现了巨鬣狗的牙齿化石。他发现,这种牙齿是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发现过的,因此将它独立列为一个科的动物。至此,人们知道了巨鬣狗的存在。
可是,舒罗塞手中的化石是“幸运的”,因为,它们的“同伴”们,都被吃掉了。
大家知道,在中药中,有一味很特别,叫做“龙骨”。这个名字听着好听,其实就是动物的骨骼化石。巨鬣狗的化石也不例外,被当做中药食用了很久。
说起来,巨鬣狗的化石落得了和甲骨文一样的命运,被当做中药吃掉了。
好在人们算是留下了“沧海遗珠”,让巨鬣狗重见天日。
即便如此,人们依然没有对这些化石提起足够的重视。据推测,在20世纪70-80年代,被当做龙骨吃掉的化石可能达到了1000吨,大量珍贵的信息进入到了人们的肚子里(不仅仅是巨鬣狗的)。
1983年,甘肃省博物馆的谢骏义研究员从龙骨挖掘者的手中征集到一个保存相当完好的头骨。他把这块头骨化石送到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古哺乳动物学家邱占祥院士马上意识到:这种从未见过的头骨化石,和其他的化石完全不一样。当他再对比舒罗塞记述的巨鬣狗牙齿化石时,最终确定了这块头骨化石的真正主人——一只史前巨鬣狗。
通过对巨鬣狗的化石研究,古生物学家得出结论,这种生物绝对是名副其实地大。
一般来说,一只巨鬣狗的体长可以达到2.5米(包含尾巴),肩高120厘米。对于巨鬣狗的体重,古生物学家最初推测为210公斤。这个数字已经不小了,可是最新研究认为,这可能低估了巨鬣狗的体重。如果把现代鬣狗的头部按照巨鬣狗的头骨化石比例来放大,科学家推测,巨鬣狗的体重甚至可能达到380公斤!
这个数字听起来就有点恐怖了,这样的体重不仅和当代棕熊的体重差不多,而且远超过和它同时生活在我国临夏盆地的巴氏剑齿虎(相比之下仅有130公斤)。
毫无疑问,巨鬣狗在当时的地球上,站在了食物链的最顶端。它们不仅会吃腐肉,在必要的情况下,也会主动猎杀其他动物。古生物学家曾经发现过一块大唇犀的化石,上面也有巨鬣狗的齿痕(虽然看样子没有杀死这头犀牛)。
如果连犀牛都被它攻击的话,放眼当今世界,假设巨鬣狗还活着,恐怕地球上没有什么动物会被它放在眼里吧!
斑鬣狗的叫声多种多样,有什么作用吗?
网上有一张流传度很广的照片,照片的内容是一只斑鬣狗咧着嘴露着牙,看起来就像是大笑一样,在现实生活中斑鬣狗的确会经常做出这种动作,而且往往会伴随着“嗤嗤”的笑声,所以斑鬣狗也被人们称为“笑鬣狗”。
那么这张表情的背后,是斑鬣狗真的在笑吗?就目前的研究来看,斑鬣狗做出这个表情并伴有嗤笑声,并不是它真的笑了,而是多发生于紧张的时候,比如遭到同类攻击,被族群驱赶时,被欺负的个体往往会展露出这种“笑容”。
这只斑鬣狗真的在笑吗?
当然,关于斑鬣狗的声音及行为研究还远远没有达到透彻的地步,所以目前谁也不敢说斑鬣狗没有“笑”这种情绪,毕竟千年前的庄子就曾说过“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这种大道理。
在影视作品和文学资料里面,斑鬣狗常常以“反派”的形象示人,比如著名的《狮子王》里面,斑鬣狗就被描绘为贪婪、阴暗的存在,遭到观众的唾弃,博物学家约翰·诺特也曾说过:“作家们都认为斑鬣狗缺乏勇气”。
此言或许有些夸张,但却很好地反映了斑鬣狗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地位,事实上人们对它的偏见早在亚里士多德时代就已经开始了,其实斑鬣狗是非常聪明而强大的存在,且不说它们形成的庞大群体能与狮群匹敌,单单是论“沟通能力”这一方面,就领先于绝大多数动物之上。
《狮子王》里的斑鬣狗形象
鬣狗家族
我们常说的鬣狗一般代指斑鬣狗,但实际上能够被称之为鬣狗的动物一共有三种,它们就是鬣狗科、鬣狗亚科下的三种动物,分别是斑鬣狗、棕鬣狗及条纹鬣狗,虽然鬣狗科土狼亚科下的唯一物种:土狼,在广义上也能够称之为鬣狗,但在实际生活中,是没有人将土狼称作鬣狗的。
相较于犬科、猫科等家族来说,鬣狗科就一共4个物种,算是“人丁凋零”,这4种动物的分布范围加起来,跟历史上狮子的分布范围极其相似,主要集中在除刚果盆地核心地带、撒哈拉沙漠核心地带以外的大部分非洲地区,及西南亚一带。
鬣狗科4种动物
人们经常将鬣狗认为是犬科动物,的确“狗”字很有误导性,但是你知道吗?实际上鬣狗跟猫科动物的亲缘关系,比跟犬科动物的亲缘关系要更近一些,但也并非是少部分人说的鬣狗属于猫科,严格来说鬣狗科的所有成员,都属于猫型总科。
在传统分类里面,食肉目下有犬型亚目和猫型亚目,犬型亚目下面又包含犬科、熊科、鼬科、臭鼬科、浣熊科、小熊猫科、海狮科、海豹科及海象科;猫型亚目下面则包含猫科、灵猫科、獴科、食蚁狸科、双斑狸科及鬣狗科。
鬣狗科的分类关系
后来分类学更新之后,在现代分类里面,犬型亚目及猫型亚目都被降级为犬型总科和猫型总科,但鬣狗科及猫科仍被分类在猫型总科里面,而犬科也在犬型总科里面,所以在亲缘关系上面,鬣狗跟猫自然要比犬亲近一些。
在鬣狗科4种动物里面,斑鬣狗是体型最大,实力最强的存在,雄性斑鬣狗体型比雌性小,整个物种的体重范围多集中在40-70千克之间,体重受地域分布影响很大,比如赞比亚附近的斑鬣狗体型巨大,即便是成年雄性个体平均体重也有67.6千克,而雌性平均体重能达69.2千克。
斑鬣狗
斑鬣狗的叫声,重要的信息传递载体
看过相关纪录片,或者有过非洲野外相关经历的朋友可能知道,斑鬣狗能够发出多种声音,而且大多数都比较瘆人,尤其是在夜间,如果在野外听见斑鬣狗叫,都能吓出一身冷汗。
从目前的研究来看,斑鬣狗能够发出大致11种类型的声音,而且每一种声音都代表着不同的含义,对它们的日常生活交流来说至关重要。2011年《纽约时报》上有一篇报道向我们详细地介绍了斑鬣狗的叫声及背后所代表的含义,作者是动物学家凯·霍尔坎普,一个专门研究鬣狗的学者。
斑鬣狗几种典型的叫声,及所代表的含义:
短促的大叫,音调较高,一般是在与狮子等动物发生遭遇战时发出;低音咕噜声,往往表示对“外来客”的不欢迎,紧接着很可能做出驱逐行为;音调较高的咕噜声,一般用在个体聚集之前,可以理解为聚会的前奏音;类似于小狗的一系列喊叫,通常是在被追逐或者受到攻击时处于弱势的一方发出;高音叫喊,类似于“咯咯笑”,一般是在被咬时发出;低吼声,往往是遭受到攻击时,反击的前奏音;快速轻声喊叫,多发于攻击大型猎物,或者被狮子追逐的时候;长时间叫喊,遇上其他群的鬣狗时,多半会发出这种声音,代表着警惕;普通尖叫,平均叫喊声为5-6次,这种声音经常出现,用在多种场合,一般理解为日常的打招呼。当然斑鬣狗幼崽在饥饿的时候,也会发出一些声音,但相对于成年鬣狗来说,它们发出的声音种类则少很多,多数为“絮絮叨叨”的叫声,表明想吃东西了。
目前人们对斑鬣狗叫声的研究还处于很初级的阶段,许多叫声的具体含义还不是很明朗,且随着研究的深入,颠覆以前的研究成果也是极有可能发生的事情。
但无论怎么研究,都改变不了一个事实,那就是相对于其他动物来说,斑鬣狗绝对算得上是一个“语言大师”,作为一种社会属性高的动物,群内个体之间的交流极为重要,而斑鬣狗除了拥有丰富的肢体语言之外,还拥有丰富的叫声作为信息传递的载体,使得它们群内个体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这点对于整个物种的生存与发展来说,都十分有利。
在动物世界里面,声音是最重要的信息传递载体之一,人类已知的能够发声的动物,其声音基本上都能够传递信息,当然一些不能发声的生物,则能够通过视觉、化学物质等方式传递信息,也能达到交流的目的。
关于斑鬣狗通过声音交流,其内容的精细化程度有多深?目前还没有盖棺定论性质上的研究,即人们无法判断出它的哪一种声音类型,是准确说“这块肉给我了,谁都别抢”,甚至都不知道交流的深度能否达到此层级上,而想要了解背后的答案,只能期待未来科学研究能有所突破。
斑鬣狗叼着肉
斑鬣狗的叫声,不止于交流
在早年的研究中,人们普遍把精力放在破译动物叫声所代表的含义上面,即“聊天”的内容上面,但2007年的一份研究报告,向人们揭露了其实斑鬣狗的叫声,所涵盖的信息量十分丰富,甚至能够起到辨别身份的作用。
在自然界里面,许多动物身上的特征就是它们的“身份证”,比如老虎身上的条纹、非洲野犬身上的斑纹,每只个体都是独立的,没有完全一样的两只个体,所以这是辨别个体之间最重要的参考依据,而研究人员发现,斑鬣狗的叫声,就包含了个体的基本信息。
老虎的条纹
研究人员研究了60只来自不同族群,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等覆盖所有基本变量的个体,记录下了117次大叫,并进行声学细节分析,后来发现斑鬣狗的年龄、体型大小、地位等级等基本信息,都能够在叫喊声中得到体现,即斑鬣狗的某段特殊叫声,能够包含该个体的一些基本信息,就像是它的牌照一样。
研究人员指出,随着斑鬣狗年龄的增大,其叫声也会发生一定的改变,另外,由于雌性斑鬣狗体型较大,其胸腔也更大,所以雌性斑鬣狗的叫声会比雄性的更加深沉。
通过对斑鬣狗的生态地位及生活习性的仔细研究,会发现声音对于斑鬣狗的影响远远不止于信息交流的层面,生活中的所有场景,几乎都伴随着叫声。
在非洲大草原上,斑鬣狗最主要的对手就是狮子,长期以来,斑鬣狗被冠以“无耻小偷”的名号,专门找准机会抢夺狮子、豹子等动物捕获的猎物,但实际上恰恰相反,狮子抢夺斑鬣狗的猎物,要远比斑鬣狗抢夺狮子猎物的情况多得多,毕竟实力摆在那里,而斑鬣狗也是非常高效的猎食者,在同一生境中所捕获的有蹄类动物数量不会比狮子少,它们95%的食物来源都靠捕猎。
斑鬣狗捕食场景
草原上,狮子依靠绝对的实力,经常在别的动物那里“抢粮”,而斑鬣狗就是主要的被抢对象。由于斑鬣狗在猎物的喜好上面,与狮子出奇的相似,都是以中大型有蹄类为主,所以在同一生境中,狮子会格外留意斑鬣狗的动向,这其中有生存竞争上面的原因,也有我们前面说过的:为了食物!
那么狮子是如何“锁定”斑鬣狗动向的呢?最主要的方式就是听声音,当狮子听到斑鬣狗叫声的时候,就会慢慢地接近它们。
斑鬣狗与狮子产生冲突
而对于斑鬣狗来说,自己辛辛苦苦捕获到的猎物,自然不希望被狮子抢走,所以它们为了降低被大规模狮群袭击的风险,往往会分散成多个小团队的形式外出猎食,使得范围内的狮子,无法集中在一个声源上面。
当然,在遇到狮子袭击,或者捕猎大型动物的时候,斑鬣狗又能通过叫声,聚集附近的个体,从而应对困境。既然斑鬣狗的叫声能吸引来比它强的狮子,自然也能“吓退”比它们弱的对手。
比如猎豹,猎豹在经历每一次捕食过程之后都极度虚弱,此时如果有其他大型食肉动物前来,轻则猎物被抢,重则死亡,所以为了避免这一情况,一旦猎豹在寻找猎物的过程中,听到了斑鬣狗的叫声,往往会远离这片区域,以规避风险。
斑鬣狗抢夺猎豹的食物
动物的叫声,对于它们的日常生活来说极为重要,但多数都体现在生活场景上面,不过你知道吗?其实声音的“魔力”远远不止于此。
在猫科动物里面,像老虎、狮子一样会咆哮的物种,就无法发出猫咪一样的“咕噜”声,而能发出“咕噜”声的猫科动物,就一定不会咆哮,这个知识点很多野生动物爱好者都知道,但是大多数人不知道的是:其实猫科动物的这种“咕噜”声,还有缓解紧张、促进组织再生和骨骼愈合的作用。
2001年10月29日《美国声学学会杂志》第110卷,第5期上面的一篇研究论文,就为我们详细解释了这一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大致意思就是猫咪发出的“咕噜”声,其声音频率在25-150赫兹之间,这个范围内的声音频率能促进骨骼愈合。
猫
人们对斑鬣狗深深的误解
一直以来,斑鬣狗在影视作品和文学资料里面都是以不好的形象出现,所以人们对这种动物产生较多的误解一点也不奇怪,最典型的两个关于斑鬣狗的谣言,一是前面提到的它们总是抢夺其他动物所捕获的猎物,二是关于咬合力方面的,我们一个一个来解释。
首先斑鬣狗作为草原生态系统下最重要的食肉动物之一,其生态位实际上与狮子所处的生态位相差无几,在某些“无狮”的区域里面,斑鬣狗能够完全替代狮子的生态作用,斑鬣狗群完全有能力捕获角马、瞪羚等草原上常见的大型有蹄类动物;
另外,斑鬣狗群居且食量大,在拥有大量“清道夫”的草原上,依靠捡食腐肉,根本无法满足生存所需,所以稍微一想也知道,斑鬣狗最主要的食物来源,必定是依靠团队的力量捕获大型猎物。
斑鬣狗捕食角马
关于斑鬣狗咬力的问题,也是老生常谈,人们之所以会认为斑鬣狗的咬力比狮子大,事实上不怪大家,是因为早期国外一档科普节目的不严谨所致。
这档节目的中文名字叫《巨齿钢牙》,节目里面研究人员用两种不同的方式测量了成年狮子和亚成年鬣狗的咬力,由于实验误差极大,所以数据不具备任何参考意义。
大致的做法就是用肉包裹金属测力装置,吸引狮子去咬,这时我们看到狮子叼起肉就跑,实验测得咬力数据为227千克,狮子再次跑回来咬时测得311千克;而测量斑鬣狗咬力的时候,研究人员找来了一只一岁大的亚成年鬣狗,只要这只斑鬣狗咬住金属测力装置,就会有源源不断的奶水流出,此时测得鬣狗咬力数据为271千克,研究人员理所应当的得出了斑鬣狗咬力大于狮子的结论。
节目上测量狮子咬力的场景
但是看懂了这个实验过程的朋友,很容易就能发现其中的破绽,首先狮子叼起肉所用到的牙齿为犬齿及门牙,且根本不需用尽全力去咬,所以测得的数据并非是狮子的极限咬力;
其次在测量斑鬣狗咬力的时候,用的是另外一种方式,咬力越大,流出的奶水就越多,这只斑鬣狗为了获得食物,会尽可能地去咬住金属测力装置,从而人们得到的数据较为接近极限值,但咬住装置的却根本不是犬齿,而是裂齿,这样的比较毫无意义。
节目上测量斑鬣狗咬力的场景
那么斑鬣狗与狮子的咬力究竟有多大呢?2005年《生命科学》上的一篇论文能够为我们解开谜题,作者是悉尼大学生物科学院的斯蒂芬·罗等人。
研究结果上显示颅骨长度为33.41厘米,宽度为24.81厘米的成年狮子,其犬齿咬力为1768N,咬力商(动物咬力除以体重的商的回归)为112;颅骨长度为23.64厘米,宽度为16.73厘米的成年斑鬣狗,其犬齿咬力为773N,咬力商为117。由于动物咬力受体重、年龄、身体状态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狮子平均体重远比斑鬣狗平均体重高,所以单纯以犬齿咬力来比较,狮子是远胜于斑鬣狗的,如果说斑鬣狗的单位咬力比狮子大,那么就是正确的。
斑鬣狗
其实在看待自然界某一种动物的时候,我们很容易受认知水平和外界因素的影响,从而对该种动物的认知产生一定的偏差,斑鬣狗在人们心中的“名声”很差,但仔细了解这种生物之后,你会发现它们真的很强大,尤其是就声音交流这方面,在动物世界里,能够做到斑鬣狗这个层级的不多,况且目前关于鬣狗叫声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还能发现更多奥秘和惊喜。
扫一扫二维码用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