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安全登录]
当前位置:首页历史趣闻长春历史上的龙元素

正在加载最新数据,请稍等......

长春历史上的龙元素

历史趣闻2023-7-13阅读:484

“二月二,龙抬头。”农历二月初二又称“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等,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在漫长的冬季里,二十八星宿中的东方苍龙七宿一直隐没在地平线下。到了二月二时节,这条“苍龙”开始在东方地平线上露出“龙角”,抬起“龙头”。此时气温上升,雨水增多,南方一些地区的春耕劳动由此开始。

龙,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四灵”之首,在传统文化中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细数长春历史,其中也有不少关于“龙”的文化元素,在“龙抬头”之际读来,别有意趣。

龙,被我国古人赋予了种种神奇的力量,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它既存在于神话的世界里,又“存在”于现实的历史中,作用于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拥有不可思议的力量。

在长春历史上,也有一些与“龙”有关的元素,值得一说。

“中华第一玉石龙”

在几千年乃至上万年前,就已经有人类在今天的长春境内活动。1985年,吉林大学考古人员在农安县左家山遗址的发掘中,发现了一件石雕龙,它呈蜷曲状,首尾相连,形似璞璧。这件石龙高4.4厘米、宽3.8厘米,造型拙朴,意象鲜明,目前收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

经考古人员研究测定,左家山遗址是距今7000年至4800年的新石器时代遗存,而左家山石龙早于著名的红山文化玉龙,在考古学上可称其为红山文化玉龙的祖型,因此被专家誉为“中华第一玉石龙”。

左家山石龙的出土,说明龙在长春古人类的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而在长春活动的古人类与中原古人类一样,都有着对龙的喜好或崇拜,这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特征。

“龙争虎斗”黄龙府

说到长春历史上的“龙”,必须提到的是今天的农安县城——金代的黄龙府。

包括金毓黻在内的一些历史学家认为,今农安县城在东晋、南北朝时期是夫余国后期王城,渤海国时期是其西部的军事重镇——扶余府。辽天显元年(926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率军进攻渤海国,首先攻下扶余府,进围渤海王城——忽汗城,渤海王投降。辽太祖灭渤海国后班师,崩于扶余府。史料记载,辽太祖崩时有黄龙现于扶余府城上,辽人便在扶余府城西南建升天殿,并改“扶余府”为“黄龙府”。

此后,黄龙府成为辽国的军事重镇,统领周围宾、祥、益、威等州,并建起一座八角十三层的实心砖塔。时至今日,这座辽塔仍矗立在农安县城内,成为标志性建筑。

近年来,史学界一些研究者重新梳理史料,并结合考古成果,提出新说:夫余国后期王城乃至黄龙府初设时都不在农安,而是在今辽源,辽太祖也非崩于农安。新说认为,农安是辽开泰九年(1020年)“复置”的黄龙府,农安古塔也是在此之后修建的。此说如果成立,农安的这段历史将会被改写。

辽天庆四年(1114年),女真族完颜部首领完颜阿骨打举兵反辽,第二年称帝,国号“金”,八月攻陷黄龙府。金天眷三年(1140年),金军南下,黄龙府失去军事上的重要地位,降为州,改名“济州”。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又改名“隆州”。

金灭辽后,黄龙府的地位虽已不再重要,但随着金军南下攻宋,特别是徽钦二帝被金兵所掠,途经黄龙府押往五国城,黄龙府之名传遍南宋,以致被一些宋人误认为是金国的都府,因此才有了抗金名将岳飞的那句豪言:“直捣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

清代帝王留“龙踪”

在我国古代,帝王总是以“真龙天子”自居。清朝有两位皇帝东巡到过长春境内,留下些许“龙踪龙迹”。这两位皇帝分别是康熙和乾隆。

已划为长春城区的双阳区,是由清代的苏瓦延驿站发展而来的。顺治年间(1644年~1661年),为准备对入侵我国黑龙江流域的沙俄进行军事反击,清政府设船厂于吉林,修造战船,演练水师。接着又在康熙十五年(1676年)将宁古塔将军移驻吉林(后改称“吉林将军”),同时开始修筑吉林至奉天的驿道,称“吉林西路驿”。苏瓦延驿站是这条驿道上的一站,它东连伊勒门站,西接伊巴丹站。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康熙皇帝第二次东巡时经过这个驿站,曾在双阳河边驻跸。到吉林后,康熙皇帝还曾顺松花江而下,到半拉山渔猎、观兵,留下《松花江放船歌》等诗。半拉山今天在长春境内,属德惠市朝阳乡。1973年在半拉山村发现一方铜质的、刻有“康熙御笔之宝”的鎏金镶嵌物,应是当地某块康熙题字匾额的款识,很可能与康熙在半拉山渔猎、观兵有关。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康熙皇帝第三次东巡。与上次不同,他没有走山海关外的大驿路,而是从北京北上,出古北口一路向东,走过蒙古大草原,在今长春之地的伊通边门进边。然后仍不走驿路,折向东北,在今九台区其塔木镇过松花江,到达今舒兰市。

乾隆皇帝在长春境内留下了更多的痕迹。乾隆十九年(1754年)夏秋季节,乾隆皇帝第二次东巡,也走边外蒙古草原,入伊通边门后,上吉林西路驿道,终点是吉林。伊通边门遗址今天在长春市新立城水库库区内,当年的边墙、边壕遗迹今天在新立城镇内仍可觅见。当时正值深秋,见到伊通边门附近的山光水色,遥想此处原是祖辈“龙兴之地”,乾隆皇帝即刻赋诗《入伊通边门》。当时沿柳条边一线已有农业兴起,乾隆皇帝赞曰:“初来原故土,所遇匪新招。瞻就心何切,勤劳意岂骄。省方逢大吉,宝穑报丰饶。”这是古代帝王诗中唯一赞美长春之地的作品。

乾隆皇帝不仅留诗在长春,他的三女儿固伦和敬公主的衣冠冢也在今公主岭境内。传说,长春境内的饮马河也是因乾隆在此饮马而得名,长春历史上的万寿寺匾额——“惠我无疆”,也是乾隆当太上皇时所题。

“龙旗”升降话兴亡

清朝以前,中国一直没有国旗,直到鸦片战争前后才出现了代表大清国的“龙旗”。此旗的形状先是三角形,后是矩形,旗面黄色,中间是或绣或画的一条昂头向上的青龙,象征着统治和威严。这面旗既与现代国旗不同,也与当时其他国家的国旗不同,不但没有准确的几何图形,大小长短不一,画出来的龙也不一致,所以常被外国人嘲笑。

“龙旗”的悬挂没有明确规定。平时重要官衙的门首都要悬挂;特殊的日子,如新皇帝即位,皇帝、皇后过生日,迎接钦差大臣及总督、巡抚等官员巡视等,不仅官衙要挂,临街的商家店铺等也要挂,否则视为不敬,官府要进行督促。光绪皇帝的生日是每年六月二十六日,称“万寿节”。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万寿节”时,长春自“二十五日起,各衙署局所皆悬灯结彩,各商民亦悬挂龙旗,同申庆贺”。此前,长春府“由警兵传谕:各商店于二十五日起至七月初二日止,每家门前务悬红彩,张挂龙旗,以抒贺忱而壮观瞻”。

辛亥革命前,道台衙门和长春府衙是必须悬挂“龙旗”的。道台衙门建成时,日本人对它非常敌视,但也不得不赞叹“在临近附属地边界之高处修建道台衙门,宏伟壮观,中国国旗高高飘扬,恰有居高临下威镇附属地之势”。“高高飘扬”的“中国国旗”,在当时指的就是清朝的“龙旗”。

辛亥革命后,满清“龙旗”被民国国旗代替。由于东北的特殊性,直到清朝皇室宣布退位后,才降下“龙旗”。在长春,最高官府——吉林西南路道于1912年2月16日(辛亥年腊月廿九日)16时接到省公署关于“易帜”的通知,“孟道转电后,当即传饬各局所衙署转饬商民,一律悬挂共和旗帜。至三十日午前十点时,见大街小巷商铺民户皆新旗招扬悬挂门前矣”。

降下“龙旗”之后,人们以为帝制永远成为过去了,但是没想到,1917年7月张勋复辟,“龙旗”卷土重来。当时,由于地方官、驻军长官多是清朝旧臣中的复辟派,所以长春几个高级官衙在7月初的两三天内全部挂上“龙旗”,令百姓错谔。当时悬挂“龙旗”的官衙有长春镇守使署、吉长道尹公署、长春县署等,民间组织有长春商务会等。当然,这次“龙旗”只挂了几天,纯属一场闹剧。一些官署和百姓并没有跟风,特别是当时隶属于吉长道的长春警察厅,即以怕影响社会稳定为由予以拒绝。事后,《盛京时报》还对长春警察厅的这次“抗命”进行了报道。

龙袍旧梦终难成

“末代皇帝”溥仪生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在清帝国风雨飘摇的末世中,3岁登基,6岁退位,然后在一群清朝遗老遗少的簇拥下,靠着一个复辟梦打发时光。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经不住日本关东军的诱骗,抱着一丝幻想,出任伪满洲国“执政”。然而,日本关东军并不认为他们一手扶持的伪满洲国是清朝的复辟或延续,这让溥仪很是不爽。后来关东军作出让步,在1934年3月1日让他登基做了所谓的“皇帝”。但是关东军明确告诉他,这个“皇帝”与他之前所做的大清皇帝毫无关系,这又给了他当头一棒。无奈之下,他只好乞求关东军,在形式上满足一下他的愿望,让他穿一次龙袍。

1934年3月1日早晨,溥仪穿上光绪帝传下来的龙袍,到当时长春西郊杏花村(今文化广场附近)一个临时搭建的土台子上,举行了所谓的“祭天古礼”,整个过程仓促可笑。

溥仪虽然穿了一回龙袍,但他已经认识到这不过是日本人给他个面子而已,在此后的十余年里,他深谙任由关东军摆弄的傀儡滋味。至于那件龙袍所代表的,只能是一个永远也不可能实现的梦。东北百姓对溥仪的傀儡地位看得一清二楚,于是借溥仪在原吉黑榷运局(民国盐务机关)办公楼当上伪皇帝之事,编出一条歇后语:“小皇帝坐盐仓——咸(闲)龙一条”,来讥讽和奚落他。

百年风雨龙王庙

古人认为,龙是司水之神,因此,古代有江河海洋的地方,只要有人居住就会修起龙王庙。并且,龙王庙一般都是修在近水的岸上,或离水不远的坡岗上,长春城的龙王庙也是如此。

长春地处欧亚大陆东部,位于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内。据水利专家研究,长春每年夏秋季节大量降水,占全年降水总量的70%~80%。过去长春人饱受旱涝交替之苦,为了祈求龙神保佑,他们在靠近宽城子居住地的伊通河西岸修建了一座面积不大的龙王庙,修建时间为同治三年(1864年)。同治四年(1865年)长春筑城后,龙王庙被搁置在城东门外东大桥西部北侧。

这座龙王庙为砖石木混合结构,坐北朝南,正殿为正方形,长和宽都有3间房子长,两侧有库房和庙内人员居住的房子,周围有围墙。由于年代久远,殿内供奉的神像等情况已无人知晓。

龙王庙修成后,成为长春人祭祀龙神的场所,每逢传说中的龙王爷生日时还要举办庙会、祭龙神,遇到旱年还要祈雨。长春最早的祈雨活动已无从得知,现在可查到的较早一次是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那年长春一带大旱,从春到夏滴雨未落,长春民间搭起戏台演龙王戏,酬神祈雨。长春知府德颐也“在龙神庙设坛,自农历六月十六日起率领同城员弁赴坛求雨,以冀神灵默佑,沛渥甘霖”。

1926年春夏东北大旱,长春进入6月仍未下雨,“芒种已过数日,地经播种出苗者均被旱死,迄今尚有未种”。于是,在民间纷纷自发祈雨的同时,6月10日至12日,驻长春的吉长道尹孙其昌率长春官、绅、商、学、农各界人士,以官府名义祈雨。当时,长春城的龙王庙早已被学校占用,成为育人之所。时任吉长道尹公署总务科长兼商埠电灯厂厂长、后来成为著名东北史学家的金毓黻在日记中记载道:“晨五时,道尹率各界士民,徒步拈香执柳诣伊通河畔龙王庙祷雨。余读祝文。龙王庙于十年前改为小学,毁神像,弃之河中,夷神庑为礼堂。道尹至此,怃然有动于中,思为复之。”当时金毓黻读的祈雨文是四字一句的骈体文,其中直接乞求龙神降雨之句为:“惟神司泽,伊通之浒。肤寸作云,崇朝滂溥。救民之眚,化戾为煦。东隅虽迟,桑榆可补。至诚所格,无间宙宇。膏不终屯,云霓延伫。敬迓神庥,载欣载舞。”

迷信之举当然于事无补。孙其昌虽然祈雨3日,但天空中仍是骄阳如故,直到6月21日才下了一场雨,此时已是农历五月十二日。农谚有“大旱不出五月十三”之说,这场雨刚好下在五月十三前一天。金毓黻叹息道:“田待雨而种,今雨已晚,虽得犹不得也。悠悠苍天,谓之何哉。”此后又下了几场雨,才彻底解除了旱情,然而时节已是盛夏了。

长春解放后,龙王庙仍由学校使用,其建筑也在一点点地改观、消失。笔者幼年时常玩耍于东大桥一带,对龙王庙尚有印象。2001年学校迁走。在2004年的一次踏查中,笔者看到这里遗迹已经不多。渐渐的,龙王庙仅作为一处地名留在城市的记忆里。

龙灯花炮闹元宵

每逢佳节,中国人总要耍龙。所谓耍龙,就是用各种材料扎成长龙,龙头、龙身、龙尾毕具,耍戏时人们用木棍将龙擎起,伴随锣鼓起舞,以增强节日的喜庆气氛。

笔者查到的长春有记载的最早的节日耍龙是1913年的元宵节。这一年,辛亥革命刚过去一年时间。在此之前,长春一连几年都因“国服”或治安不靖,以致元宵节异常冷落,不但不准燃放鞭炮,吉林西南路道还下令“每晚至十一钟一律净街,不准闲人来往”,“戏园亦须早时停演”。到1913年时,长春已奉令“改元”,虽然治安情况并未明显好转,但人心似乎已复苏,一切渐入正轨,当局亦未发封街令。所以,这一年的元宵节破例地热闹起来。

《盛京时报》1913年2月26日以《追记商民大闹元宵节》为题进行报道:

“阴历正月十五日,俗为元宵节,本埠商民仍照旧历庆贺,喧闹非常,而警察亦援照弛禁之例,不加干涉。兹将其动作录下:(休息)城内外大小铺商均于十四日下午起至十六日止,一律闭门,停止交易,敲打锣鼓。(游行)五行八作各工人均饱食终日,任意闲游,并有乡屯红男绿女来城观看,殊形拥挤。(演剧)无业游民扮演各种下流戏剧,如龙灯、狮子、旱船、秧歌、抬官,有七八伙之多,于商民门首顽耍、敛钱……(燃炮)十五日晚,三十一堂、玉茗斋、公升合等商号均燃放花炮,他号亦有放旌花、双响、冰盘、落月者。(观灯)十五日夜,月明如洗,游人接踵摩肩,各商号齐挂玻璃走马、珠穗各灯,任人观赏……”

从以上报道看,这年元宵节的活动很丰富:放假近三天,耍龙灯、舞狮子、跑旱船、扭秧歌、放花炮……应有尽有。耍龙灯是娱乐之首,可以用“一夜鱼龙舞”来形容这个元宵节。这是一场倾城闹元宵的盛典,充分体现了长春作为一座“商城”的富庶和风情。

(作者孙彦平为吉林省民俗学会副理事长)

来源:长春日报

长春历史上的龙元素

龙是怎样成为中国的象征的呢?

在中国提起龙,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中国有很多关于龙呼风唤雨、行云播雾,化育万物的神话故事,有“二月二,龙抬头”的农历节日,有赛龙舟、舞龙灯的民俗,有“望子成龙”、“卧虎藏龙”的成语,有寻龙捉脉的风水观念,连十二生肖里也有龙的属相,甚至很多名人起的名字也带“龙”字,如:李小龙、梁小龙、成龙、狄龙等。

当今如果一提中国的象征,或者一种最能代表中国的动物,相信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都是“龙”,而我们也都因自己是龙的传人而骄傲,正如狮子之于英国的象征意义一样,龙也是中国的国家象征。

中国龙

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历史的传承中,无论历史如何变化,王朝如何更迭,龙作为一种文化精神,始终存在并贯穿了整个中华文明的发展史,可谓“流水的王朝,铁打的龙”,称得上“永不磨灭的符号”。

那么龙是如何从民族图腾成为国家象征的呢?

龙图腾的产生与演化

“图腾”一词源于北美印第安人的土语,意思为“他的亲族”。图腾崇拜的核心是认定一种事物,从而将其尊奉为本族的标志、象征和保护神。而具体到我们华夏民族的图腾,就是以蛇为原型的龙。

汉画像石拓片,右上为人首蛇神的伏羲女蜗

原始夏人的图腾为蛇,如夏朝的奠基人禹,《说文解字》解释“禹,虫也”,在甲骨文,金文中,“虫”字正是蛇头、蛇身、蛇尾俱全的蛇的象形,换而言之,禹的名字来自于蛇图腾。《列子·黄帝》中也有“夏后氏蛇身人面的说法”。等到后来随着加入夏、商统治下的民族越来越多,蛇图腾就不断的兼并,吸收,整合其他部族图腾,逐渐丰富为集走兽为大成的龙。

后来,经过历朝历代的发展,民族的大融合,龙的形象经过了不断的演化和丰富,到了唐宋大体定义了龙的形象。


南宋罗愿《尔雅翼》卷二八《释鱼·龙》云: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鬼,颈似蛇,腹似蜃,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即通常所说的“龙身九似”,龙的基本形象标准由此定了下来。


龙形象的发展逐渐脱离了原始图腾的意味,而演化成华夏、汉族乃至中华民族长久信奉的的一种神异动物,成了华夏的民族图腾。

龙从图腾成为皇帝的化身。

随着社会的发展,君权专制制度的不断加深,统治者为了统治需要,利用人们普遍尊崇龙的心理,把作为中国先民崇拜图腾的龙与自身合为一体,龙作为民族图腾开始成为统治者——皇帝的化身。

龙成为皇帝的化身,有三个关键的人物不得不提。一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重耳。重耳本是晋国公子,因为国家内乱,在外流亡19年,然后回国登基。随他流亡的介子推赋诗道:“有龙于飞,周遍天下。...龙反其,得其处所“(《吕氏春秋·介立》),这是介子推以龙比喻他的主子重耳。

二是秦始皇帝赢政,他自称“祖龙”,后人的解释是:“祖,始也。龙,人君象”这也中国第一个把自身比喻为龙的皇帝。

秦汉时代的龙纹

三是汉高祖刘邦,《史记.高祖本纪》有过这样一段记载:


刘邦“父曰太公,母日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时雷电中明晦冥,父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


也就是说,汉高祖刘邦竟然是个龙种。从刘邦始作俑者地如此刻意编造以后,历代皇帝就多自诩为龙种,“龙种自与常人殊",于是连带着,与“真龙天子”皇帝有关的东西,就多带上了龙字,如龙体、龙颜、龙床、龙椅、龙辇、龙袍、龙子、龙孙,等等,发展到了后来,甚至服装、建筑、器具之上的龙纹,也成了皇家的专利。这样,龙就变成了皇帝的化身。

建筑中的龙元素

由皇帝化身变为国家象征。

龙既然变成了皇帝的化身,在中国传统时代,又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称天子为国家”等等的观念,两相结合,于是龙就开始顺理成章地成了国家的象征。

龙作为国家象征,最典型的表现是在清朝后期。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后,帝国主义列强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强行进入了中国。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这些帝国主义国家甚至在中国水域部署海军。这些帝国主义国家都有国旗,他们的军舰以及商船也会树立本国的国旗。于是清朝为了方便中外交往,并顺应国际惯例,也制作了具有国家象征意义的黄龙旗。起初是1862年制作的三角形黄龙旗,主要给水师军舰和大清官船使用。1888年三角形黄龙旗改为长方形黄龙旗,并正式定为大清国旗。

黄龙旗

无论是三角形还是长方形的黄龙旗,都具有鲜明的中国文化传统元素,比如黄色既是五行学说中的中央颜色、土德之色,也是历史中皇帝之色,还是农业上的象征丰收,文化上象征中和,民族上象征黄种人的颜色;至于那条五爪飞龙,则本来就是皇帝的化身。

如此大清的长方形黄龙旗即黄底青龙戏红珠旗,既是中国第一面国旗,其中的五爪飞龙,又是清朝皇帝的象征,而在“天子”即“国家”的观念下,龙又当然成为中国国家的象征。

外国也把龙作为中国国家象征。

其实很早以前,龙在中国所具有的丰富象征意义,外国人尤其是西方人已经或多或少地有所了解。

利玛窦

比如明朝的传教士利玛窦指出:“龙在中国是皇权的象征”,来到中国的葡萄牙传教士安文恩指出:“中国皇帝的标记是龙”,而从来没来过中国的法国神父杜赫德也在他编辑的、1735年问世的《中华帝国全志》中指出:“龙无疑是中国人的国家象征,正如鹰之于罗马。”

罗马的鹰帜

当然需要特殊说明的是,龙在西方人的眼里之所以成为“中国人的象征”乃至中国的代称,关键还在于中国龙与西方龙完全不同的指示意义。

在西方文化中,可能是首先由利玛窦对译为“龙”的Dragon,是一种长着四足,背上有一对巨大翅膀,而且会喷火的怪兽,代表着邪恶和贪婪。所以在《圣经中》有圣乔治屠龙除害的故事,英国史诗《贝奥武甫》歌颂了国王搏命杀龙的英雄事迹。

乔治斗恶龙

在中国,龙不仅是皇家、国家、人民的象征,还是吉祥的瑞兽,虽然西方人取其形似把“龙”译为了Dragon,但为了区别含义完全不同的中国龙和西方龙,于是又在中国龙前面加了一个限定词China或者Chinese,这样China Dragon或者Chinese Dragon就成了中国龙的习惯译法。

换句话说,在西方的语境中,看到、写到、或者说到中国的龙,就会联想到中国China,中国人Chinese,这样,久而久之龙在西方就演变为中国的象征和代称。

最后:龙从图腾到国家象征的发展历程,不只是龙文化的发展,也是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发展,他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包容、进取、独立的精神,也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体现,是悠久中华民族历史中永不磨灭的符号。

长春历史上的龙元素

中国的龙也是有很多中元素的吗?比如说风龙,火龙的

有鳞的叫蛟龙,有角的叫螭龙,无角的叫虬(均见《离骚》洪补引《广雅》)。有翅膀的叫应龙(《天问》王注)。蛟龙,螭龙,虬,应龙,都不是龙的正统.龙的正统叫做苍龙! 虺:是一种早期的龙,以爬虫类——蛇作模特儿想象出来的,常在水中。“虺五百年化为蛟,蛟千年化为龙。”是龙的幼年期,曾出现在西周末期的青铜器装饰上,但不多。 虬:一般把没有生出角的小龙称为虬龙,是成长中的龙。故古文献中注释:“有角曰虬,无角曰龙。”另一种则说幼龙生出角后才称虬。 两种说法虽有出入。但都把成长中的龙称为虬。还有的把盘曲的龙称为虬龙,唐代诗人杜牧在《题青云说》诗中就有“虬蟠千仞剧羊肠” 之句。 蟠螭是龙属的蛇状神怪之物,是一种没有角的早期龙,《广雅》集里就有“无角曰螭龙”的记述。对蟠螭也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指黄色的无角龙,另一种是指雌性的龙,在《汉书·司马相如传》中就有“赤螭,雌龙也”的注释,故在出土的战国玉佩上有龙螭合体的形状作装饰,意为雌雄交尾。春秋至秦汉之际,青铜器、玉雕、铜镜或建筑上,常用蟠螭的形状作装饰,其形式有单螭、双螭、三螭、五螭乃至群螭多种。或作衔牌状,或作穿环状,或作卷书状。此外,还有博古螭、环身螭等各种变化。 蛟:一般泛指能发洪水的有鳞的龙。相传蛟龙得水即能兴云作雾,腾踔太空。在古文中常用来比喻有才能的人获得施展的机会。关于蛟的来历和形状,古典文献中说法不一,有的说“龙无角曰蛟”,有的说“有鳞曰蛟龙”。而《墨客挥犀》卷三则说得更为具体:蛟之状如蛇,其首如虎,长者至数丈,多居于溪潭石穴下,声如牛鸣。倘蛟看见岸边或溪谷之行人,即以口中之腥涎绕之,使人坠水,即于腋下吮其血,直至血尽方止。岸人和舟人常遭其患。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中有周处入水三天三夜斩蛟而回的故事。蛟可能是鳄鱼。 角龙:指有角的龙。据《述异记》记述:“蛟千年化为龙,龙五百年为角龙”,角龙便是龙中之老者了。 应龙:有翼的龙称为应龙。据《述异记》中记述:“龙五百年为角龙,千年为应龙”,应龙称得上是龙中之精了,故长出了翼。相传应龙是上古时期黄帝的神龙,它曾奉黄帝之令讨伐过蚩尤,并杀了蚩尤而成为功臣。在禹治洪水时,神龙曾以尾扫地,疏导洪水而立功,此神龙又名为黄龙,黄龙即是应龙,因此应龙又是禹的功臣。应龙的特征是生双翅,鳞身脊棘,头大而长,吻尖,鼻、目、耳皆小,眼眶大,眉弓高,牙齿利,前额突起,颈细腹大,尾尖长,四肢强壮,宛如一只生翅的扬子鳄。在战国的玉雕,汉代的石刻、帛画和漆器上,常出现应龙的形象。 火龙:是以火慑势的龙。全身有紫火缠绕,凡有火龙经过之处,则一切物体均被烧焦。 蟠龙:指蛰伏在地而未升天之龙,龙的形状作盘曲环绕。在我国古代建筑中,一般把盘绕在柱上的龙和装饰庄梁上、天花板上的龙均习惯地称为蟠龙。在《太平御览》中,对蟠龙又有另一番解释:“蟠龙,身长四丈,青黑色,赤带如锦文,常随水而下,入于海。有毒,伤人即死。”把蟠龙和蛟、蛇之类混在一起了。 青龙:为“四灵”或“四神”之一,又称为苍龙。我国古代的天文学家将天上的若干星星分为二十八个星区,即二十八宿,用以观察月亮的运行和划分季节,并把二十八宿分为四组,每组七宿,分别以东、南、西、北四个方位,青、红、白、黑四种颜色以及龙、鸟、虎、玄武(龟蛇相交)四种动物相配,称为“四象”或“四宫”。龙表示东方,青色,囚此称为“东宫青龙”。到了秦汉,这“四象”又变为“四灵”或“四神”(龙、凤、龟、麟)了,神秘的色彩也愈来愈浓。现存于南阳汉画馆的汉代《东宫苍龙星座》画像石,是由一条龙和十八颗星以及刻有玉免和蟾蜍的月亮组成的,这条龙就是整个苍龙星座的标志。汉代的画像砖、石和瓦当中,便有大量的“四灵”形象。 鱼化龙:是一种龙头鱼身的龙,亦是一种“龙鱼互变”的形式,这种形式我国古代早已有之。《说苑》中就有“昔日白龙下清冷之渊化为鱼”的记载,《长安谣》说的“东海大鱼化为龙”和民间流传的鲤鱼跳过龙门,均讲述了龙鱼互变的关系。这种造型早在商代晚期便在玉雕中出现,并在历代得到发展。

 

扫一扫二维码用手机阅读

普宁内裤网
购买广告请联系站长!
图片推荐
    太阳系十大最寒冷的“圣诞世界”

    太阳系十大最寒冷的“圣诞世界”

      太空环境  虽然太阳系内除地球之外的行星都比地球寒冷,但最寒冷的区域就是太空环境。这些贯穿太空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只有零下270摄氏度,如果圣诞老人要穿越太空环境,最好在雪橇上放一
    阿炳是病死的还是上吊自尽的?阿炳的生平及作品

    阿炳是病死的还是上吊自尽的?阿炳的生平及作品

    阿炳,原名华彦钧,1893年8月17日出生于无锡市,民间音乐家,正一派道士,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1950年12月4日逝世。他刻苦钻研道教音乐,精益求精,并广泛吸取民间音乐的曲调,一生共创作和演出了27
    怪奇小店游戏,诡异商店游戏

    怪奇小店游戏,诡异商店游戏

    网上有很多关于怪奇小店游戏,诡异商店游戏的知识,也有很多人为大家解答关于怪店奇闻游戏的问题,为大家整理了关于这方面的知识,让我们一起来看下吧!本文目录一览:1、怪店奇闻游戏2、怪奇小店金锁怎么获得3、
    NASA发现超级地球或有人居住 距离地球120光年

    NASA发现超级地球或有人居住 距离地球120光年

    近日,美国宇航局(NASA)在其官网上发文称,韦伯太空望远镜(JWST)对一颗超级地球系外行星观测调查,探测到了只有生物体才能产生的气体的迹象。NASA网站截图据悉,韦伯望远镜观测的是一颗名为K2-
    错版币的收藏价值「错版币收藏价值及投资行情分析」

    错版币的收藏价值「错版币收藏价值及投资行情分析」

    近年来,随着收藏市场的火爆,收藏“错版币”被炒的沸沸扬扬。尽管央行负责人通过网上和有关媒体郑重公开辟谣:“中国不存在错版币,所谓错版币都是假的,人为造的,没有收藏价值。”但是人们对“错版币”收藏和兴趣
    世界上最敏捷的动物,反应迅速(拦路虎)

    世界上最敏捷的动物,反应迅速(拦路虎)

    你听说过拦路虎这个词汇吗?其实,这个词不是指的老虎,而是指代一种昆虫哦!世界上最敏捷的动物这种动物就是虎甲,它是一种中等大小的甲虫,颜色鲜艳,五彩斑斓。这种奇特的昆虫,很喜欢和人闹着玩。当你走在路上,
    宇宙十大耸人听闻理论 希特勒战败逃亡月球

    宇宙十大耸人听闻理论 希特勒战败逃亡月球

     第10名:Reptoids外星种族理论:这是现今为止所听过的最为奇异的理论。这个理论因为大卫·艾克所提出而闻名于世,当然也有其他一部分人提过这理论。理论声称:英国皇室、布什总统一家以
你是怎么知道众人趣的?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