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上林湖荷花芯越窑窑址
(2015年度浙江考古重要发现)
上林湖位于浙江省慈溪市桥头镇境内,栲栳山北麓,距离慈溪市区9公里。湖东、南、西三面环山,北为大坝,是由潟湖演变而成的湖泊。上林湖水库形状状如桃叶形,口狭而腹长,水面曲折,岸线长达20公里。其南为栲栳山,东、西两面诸山与栲栳山及其支脉相连。这里自然资源丰富,蕴藏着大量的瓷石矿,土壤肥沃,草木茂盛,燃料充足,坝口连接东横河,通浙东古运河姚江,向东可达宁波港(明州港),向西可通曹娥江、京杭运河,航运条件十分便利,自古以来就是烧制陶瓷的理想场所。上林湖越窑遗址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林湖荷花芯窑址位于上林湖的西南岸边,编号为Y37,是上林湖区域较具有代表性的唐宋时期越窑窑址之一。据调查,地表可见瓷片范围散布面积为1400平方米,保存状况较好。
2015年度在2014年发掘区的东北象限北部及西北象限内布设探方6个,布方面积为500平方米,包括10*10米探方4个,5*10米探方2个。
荷花芯窑址远景
荷花芯窑址丰富的作坊遗迹
(1)遗物方面
鉴于2014年考古发掘的地层堆积主要为北宋时期,2015年度在不破坏遗迹的前提下选择发掘区北部进行布方发掘。2015年度重点揭露出晚唐、五代时期丰富的地层堆积,获得了大量的瓷片与窑具标本,特别是五代地层的发掘突破了原有对上林湖荷花芯窑址的认识,为深入了解荷花芯窑址的生产面貌提供了丰富资料。
发掘现场
唐代地层堆积丰厚,出土产品十分丰富,瓷器产品有玉璧底碗、玉环足碗、圈足小碗、盘、倭角方盘、盒、灯盏、瓜棱形水盂、瓜棱形侧把壶、执壶、盏托、盏、海棠杯、水盂、茶碾、唾壶、凤首壶、穿带壶、小瓶、盘口壶、公道杯、凤头壶、熏炉盖、砚台等。此外,在晚唐地层堆积中还出土多种字款,如“王通”、“盈”、“帘”款等。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3件宽圈足大碗内心处有“盈”字印章款,为越窑窑址此类字款的首次发现。窑具有筒形匣钵、M形匣钵、钵形匣钵、匣钵盖及各类支烧具等。产品质量较高,胎色泛灰,胎质细腻,釉色青翠,釉面匀润。器物装饰以素面为主,仅盏托、海棠杯、小碗内腹见有刻划四叶对称的荷叶纹,少量器物如侧把壶、水盂腹部作瓜棱状。施釉以满釉为主,仅部分玉璧底碗施半釉。装烧方法,以匣钵装烧为主,以单件装为主,亦有多件叠烧(主要是玉璧底碗)、对口合烧(灯盏)。匣钵与器物之间垫以泥点,叠烧的器物之间使用泥点间隔,泥点密集,形状一般呈松子形。
五代地层堆积仅在个别探方中分布。从地层堆积情况看,该层包含大量瓷质匣钵残片,瓷器残片数量较少。匣钵胎质细腻,胎色灰白,与瓷器的胎体一致。瓷器产品主要有玉璧底碗、盒、盏、器盖、钵、执壶等。产品质量较高。胎质细腻,釉色青翠,绝大多数产品达到秘色瓷程度。器物装饰基本为素面,偶见镂孔装饰。装烧方面,绝大多数产品应为瓷质匣钵单件装烧。
唐代器物群
(2)遗迹方面
本次发掘首次揭露出大规模的唐宋时期越窑的制瓷作坊遗迹,包括唐代活动面1处、北宋时期房址6处、储泥池1处、辘轳坑1处、釉料缸2个、挡墙6道、台阶路2处,功能涵盖备料、成型、上釉等制瓷工艺的多个环节,并与已揭露出来的窑炉遗迹存在着密切联系,为复原唐宋时期越窑窑场布局提供了详尽的资料。
活动面遗迹呈不规则形,表面坚硬,上错置少量匣钵,表面不是十分平整,应为窑工活动踩踏面。
房子基本呈长方形,大小不一,基本为单间,匣钵砌墙,室内不是十分平整,从出土的辘轳坑与釉料缸等遗迹来看,应该是成型等制作的场所。
储泥池位于Y1的西南角,在生土上下挖而成,四周用石块砌筑,内填以纯净的灰白色淤积性土,经浙江中立秘色瓷研究所鉴定,内填土为瓷土。
辘轳坑呈圆形,位于一处房址内,应为瓷器成型之用。
唐代海棠杯与莲荷装饰
釉料缸均为陶质,缸直径约60多厘米,保存不好,较为残破。
匣钵挡墙一般高为50厘米左右,长短不一,其中挡墙内外的瓷片标本、窑具等有明显的区别,显然是早期的窑场为防止废品坍塌进入成型等作坊而砌的挡墙。
道路2条,宽仅1米左右,路面踩踏硬实,局部坡度较大的区段以匣钵砌成台阶状,是沟通各遗迹之间的重要纽带。
本次发掘基本实现了原定的发掘目的与工作目标。在预定的发掘区域首次揭露出大规模的唐宋时期越窑的制瓷作坊遗迹,为复原唐宋时期越窑窑场布局提供了详尽的资料,并为今后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与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提供了基础材料。此外,发掘出土晚唐、五代、北宋诸时期的大量瓷器与窑具标本,对各时期越窑生产面貌提供了大量一手资料,深化了越窑瓷器的分期研究。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扫一扫二维码用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