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自《文物》2009年01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曲沃县文物局。
2005年8月~2006年10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在山西省曲沃县史村镇羊舌村南的岭地上发掘了一处晋国两周时期的墓地,其中Ml和M2是一组晋侯和夫人的异穴并列合葬墓。
羊舌村在曲沃县城东北约15公里。羊舌晋侯墓地位于溢河南侧的岭地上,天马一曲村遗址位于其西北方向的溢河北侧,两者间是宽阔的溢河河谷及台地。羊舌晋侯墓地与天马一曲村遗址内的北赵晋侯墓地隔河谷相望,直线距离约4500米。
该墓地于2003年5月因盗掘被发现,当时在盗坑周围散落有大量的木炭和残断铜鱼,据钻探结果分析,这里是一处周代晋国重要墓地。2005年夏,盗事再起,县文物部门在上述盗坑周围探明3座“中”字形大墓。7月底,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组成羊舌考古队开始工作,在3座大墓以东约70米处又发现一组2座“中”字形大墓(编号为MLM2)和车马坑,并确定近数十年未被盗掘。8月,我们首先发掘这组墓葬,2006年4月这2座墓的发掘工作基本结束。
在发掘大墓的同时,我们还对墓地及周围进行了考古调查、小范围钻探和抢救性发掘,初步搞清了该墓地的分布范围。整个墓地南北长400、东西宽300米,面积约12万平方米,由大型基和中小型墓组成。大型墓在墓地北部,沿岭线边缘东西分布,目前已勘探出5座“中”字形大墓和1座车马坑,东部的2座为一组,西部的3座是否为一组尚不清楚,两者之间相距60余米,均为带南北墓道的“中”字形大墓。紧靠大型墓的南面是中小型墓区,并向南延伸,中小型墓区的中型墓多有车马坑,具体的分布情况还有待于更详细的工作(图一)。
Ml.M2
M1,M2是一组2座异穴并列带南北墓道的“中”字形土圹竖穴大墓,方向为北略偏西。
(一)Ml
1.保存状况与工作方法
我们釆用探方形式整体下挖,在墓口暴露出来后,在填土中见到大量的木炭颗粒,并且形成一个明显的范围,面积占到墓室的一半还多,似乎曾被盗扰,我们在发掘过程中尽员注意这样的细节,直到发掘进入椁室后我们才完全肯定墓葬被盗扰。地层的证据表明盗扰的时间不晚于汉代,盗掘者采用大开挖的形式,从墓口挖到墓底,盗洞不是通常见到的小洞,但没有破坏墓壁,盗坑回填的土除含有大量的木炭外,还是比较纯净的,在坑口上部见到几块饰绳纹的陶片和饰云纹的半瓦当。椁室内的情况比较复杂,椁室内的棺材被毁坏,墓主人的头骨被弃置在椁室的西南角,墓主人上身的玉组佩被扰乱,下半身的玉组佩还保存完好,被扰乱的大玉戈、玉璜、组佩和覆面零碎构件等在棺椁间多处可见。在棺椁间还残存有石磬、陶鬲等,几乎没有见到铜礼器,仅见到一小段铜鼎足。
根据上述迹象我们进一步推测盗掘时间或许发生在下葬后不久。Ml的情况表明,盗掘发生时椁室还未塌陷,棺的板材结构可能尚好,墓中随葬的铜礼器可能也保存完好,盗掘者将棺椁间的铜礼器尽数搬走,但对玉器的兴趣不大,扰乱后随意弃置。
2.墓葬形制与椁室
Ml的方向为344°,墓室为竖穴,墓口略小于墓底,大小相差不大,墓壁较直。墓口的平面近方形,南北长6.7、东西宽6.5~6.7米,北墓道长15.1米,南墓道长26.5米,该墓总长近48.3米。北墓道为台阶状,共20级,每级宽约0.75、高约0.3米,入墓室处距墓口7.2米。南墓道是不太规则的斜坡,自上至下有4道横的浅凹槽,入墓室处距墓口7.55米,略高于椁室盖板面,即现在的二层台面(图二)。
椁室有积石积炭。积石在椁室底及四周,有石梁、石垛。石梁位于墓底中部,三道,间距约0.8米,每道宽约1.2、高0.8米,石垛有4个,高2米不等,位于南北墓道入墓室处紧贴墓壁,直接置于木炭上(图三)。
在椁室四周及上下均有积炭,厚约1.2米。推测营造过程的具体步骤是,在做成墓室土圹后先在墓底铺石并以石头堆砌三道石梁,石梁和石梁间以木炭填实,在石梁上搭建木椁室,在木椁室搭建完成后在其南北端头与墓壁之间堆砌石垛,然后再在椁室四周空间填塞木炭,在加盖椁盖板后,其上填厚层的木炭,木炭填至与南墓道平。积石积炭显然是用以加固椁室和隔离潮湿。
3.棺椁与葬式
椁室内被较大程度地扰乱,棺内前半部分也已遭破坏。从痕迹判断为一棺两椁。椁室长5.28、宽3.6、深约1.8米,外棺长3.2、宽1.4米,内棺长2.33、宽1.1米,棺的高度均不详。墓主人头向北,仰身直肢(图四)。
4.随葬器物
由于该墓被严重盗扰,残留的随葬器物不多,有铜器、石器、陶器、玉器、金器等(图五)。
⑴铜器
仅在外棺椁室南侧之间发现1件残鬲
(2)石器
磬1组5件(Ml:53~57)。腐蚀严重,不能测音。
(3)陶器
有鬲、罐等。
鬲。1件(Ml:75)。夹砂灰陶。平沿,沿面,略凹,束颈,圆肩,联裆,锥状平足。腹部饰鸡冠状附加堆纹,整体饰绳纹,颈部绳纹抹平,肩部以下绳纹被三道旋纹隔断,足下端抹平。口径15.5、高11.6厘米(图六)。
(4)玉器
可分为瑞玉、佩玉、葬玉。瑞玉有戈、璧、环等,出土于棺内,分置墓主人身上和身下,有7-8件。佩玉有璜组佩、龙形玦、璜、虎、神人面像、堵头、扳指等。葬玉有覆面、握玉、踏玉等。
璜组佩1组(Ml:1)。出土于墓主人胸腹至大腿部。从位置和结构看,挂于颈,垂于胸前。由璜、虎、觸、龟、管、玛瑙管、料管等组成,主体至少有4件璜,配以双虎、双觸等。下端的龙形璜为最大的璜,长15.5、宽4.]厘米(图七)。
龙形玦1件(Ml:3)。出土于墓主人头部。饰双线虺龙纹。高5、宽4.3厘米(封面)。
璜’标本Ml:74,出土于外棺东侧的棺椁之间,可能是扰乱至此(图八)。
虎1件(Ml:9)。商代遗留,以残断的大玉戈改制而成(图九)。
神人面像1件(Ml:88)。整体造型为神人面部,正面浮雕,背面阴刻。有“臣”字眼、大獴牙、隐地凸起的阳纹。高6.75、厚0.6厘米(图一O、一一)。
猪头标本Ml:5,组佩或串饰上的总结(图一二)。
扳指2件。分戴于墓主人两手(图一三)。
覆面已被扰乱,仅有零星构件。
握玉双手均有。长方形玉板,饰虺龙纹。
踏玉以柄形器之柄充代。
(5)金器
有带饰(图一四)、
铺首衔环(图一五)、箔等。
(二) M2
M2的形制、营造方法与Ml基本相同,仅规模略小,总长39.9米。椁室内遭严重盗扰,棺椁板材被移位,在盗扰的土中发现零星玉件。
陶鬲1件(M2:l)。夹砂灰陶。平沿,沿面略凹,束颈,圆肩,联裆,锥状平足。腹部饰鸡冠状附加堆纹,整体饰绳纹,颈部绳纹抹平,肩部绳纹被三道旋纹隔断。口径15.6、高11.4厘米。
玉器有
龙(图一六)、
虎(图一七)、
号鸟、蟠龙堵头(图一八)、
兔(图一九)等,其中部分是商代遗物。
(三) 车马坑
在该组墓东约15米处是一座大型陪葬车马坑,经铲探可知,其平面为东西向的长方形,长23.3、宽11.5米,面积略小于北赵晋侯墓地M8组晋侯墓的陪葬车马坑K1.K1是北赵晋侯墓地10座陪葬车马坑中最大的一座。
(四) 祭祀遗迹
在M1、M2的墓室南部和南墓道上有大规模的祭祀遗迹,已经发现和清理了227座祭祀坑,坑深数十厘米至2米不等,祭祀坑之间多有打破关系且较复杂,这是多次祭祀的结果。经过对牺牲种属、齿龄的鉴定,可辨认的牺牲有人、牛、马、羊、狗等,其中人牲有10个(图二O、二一),其余以马牲为多(图二二、二三)
其他墓葬
在发掘大墓的同时,我们还发掘了部分中小型墓。在M1、M2组大墓的南部和西南侧清理T 15座陪葬墓,这些陪葬墓的大小不等,M4椁室内西、北、东三面散落有大量的铜鱼、陶珠(图二五)。
大部分陪葬墓出土有陶鬲、铜礼器、玉覆面、小型玉组佩或玉串饰,铜礼器多是明器(图二四)。
在南部中小型墓区,我们抢救性发掘了一组中型墓,编号为M11.M12,出土有铜鼎和玉石器,该组墓还配有车马坑,墓葬时代与大墓相当。另外,在墓地西南边缘高速公路的取土场还抢救性发掘了4座小型墓,出土有陶鬲等,时代与上述墓葬相同(图二六~二九)。
结语
(一) 墓地特征、时代与性质
羊舌墓地是一处大型晋文化墓地,墓葬可分为大、中、小三类。大型墓葬有2~3组,分布在墓地北部,这次发掘的M1、M2组为“中”字形竖穴积石积炭墓,并祔葬有车马坑和大型祭祀活动遗迹。这组墓葬是目前在山西发现的两周时期最大的墓葬。
中小型墓葬紧接着大型墓葬向南分布,中型墓多祔葬有车马坑。
M1、M2组出土的陶鬲与天马一曲村遗址M5002、M5117、M5140、M5155、M5075等墓葬出土的乙类器接近该报告将这些墓葬的分期多定在西周晚期,我们认为还可以稍晚。墓葬形制与北赵晋侯墓地M64组的M63以及M93组的M93有明显的继承发展关系。据此我们认为,Ml组墓葬的时代约当两周之际至春秋早期。
根据墓葬的形制特征,我们认为Ml组墓葬是一代晋侯和夫人的合葬墓,同理,其西的另外3座带墓道的大墓也应是晋侯的墓葬。因此,羊舌墓地应是继曲村北邦墓区和北赵村南晋侯公墓区之后的又一处大型墓地,与曲村一带的墓地不同的是,羊舌的公墓区和邦墓区同处一个墓地,略有分区的区别。
(二) 羊舌晋侯墓地与北赵晋侯墓地的关系
北赵晋侯墓地位于天马一曲村遗址中部,在北赵村南,迄今经过了7次大规模的发掘,共发现晋侯及夫人墓9组19座。整个墓地东西长约170、南北宽约130米。墓葬可分3排,北排4组,中排2组,南排3组。各墓均为南北向略偏东,除北排最西1组即M93晋侯之夫人M102无墓道,M93晋侯墓及南排最西一组中晋侯之夫人墓M63为南北两个墓道,余皆在墓室南面设一条墓道。在每组墓的近旁,有数目不等的陪葬墓和祭祀坑,每组晋侯和夫人墓的周围都有数座陪葬墓和一座车马坑,有的祭祀坑打破了墓道和附属车马坑。
通过对铜器铭文的研究及对墓葬形制、铜器、陶器的观察,学术界基本推定这9组墓葬是西周至春秋早期9代晋侯及夫人的墓葬,即晋侯燮父、武侯、成侯、厉侯、靖侯、僖侯、献侯、穆侯、文侯(或荡叔)的墓葬叫
北赵晋侯墓地位于羊舌晋侯墓地的西北部,值得注意的是,北赵晋侯墓地的墓向为北偏东,羊舌晋侯墓地的墓向改为北偏西,方向正对着前者,这说明两者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事实上,羊舌晋侯墓地Ml组墓与北赵晋侯墓地最后两组墓中的M63、M93不仅墓葬形制相同或相近,而且时代也相近或相连,我们可以认为羊舌晋侯墓地是北赵晋侯墓地的继续。
(三)墓主身份
羊舌晋侯墓地Ml、M2遭严重盗扰,两座墓中无一件铜礼器,没有能够进一步说明墓主人身份的遗存。
已有学者注意到这个问题,作了初步研究,提出几种意见并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叫我们认为羊舌晋侯墓地的时代应紧接北赵晋侯墓地的时代,约当两周之际或稍晚,如果北赵晋侯墓地的最后一组墓(即M93组)的墓主人是荡叔的话,羊舌晋侯墓地Ml的墓主人可能是晋国两周之际的一代名君晋文侯。
晋文侯是晋国历史上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他在位35年(前780~前746),正当两周之际。文侯在位期间,晋国强盛,曾挟辅周平王东迁,有周室再造之功,享受高级别的葬制也符合常理。他死后晋国内战迭起,最终庶系代嫡,其墓被毁也许与这段历史有关。虽然这样的结论还缺乏直接的文字证据,但已有的一些迹象促使我们更深入地思考这些问题。
对羊舌晋侯墓地Ml墓主人的推论,促使我们重新讨论北赵晋侯墓地最后一组墓的墓主人问题。在北赵晋侯墓地共发现9组19座晋侯和夫人的墓葬,时代约从西周早期延续至两周之际。学术界对前8组墓的墓主人分歧不大,唯对最后一组墓的墓主人有较大的分歧,一种意见认为是晋文侯,另一种意见认为是荡叔。笔者主张后一种意见,并作过专文讨论,羊舌晋侯墓地的发现和对Ml墓主人的推定反过来也为后一种意见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叫
羊舌晋侯墓在历史上被盗的现象值得我们深思,但与之相距仅4500米的北赵晋侯墓地却没有遭到盗掘,而且曲村遗址邦墓区的所有墓葬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都没有被盗,羊舌墓地的陪葬墓也没有被盗。羊舌Ml.M2被盗扰的现象表明这是一种有意识的破坏行为,即毁墓。根据种种现象和两周之际的历史背景推测,这可能与家族复仇有关。晋文侯之后嫡系晋侯有昭侯、孝侯、鄂侯、哀侯、小子侯和晋侯缗,这一时期是晋国历史上的嫡庶之争时期,分封于曲沃的庶系与居于翼的嫡系争夺政权,内战长达67年,最终庶系夺取了政权。这种毁墓行为可能是曲沃庶系一支在夺取政权后对翼嫡系一支的报复行为。
附记:本次发掘的领队为吉琨璋,参加发掘和钻探的有吉琨璋、孙永和、席为民、孙丽萍、陶向明、吕小明、张红勤、祁俊芳、侯丽红、谢彩青、魏彩霞、李建斌、杨满堂、秦华、庄德萌、刘银锁等。
摄影:李建生、蔡庆良、厉春
执笔:吉琨璋、孙永和、吕小明、陶向明
扫一扫二维码用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