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
中山大学广州校区
南校园一处工地传出消息
施工现场正在进行考古发掘
广仔立马出动带大家一探究竟
据目击现场的杨同学介绍
他经过怀士堂到逸夫楼的路时
看到铺设下水管道的施工现场
插上了洛阳铲
考古系的老师和同学正在忙着挖掘
“听说挖出了古墓!”
//
中大发现古墓早有先例
//
2019年1月
中山大学广州校区南校园的施工工地上
就发现多处古墓,引发关注
2019年中大南校园工地发掘出数处古墓
1961年,中大考古教研组在校内发掘出两处汉代墓葬;1981年,中大又在电教大楼基建工地发现一处东汉墓穴。当时,人类学系教师带领1977级和1979级全体学生,对电教大楼基建工地的东汉墓穴进行了发掘清理。
2016年初,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中大北校区医学科技综合楼建设工地中意外发现了22座古墓葬,包括西汉土坑墓8座、东汉砖室墓3座、三国时期砖室墓1座、晋南朝砖室墓10座,规模之庞大让人震惊。
为何中大南校园一带频频出土文物?专家介绍,汉代海珠区并不是现在的一个大岛屿,而是以宝岗、晓岗、赤岗、马岗顶等高地为中心形成的小岛。古人去世后,往往找就近的山岗地带埋葬,这些山岗丘陵常常是古人去世后埋葬的地方,广州像梅花村、淘金坑这些地方,以前也是一些山岗,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也发现一些古代的墓葬,可以推断这里早在汉代就有人居住。
//
广州各大学之“古墓丽影”
//
在广州,除了中大,广州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也曾挖出墓葬。
1986年,广州大学校园内发掘出3座东晋砖室墓,出土铜器、青釉器等文物数十件。
1989年,广州大学再次清理出1座东晋砖室墓,出土1方墓志砖,阴刻“甄寿亡亲解夫人墓”。
2005年,在黄埔大道西暨南大学考古勘探发掘中,清理出墓葬5座。
作为高校集聚之地的大学城更是不甘示弱,亮出四张考古名片:南汉高祖刘岩墓康陵、南汉烈宗刘隐墓德陵、明代石人石马墓、清初炮台。
南汉高祖刘岩墓康陵&南汉烈宗刘隐墓德陵
早在2003年广州大学城刚刚动工之际,中环线上现今华南师范大学校区就挖出了两座距今一千多年的陵墓,分别是五代十国时期南汉高祖刘岩墓康陵和南汉烈宗刘隐墓德陵,如今被并称为“南汉二陵”。
遗憾的是,康陵在明崇祯年间已被发现,经历数次盗扰,随葬品被洗劫一空,发现不是太多。尽管如此,考古学家还是找到了清理干净的玻璃碎片、石头、玉器等文物,能一定程度上佐证广州悠久的对外交往历史。
明代石人石马墓
在广东工业大学新建足球场北面的金银山下,有一座明代石人石马墓。据考证该墓为明代万历十八年(1590年)所修,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根据残存的墓碑可以知道是夫妇合葬,主人姓曾,名豫斋,赐进士奉政大夫福建按察司佥事,葬于明万历十八年。
在墓前的神道上,石人、石马、石羊一字排开,拱立两旁,所以被称为“石人石马墓”。现在石羊因为较矮,已经被杂草覆盖,只能看到石人和石马。
广仔听闻,这是广州地区目前所知规模最大的石砌山手形明代墓葬,不仅石构件琢刻精美、前所未见,而且六尊石俑齐备、保存完好,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然而如此规模的石人石马古墓群,村民都说没有人前来拜祭,甚是冷清。
清初炮台
顺着外环,进入广东药科大学,离校门不远的一片约3000平方米的荒地里,11个半米不到的石墩露出地面。路边一块小石碑写着“广州登记文物:穗石村炮台”。
据清康熙《新修广州府志》载,此炮台应为康熙时的石子头冈炮台。炮台年久失修,在鸦片战争前已废弃。据说,这处炮台主要毁于1958年大跃进时期,响应填海造田的村民们用大锤、钢钎、钢凿等工具把15座炮台基座凿烂,填塞河涌,当年的凿痕现在还可以清楚看到。
2003年炮台被发掘时,残存的最高基座高约3.8米,底边长3.2米,宽2.1米,有3座因地陷而滑塌倾斜,少数有加筑痕迹。但是现在,裸露可见的炮台只有11个,其他都埋没在杂草丛中,旧日威严不复存在。
据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相关负责人透露,本次因校内进行施工发现疑似墓砖,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考古专业师生正在现场考察并做测绘记录,考古院将按程序继续跟进,具体信息待后续核实。
来源 | 南方 客户端
扫一扫二维码用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