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春,江苏潘桥村的几位农民在下地干农活的时候,竟然意外挖出了一座古墓。随后该村村长将农民发现古墓的情况,上报给了上级有关部门。得到消息后,杭州市文物管理局,立即派出考古队赶赴潘桥村,准备对发现的古墓展开抢救性的挖掘工作。然而就在考古队初步完成清淤工作后,却被眼前出现的古墓惊呆了。
原来,清除淤泥后,该古墓四周充斥着大量的白色固体。在场的考古队员纷纷猜测,难道这座古墓的墓主人发生了尸变,或是墓主人与道教有关?白色的固体难道是糯米?正是这些原因,墓主的家人才会在下葬墓主棺椁时,请道士用糯米作为古墓的封土层?
就在众人议论纷纷时,一位年长的考古专家经仔细分析后,对身边的考古队员大喊道:大家仔细清理淤泥,这座古墓应该是元明时期的“浇浆墓”,这些白色的固体是古人所使用的“混凝土”。
年老的考古专家为何肯定该古墓是一座元明时期的浇浆墓呢?原来在三年前的扬州马庄村,考古专家参与了一座类似古墓的挖掘工作。当时马庄村的一位村民,在下地干农活时,一锄头刨地出了一块刻有复杂花纹的砖头。认为自己刨出文物的该村民,赶紧拨打了报警电话。随后得到消息的扬州市文物局组织考古工作人员前往马庄村古墓发现现场。
考古队对马庄村古墓,完成初步清理淤泥的工作后发现,该座古墓占地面积不到20平米,四周有少量的白色固体。通过出土的墓志铭考古队得知,该古墓是一座明朝中期的单人墓葬,该古墓的规格与墓葬形制都比较寒酸。而如今对考古队员大喊的年长考古专家,正是当年参与马庄村明代古墓发掘工作中的一员。
在年长考古专家的指挥下,考古队对潘桥村元明古墓完成了初步清淤工作。随后考古队在封锁发掘现场的同时,还将发现元明时期浇浆墓的消息上报给了江苏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同年11月,江苏文物考古研究所特意请来了北京的考古专家赶赴潘桥村,指导发掘和分析该古墓的遗留问题。当北京的考古专家见到古墓四周厚厚的白色固体时,立马脱口而出说道:这是元、明两朝流行于江南地区的浇浆墓,白色的固体为糯米沙浆,其主要成分为草木灰,糯米等。古代富人会用这种特殊的沙浆修建古墓,而沙浆就等同于现如今的混凝土。
到底什么是浇浆墓?在古代,工匠会根据墓主家提出的要求,先挖出主墓室,随后工匠们才会将棺椁、随葬物品逐一放进墓室中。然后工匠们会在墓葬四周用青砖搭砌出主墓室外围轮廓。墓室整体结构搭建完毕后,工匠们才会在砖块和墓葬缝隙处填入厚厚的糯米汁。一切完备后,古代工匠才会在墓葬上方盖上封土。
说是糯米汁并不足够贴切,叫混合粘性砂浆更为确切一些。因为其中还会加入草木灰,石子等物,这样做是为了增加沙浆的粘性。糯米沙浆不但能保证古墓的坚固,还能让古墓具备良好的密封性。
由于使用了浇浆技术,潘桥村古墓中的主棺封存完好,墓主人尸身保存的也较为完整。通过考证得知,该古墓墓主人为男性,下葬时年纪为五十八岁,身高为一米六五。打开主墓室的棺椁后,考古队发现墓主人的面部轮廓,头发,牙齿依然清晰可辨。
棺椁中墓主人的衣物,下葬时所盖的棉被、棉靴、金银器皿等也保存完好。通过墓主人的随葬物品以及古墓使用浇浆封土技术,考古专家推断墓主人的身份是明朝初期江南当地的一位“土财主”。从陪葬品推断墓主身份也许不够准确,但是使用浇浆封土技术修建陵墓,却成为考古专家做出如此大胆推测的原因。
浇浆封土技术修建陵墓是极度耗费财力的。糯米混合沙浆看似简单,却是用糯米磨成粉,加入冷水调和,然后再用大缸加水烧火,边烧边加入糯米粉、草木灰,不断搅拌而制成的一种黏和剂。糯米混合沙浆耐久性好,粘合度高,防水性与密封性都很强,人们熟知的万里长城,在修建时也曾使用过糯米混合沙浆。参考文献:《墓葬种类大解》
扬州发现东汉古墓,专家考察后不知墓主身份,为何村妇给出了答案?
我国历史悠久,有着灿烂的文化,因此在我国存在着众多的历史遗存。在1980的一天,扬州一家砖瓦厂在施工的过程中,无意间发现了一座古墓。不知如何处置的施工人员赶紧将这一消息告知了文物部门。
文物部门的专家闻讯赶到后,随即对大墓展开了抢救性的发掘工作。随着挖掘工作的深入,考古专家在墓室内发现了许多盗洞,这些盗洞的发现,让专家对墓室中文物的保护情况十分担忧。不过好在盗墓贼没能挖到墓室最内部,还是有许多文物保留了下来。
专家在墓室内部相继发现了错银铜牛灯、铜雁足灯等文物,这些文物造型精美,是难得的文化瑰宝。在进一步的清理过程中,专家发现铜雁足灯上刻有“建武二十八年”的六字铭文。其中建武正是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年号,而建武二十八年正对应着公元52年,专家由此推断,这座大墓为东汉早期的古墓。但由于古墓受到盗掘严重,墓室中没能留下任何可以证明墓主人身份的文物,因此,专家一番考察后还是不知道墓主人的真实身份。
就在专家们一筹莫展之际,一位村妇的到来,为这个谜团给出了答案。原来这位村妇带来了一枚印章,并称这枚印章是她在取土时无意间发现的。专家在经过细致的鉴定之后,确定这是一枚金制印章。
这枚印章整体呈正方形,上面镶着一只金龟,总重量为122克。而最让专家兴奋的正是印面上刻着的“广陵王玺”四字,也正是这四个字成为了解开墓主身份之谜的关键。专家结合印章与墓室中发现的铭文,最终确定了墓主人的身份正是广陵王刘荆。
专家告诉人们,广陵王刘荆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的第九子,他与当时的皇帝汉明帝是一母同胞的亲兄弟。但在汉明帝登基之后,刘荆多次做出反对汉明帝的举动,最后在汉明帝的追查下畏罪自杀,他的爵位也由王降为了侯。谁能想到,连专家都一筹莫展的问题,却因一位村妇的到来而轻松解决了。
扬州发现隋炀帝与萧皇后合葬墓,出土了何物?
“热闹个陈园古迹,冷清盐史展精痕。”历史的辉煌过往终究会淹没在时间的长河中,后人通过当时的文字记录也只能去想象以前的辉煌场面,但是做不到还原。但是历史的文物却可以帮助后人实现对当时历史记载最大程度的想象。通过文物的造型、工艺,来对历史进行更深层次的认识。
文物之所以称之为文物,一个是历史久远,另则是意义重大。但在时间面前,任何事物都很难保持原状,正所谓“物是人非。”文物也是如此,大部分的文物都是深埋地下,受损尤其严重,特别是陪葬的文物,假若坟墓被损坏,文物都会受到极大的破坏。
在2012年,扬州的一个水井之下发现了一个隋代的墓葬,而且坟墓规模并不小。因此很快就受到了扬州文物局、扬州博物馆和省级分管文物的单位高度重视,当即派出了一职数十人的考古团队。后面经过确认这是隋朝第二任皇帝也是最后一个皇帝隋炀帝和他皇后萧后陵墓。
隋朝定都在长安,也就是今天的西安,然而隋炀帝却埋在了如今的扬州,其中故事十分曲折。隋炀帝可以说是隋朝的终结者,隋炀帝但是到了后期开始挥霍享乐,穷兵黩武,以至于农民起义不断。也因此隋炀帝可以说是自己终结了自己。
618年,隋炀帝见大势已去,被敌军围困在南京,后面在宫中被敌军所弑。仓皇之中被萧皇后和宫人埋葬在了一处郊外。631年,贞观年间被追以帝礼埋葬在了今天的扬州,萧皇后也被并葬于此。但是由于被发现时,位于水井之下,整个坟墓已经被破坏的十分严重了。
2012年,在隋炀帝和萧后的墓重现天日后,出土了约400多件文物。其中有一件文物可以说是价值连城,然而当时并没有人辨别出来是何物。直到出土后,经过一周多的专家辩证,才得出结论这是萧皇后的凤冠,这顶凤冠可以说是当前考古发现中等级最高、保存最为完整的凤冠,当时专家预测价值大概在1亿人民币左右,可谓价值连城。
然而凤冠在初次发现时,并不同于现在展览出来一般。由于扬州处于南方,土壤中酸性物质多,对于贵金属文物具有极强的腐蚀作用,因此凤冠部分地区出现了坍塌,同时也有部分细珠已经粉化了。凤冠是被发现在一个破旧的木箱中,木头都已经腐朽了,整个凤冠都被裹满了泥土,凤冠的配饰件劣化已经十分严重了。
由于裹满泥土,一开始凤冠被认为是个比较大的泥块,由于考古人员的仔细审查,发现了裸露在外表的金子和一些细珠,凤冠才幸免遇难,没有被随意丢弃。这顶凤冠首次并且完整的展现了隋唐时期的铜钗技术和制作工艺。这顶凤冠经过836天的修复,最终才呈现在世人眼前,成为了江苏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扫一扫二维码用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