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说成博是我们新设的栏目。在此栏目下,我们将大量引用媒体、学者、观众等对成博的看法与解读,欢迎大家多向我们投稿,分享观点。让我们从全新的角度,倾听TA声音。
成都博物馆镇馆之宝“石犀”,出土于成都市中心的天府广场东北侧。作为深受观众喜爱的“萌兽”,它还有一个颇有四川本地特色的小名:“闷墩儿”。“闷墩儿”和它的小伙伴们,一起参与、见证了成都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也与今天的我们,一起迎接新时代的华光。
——编者按
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要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
博物馆浩如烟海的文物,静静述说着岁月山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成都博物馆、金沙遗址博物馆,听文博工作者细说镇馆之宝背后的历史文化故事。
天府石犀|引领步入天府之国的"祥兽"
2012年,成都天府广场东侧考古工地上出土天府石犀。成都博物馆副馆长黄晓枫介绍,这头石犀作站立状,躯干丰满壮实,四肢粗短,下颌及前肢躯干部雕刻卷云纹,是成都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
天府石犀
石犀的埋藏时间大约在战国晚期至汉,2000多年前为何制造这样一头庞然大物?据发掘人员的研究,2012年的考古资料显示其年代与李冰治水的年代相当。《华阳国志·蜀志》中记载:“秦孝文王以李冰为蜀守……作石犀五头,以厌水精。”记载显示,李冰治蜀期间,曾制作五头石犀镇水,分置于府、桥及江中,如今唯一现身的这头石犀,与李冰治水、都江堰的修建有极大的关联,它不仅是镇水的瑞兽,也应该是当时测量水位的水则,体现了古蜀治水工程的技术与理念,具有极高的考古研究和艺术价值。
“石犀是见证都江堰建造、李冰治水等重大历史事件的重要实物,见证着成都平原从旱涝无常变成天府之国。”黄晓枫说,就文物本身而言,天府石犀是古蜀水文化的载体,也是四川地区目前时代最早、体量最大的石质圆雕。
“每件文物都是一段历史的载体、一种文明的结晶。博物馆通过文物讲述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让观众了解文物和文物背后的故事,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黄晓枫说,如今,天府石犀在成都博物馆“花重锦官城”展厅中,成为引领观众步入成都平原天府之国大门的一头“祥兽”。
太阳神鸟金饰|赋予成都独特历史基因
2001年2月8日金沙遗址面世,王方正是首批进入现场的考古工作人员之一,也是在她的手中,太阳神鸟金饰洗去泥土重现世间。
太阳神鸟金饰(摄影:张艳)
“太阳神鸟金饰是金沙遗址最具代表性的出土器物,高超的工艺、丰富的内涵、符合现代审美的形状,实证了3000多年前古蜀文明灿烂辉煌。”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副馆长、研究馆员王方介绍,“金沙遗址出土的头戴太阳帽饰的青铜小立人像等多件文物都体现了太阳崇拜,而太阳神鸟最生动地反映了古蜀文明的太阳崇拜。”王方说,对太阳神鸟的研究表明,古蜀时期的鸟所要表达的就是运载太阳东升西落的太阳崇拜,这也与“金乌负日”等神话传说相印证。
“太阳神鸟金饰是具有世界意义的精神文化标识,它与古蜀文化、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相连相通。”王方举例说,金饰器身厚度仅0.02厘米且厚薄均匀,圆形外观规整,四只神鸟均衡对称分布于圆环之上,展示出古蜀工匠的高超技艺,是科学价值、科学精神的体现。同时,金饰上十二道太阳光芒分布精确,四只神鸟首尾相接,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太阳神鸟象征着光明、和谐、温暖、生命和永恒,高度契合当今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愿景。“太阳神鸟也赋予了成都这座城市独特的历史基因。”王方说,太阳神鸟图案折射出的快慢相依、动静相宜、崇尚创新、兼收并蓄等丰富内涵,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创新发展,凝聚成独特魅力,具有鲜明当代价值。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学校。成都目前有172家博物馆,其中,国有博物馆56家、非国有博物馆116家,博物馆总数全国第二,非国有博物馆数量和国家等级馆总数位列全国第一。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历史文化是延续城市文脉、维系城市精神、增加城市认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未来可期,成都将继续推进博物馆向基层延伸,让文物“讲”好成都故事。
来源:《先锋》杂志(2022年8月刊)
作者单位:《先锋》杂志社
责任编辑:全威帆 蒋华
扫一扫二维码用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