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扬州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桑树脚地块发生冲突 考古工作人员被打事件处置情况的报告》,情况报告指出,事件发生后,市委、市政府迅速组织有关部门开展全面调查处置工作,并责成景区管委会对相关人员依法依规作出处理,同时决定无限期延期交地时间,待考古验收结束后,再根据考古验收意见,决定土地使用方案。
情况报告指出,桑树脚地块属于扬州城遗址范围,不在文物保护红线范围之内。此地块于2005年10月出让给一家台资企业用于商业住宅建设,2008年完成地块拆迁工作,2011年因建设方案不符合要求而被收回,后由景区管委会下属的瘦西湖街道办事处负责日常管理,土地空闲多年。考虑到发展康养产业的需要,景区管委会决定重启上市工作。按照《扬州市区地下文物埋藏区土地出让前考古调查、勘探、发掘有关规定(试行)》(此文件2014年出台,标准高于文物保护法的要求),景区管委会提出先行上市申请。2016年11月,市文物局致函市国土局同意此地块先行上市。2017年1月,考古人员进场考古调查、勘探。根据考古调查、勘探的结果,2017年4月,市文物局复函市国土局要求暂缓上市,同时继续考古发掘工作。根据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报告,市文物局2018年5月对地块出具《考古勘探、发掘结果意见书》,明确“一、原则同意该地块项目建设,建议有关部门办理相关手续。二、遗迹分布区域中A区、B区晚唐五代时期的建筑基址保存较好,必须采取措施加以保护。三、由于受场地限制,本次发掘面积较小,后续建设过程中将跟踪考古,如有重要文物遗迹,应另行调整建设方案”。市规划局2018年6月出具地块规划设计条件,其中市文物局《意见书》要求采取措施加以保护的A区、B区(蓝线保护区)被排除在上市土地范围之外。派嶺发展有限公司2018年12月通过土地市场获得土地使用权,交地时间为2019年3月20日。土地出让的过程合法。
今年初,考古发掘基本结束,市文物局已向省文物局提出考古发掘项目验收申请。景区管委会因与市文物局沟通不充分,以为考古已经结束,加之近期瘦西湖景区地块有乱倒建筑垃圾情况,要求瘦西湖街道对桑树脚地块加强巡查管理,修补好围墙。街道综合管理大队工作人员作为基层执法人员,对考古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文物保护意识,工作作风简单粗暴,在1月5日-16日期间数次进入考古工地要求考古工作人员撤离现场,封闭进场通道,拆除考古帐篷,运走考古工具,最终发生人员冲突,导致两名考古工作人员被打,手机、相机等物品被损。因为此地块尚未达到交地时限,开发商与该冲突过程无关。
1月16日,扬州市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桑树脚地块考古工地发生考古工作人员被打事件,引发社会关注。事件发生后,扬州市委市政府组成专门调查组,迅速开展全面调查,已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了处理。
下一步,扬州将从以下三方面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工作:
一是加强宣传教育。扬州是文物大市,文物保护关乎历史文化名城形象的维护,关乎城市的永续发展,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情。我们将在全市范围内组织进一步学习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切实承担起保护文物保护的主体责任,以新担当、新作为扎实推进文物事业改革发展。
二是压实文保责任。2012年以来,扬州市先后出台了《扬州市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扬州市地下文物保护办法》《关于公布扬州市区首批地下文物埋藏区的通知》《关于扬州市区地下文物埋藏区土地出让前考古勘探、调查、发掘的有关规定(试行)》等规范性文件,划定了首批地下文物埋藏区,在全国率先实行考古前置制度。我们将进一步完善现有的规章制度,健全文物保护管理联席会议制度,规范基本建设中文物保护和考古工作流程,加强对城市建设的相关人员,尤其是与文物密切相关的部门及人员的培训,坚决落实《文物保护法》的规定,进一步压实文物保护工作责任。
三是统筹推进相关工作。按照国、省文物部门的工作部署,结合扬州“三个名城”建设目标要求,紧盯文物保护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明确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重点任务和措施,在加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落实文物安全责任、推动文物资源合理利用等方面落实主体责任。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考古发掘品移交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条 为加强文物保护工作,健全考古工作管理体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细则》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善文物工作的通知》,特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文物考古研究机构、博物馆和其他具备文物收藏条件的单位。第三条 本办法中的考古发掘品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地下、内水和领海所进行的考古调查、勘探、发掘活动中获得的所有实物资料。南部挖掘出一处古墓,内有陪葬品,挖掘文物时,如何保证不被破坏?
在考古工作当中,考古工作人员不仅需要将文物从土壤当中挖掘出来,而且还必须在这个过程当中保证文物不被破坏。可以先保护好文物现场再进行取样,保证后续工作的顺利执行。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有效措施要减少考古发掘现场的文物遭受破坏的情况,就需要考古人员的操作,考古现场的文物保护非常非常重要,尤其对于有机质文物来说,因为环境的迅速变化(光线、水分和氧气)所引发的新的不平衡状态是这些脆弱的文物无法承受的。因此我们强调现场过程中环境的控制,但实际情况很复杂,比如刚出土的大型木材,如何在考古工地给它提供合适的安全暂存环境,也许你可以找个池子把它泡进去,也许两大卷塑料布也能解决问题,原则就是依据文物和现场的现状审慎的应对,还有就是动作要快。文物保护是一个不断在保护原则和实际情况之间寻找平衡的工作。脆弱文物的发现很多都是突发事件,现场保护更像是120急救,精妙高深面面俱到的准则很容易在实际操作中被践踏,更需要着眼于因地制宜的依据文物现状和出土现场的条件来制定合适的现场方案。真正等文物出土的那一刻, 所有的保护工作都要在基于简洁有效的前提下进行操作. 因为出土之前文物是长期放置在一个少光/无光, 深埋, 缺氧, 湿度也比地表大很多的一个环境中,突然的环境改变就会打破文物本身的稳定性。其实保存手法都是为了给文物一个相对稳定的拟态环境, 同时进行相当必要的杀菌, 上保护试剂, 抽取容器的空气或者加入其他化学气剂, 这些都是为了让文物的整体质量最大可能的保持不变。
扫一扫二维码用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