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大院位于大姚县赵家店镇打苴基村委会,大院始建于清,由三个四合院12栋房屋组成,前有影壁,建筑为土木结构三层,五架梁,硬山青瓦屋顶,后檐墙为硬山顶,整个大院座西向东,布局规整严谨。四合院第一院正房通面阔四间16.6米,通进深三间6.55米。第二院正房通面阔四间14.6米,通进深三间7.8米。四合院相对独立而又相互联系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李氏祖先明末随吴三桂大军入滇,李玉堂(1847年-1924年),号宝书,仓街乡钟秀耿家屯人。李玉堂十七八岁时,跟随堂姐夫李长青在清军中当兵,在咸同年间立有战功,逐渐升至总兵,记名加提督衔,赏戴花翎振勇巴图鲁名号。1894年,中日甲午海战爆发,日寇袭扰沿海。李玉堂奉调于1895年二月抵江苏,驻防海州,1897年回滇,不久又调贵州,授安义镇总兵,光绪三十四年(1907年)六月二十八日奉谕旨补授贵州提督。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后,李玉堂带着家眷回到大姚,1924年病逝于家中。按清朝武官制,副将以上即可称军门,由此,大姚人便把李玉堂称作李军门或军门李大人。
其孙李伯衡(1889-1951年),字慎修,大姚县仓街乡钟秀耿家屯人。1915年毕业于云南省法政学校,次年在云南省都督府当立法课允司员,1921年任禄丰县长,后调任剑川、弥勒县长,楚雄团防督练处处长,1934年任曲靖县长以及云南省民众自卫预备军24支队长等职,曾参加竞选立法委员。
李玉堂还乡后,曾大兴土木,建造庄园、公馆。李家大院便是李氏家族在大姚、永仁、姚安等地收租及休闲的住所,大院依山势而建,错落有致,别具一格。
李军门家第三代孙李伯衡,依仗祖父李玉堂、父亲李培林,以及本人的权势和聚集的大量财富,更加骄横跋扈不可一世,为所欲为。在李伯衡所辖下的庶民,苦不堪言,在封建地租剥削方面,远胜前辈,贪婪凶残。李伯衡对农民巧取豪夺,不多几年时间,竟兼并土地达4000余亩,超过李玉堂在世时的1000余亩的三倍。他所掠夺的土地遍及大姚、姚安、永仁等县,而这些土地大多在山区兄弟民族地区。每年收取租谷达14830石,折合市斤606666斤。
李伯衡不但残酷剥削农民,还竭力反对和镇压人民革命。1928年,赵祚传(大姚人,中国共产党党员,云南省工委组织部长)回大姚进行革命活动。当李伯衡知道后,就亲自向云南省政府主席龙云进言:“对付共产党,不能手软,与其一省哭,不如一县哭,与其一县哭,不如一家哭。”还说:“赵统一(即祚传)不除,吾辈无以安宁之日。”遂积极支持杨正海(当时大姚县长)在大姚逮捕赵祚传,并于1929年3月29日将赵祚传杀害于大姚城。牺牲时年仅26岁。
赵祚传
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惨遭李伯衡迫害的人民群众,纷纷控诉李伯衡的血腥罪恶,1950年,大姚县人民政府根据人民群众的强烈要求,在昆明逮捕了李伯衡,押回大姚,于1951年5月1日,召开了上万人的公审大会,判处李伯衡死刑。
来源:红火楚雄文旅资讯
原标题:神秘探寻 | 打苴基李家大院的前世今生!
编辑:都市时报一点关注 吴薇
审核:祝小涵
我们中国远古人口迁移是从北到南还是从南向北?三星堆能说明吗?
三星堆遗址开发的确是考古界的大事,但因为重点是祭祀用品,个人以为,只能算是远古人类文化的实物证明,对于我们古代人类迁徙,还看不出什么具体佐证。我们中国远古人类活动规律,了解了些,自己总结起来认为。既不是由南向北,也不是由北向南。大体是远古人类,从非洲原驻地迁徙时,发散型扩张中,多次甚至无数次移动,最终形成于我们目前格局的。
从我国各地原始遗址可知,最远原始人有上百万年,而最有名北京周口店原始人有四五十万年前历史,可见,远古人类来到中原大地是很早的。但我们已经清楚,他们并没有存活下来,都已经灭绝。真正我们的先祖,是不到10万年前,再次过来的那批原始人。应该说,包括我们祖先,还有之前出来的人类,都是十分艰辛困苦的,也是伤亡惨重。我们从现在知道的地理知识可知,如果正常行进,一般是按照沿海进程为好,清晰、明了,且容易判定生存环境。但沿海地域,虽然好的时候风和日丽,不错!但差的时候山呼海啸、九死一生啊!这样的行进,多数应该无法生存,死去了。而发散型各处游荡寻找生机人们,只有在有水源,也有平原地带,生存并发展起来才能较好。因此,最终能够活下来的地域,就在我们现在中原地带、黄河经过平原上。这里形成我们祖先根据地!随着人力物力增加,大家开拓意愿强烈,因此天南地北都去发展了。但初期也是肯定在河流、平原为中心进行,依靠山区,却不能深居其中,还是地理环境不稳定,容易发生灾害,都毁掉了。等到我们古代先民们,形成部落、宗族和国家后,大家彼此联系和制约,发展开拓中,其实仍然是黄河、长江流域作为自家祖业进行。特别重要的一点,温度是核心。我们远古时代始,黄河长江流域就是比较好的气温环境。虽然人类早就适应寒冷地带生活,但发展起来不可能。那里的人类只能勉强生存罢了。
这样,我们祖先们在这流域或者开发、明细各处忽略之地;或者开拓,在同纬度东西向进行。一般向北、向南并不积极。因为向南,山地多且天气更热;向北,主要是冷,天气不理想。只是经过几千、上万年经营,自己一片已经很拥挤了,或者战争造成民众流动、逃亡等,这时人口大规模迁徙都是存在了。这时往南、往北都有。一般古代的时候,中原动荡,往南方跑肯定是必然,毕竟,山地多,好隐没。而且相对北方天气更能适应,也就有了南方发展起来。而到清朝后期,东北开发是主要方向,人口向北也是那时的一大特点。
我们中国远古人口迁移是从北到南还是从南向北?三星堆能说明吗?
三星堆遗址开发的确是考古界的大事,但因为重点是祭祀用品,个人以为,只能算是远古人类文化的实物证明,对于我们古代人类迁徙,还看不出什么具体佐证。我们中国远古人类活动规律,了解了些,自己总结起来认为。既不是由南向北,也不是由北向南。大体是远古人类,从非洲原驻地迁徙时,发散型扩张中,多次甚至无数次移动,最终形成于我们目前格局的。
从我国各地原始遗址可知,最远原始人有上百万年,而最有名北京周口店原始人有四五十万年前历史,可见,远古人类来到中原大地是很早的。但我们已经清楚,他们并没有存活下来,都已经灭绝。真正我们的先祖,是不到10万年前,再次过来的那批原始人。应该说,包括我们祖先,还有之前出来的人类,都是十分艰辛困苦的,也是伤亡惨重。我们从现在知道的地理知识可知,如果正常行进,一般是按照沿海进程为好,清晰、明了,且容易判定生存环境。但沿海地域,虽然好的时候风和日丽,不错!但差的时候山呼海啸、九死一生啊!这样的行进,多数应该无法生存,死去了。而发散型各处游荡寻找生机人们,只有在有水源,也有平原地带,生存并发展起来才能较好。因此,最终能够活下来的地域,就在我们现在中原地带、黄河经过平原上。这里形成我们祖先根据地!随着人力物力增加,大家开拓意愿强烈,因此天南地北都去发展了。但初期也是肯定在河流、平原为中心进行,依靠山区,却不能深居其中,还是地理环境不稳定,容易发生灾害,都毁掉了。等到我们古代先民们,形成部落、宗族和国家后,大家彼此联系和制约,发展开拓中,其实仍然是黄河、长江流域作为自家祖业进行。特别重要的一点,温度是核心。我们远古时代始,黄河长江流域就是比较好的气温环境。虽然人类早就适应寒冷地带生活,但发展起来不可能。那里的人类只能勉强生存罢了。
这样,我们祖先们在这流域或者开发、明细各处忽略之地;或者开拓,在同纬度东西向进行。一般向北、向南并不积极。因为向南,山地多且天气更热;向北,主要是冷,天气不理想。只是经过几千、上万年经营,自己一片已经很拥挤了,或者战争造成民众流动、逃亡等,这时人口大规模迁徙都是存在了。这时往南、往北都有。一般古代的时候,中原动荡,往南方跑肯定是必然,毕竟,山地多,好隐没。而且相对北方天气更能适应,也就有了南方发展起来。而到清朝后期,东北开发是主要方向,人口向北也是那时的一大特点。
我们中国远古人口迁移是从北到南还是从南向北?三星堆能说明吗?
三星堆遗址开发的确是考古界的大事,但因为重点是祭祀用品,个人以为,只能算是远古人类文化的实物证明,对于我们古代人类迁徙,还看不出什么具体佐证。我们中国远古人类活动规律,了解了些,自己总结起来认为。既不是由南向北,也不是由北向南。大体是远古人类,从非洲原驻地迁徙时,发散型扩张中,多次甚至无数次移动,最终形成于我们目前格局的。
从我国各地原始遗址可知,最远原始人有上百万年,而最有名北京周口店原始人有四五十万年前历史,可见,远古人类来到中原大地是很早的。但我们已经清楚,他们并没有存活下来,都已经灭绝。真正我们的先祖,是不到10万年前,再次过来的那批原始人。应该说,包括我们祖先,还有之前出来的人类,都是十分艰辛困苦的,也是伤亡惨重。我们从现在知道的地理知识可知,如果正常行进,一般是按照沿海进程为好,清晰、明了,且容易判定生存环境。但沿海地域,虽然好的时候风和日丽,不错!但差的时候山呼海啸、九死一生啊!这样的行进,多数应该无法生存,死去了。而发散型各处游荡寻找生机人们,只有在有水源,也有平原地带,生存并发展起来才能较好。因此,最终能够活下来的地域,就在我们现在中原地带、黄河经过平原上。这里形成我们祖先根据地!随着人力物力增加,大家开拓意愿强烈,因此天南地北都去发展了。但初期也是肯定在河流、平原为中心进行,依靠山区,却不能深居其中,还是地理环境不稳定,容易发生灾害,都毁掉了。等到我们古代先民们,形成部落、宗族和国家后,大家彼此联系和制约,发展开拓中,其实仍然是黄河、长江流域作为自家祖业进行。特别重要的一点,温度是核心。我们远古时代始,黄河长江流域就是比较好的气温环境。虽然人类早就适应寒冷地带生活,但发展起来不可能。那里的人类只能勉强生存罢了。
这样,我们祖先们在这流域或者开发、明细各处忽略之地;或者开拓,在同纬度东西向进行。一般向北、向南并不积极。因为向南,山地多且天气更热;向北,主要是冷,天气不理想。只是经过几千、上万年经营,自己一片已经很拥挤了,或者战争造成民众流动、逃亡等,这时人口大规模迁徙都是存在了。这时往南、往北都有。一般古代的时候,中原动荡,往南方跑肯定是必然,毕竟,山地多,好隐没。而且相对北方天气更能适应,也就有了南方发展起来。而到清朝后期,东北开发是主要方向,人口向北也是那时的一大特点。
扫一扫二维码用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