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小盒子不仅让俺和老伴儿日子有了依靠,还让我们有了新工作,开始了新生活。”宜阳县张坞镇下龙村“考古盲盒”烧制工厂加工部主管张百岁说起自己的新工作,笑得合不拢嘴。
5日,记者来到下龙村的“考古盲盒”烧制工厂,30多个村民在井然有序的流水线上忙得热火朝天,和泥搅拌、搓成泥条、包裹“宝物”、烤房烘烤……
张百岁指的小盒子就是现在火遍全网的“考古盲盒”。“考古盲盒”是河南博物院倾力打造的文创产品,将时下流行的“盲盒”概念和文物结合,把“青铜器”“武则天金简”等微缩“文物”藏进土中,让玩家在挖掘过程中,体验考古发现的乐趣。自去年12月以来,“考古盲盒”在线上线下频频断货。
“去年12月,‘考古盲盒’突然火爆,面对陡增的市场需求,原有产能严重不足,我们急着筹建新的‘宝物’工厂。”河南博物院相关负责人说,在“考古盲盒”生产中有特殊的烘烤加工工艺,需要用到特制的烤房,他们经过多方打听、考察,最后瞄准了下龙村闲置的烤房。
自从河南博物院的相中下龙村的“烤房”,不仅张百岁的日子富了,下龙村村民的日子也红火起来。
“以前村民烘烤金银花的烤房,现在闲置了,这个文创项目把闲置的‘烤房’变成了村民致富的‘聚宝盆’。”下龙村党支部书记李向东说,下龙村距宜阳县城四五十公里,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外出务工和种植农作物。
“考古盲盒”项目技术负责人孙金凡说,其实他们一开始是想招熟练工人,可以大大节省培训成本,但在工厂筹建的过程中,有不少村民“慕名”来咨询,希望能在家门口找一份工作,他们就改变了计划,主要招收村民。
张百岁说他是盲盒的受益者。年轻时,他因外出打工意外烧伤致残后回村,靠务农养活全家人,日子过得紧巴,看不到希望。由于自身有残疾,张百岁找工作几番碰壁。这份工作对于他来说不只是为了养家糊口,更是对他的肯定。村里建了工厂后,他凭借之前的打工经历和认真干工作的劲头,很快成了厂里的“灵魂”人物。如今,无论是配料,还是烘干火候地掌握,他都得心应手。
张百岁的妻子陈雪玲也在工厂工作,她从事盲盒的包装。“现在两个人每个月的工资加起来有六七千块钱,家里添了不少新电器。”陈雪玲一说到现在舒心的日子,高兴地一直抿着嘴笑。
“大家加把劲儿,把最后一批盲盒推进烤房,今天的任务就完成了。”脸上挂着汗珠的张百岁一边给大家伙儿鼓劲儿,一边用力将架子推进烤房。一走近烤房,一股热浪扑面而来,但大家的工作热情丝毫未减。
“建了‘考古盲盒’工厂后,不仅解决村里留守人员的就业问题,村民天天接触文创产品,现在说起武则天金简、杜岭方鼎等文物头头是道,邻村都说俺村越来越有文化了。”李向东得意地说,目前,下龙村30多人实现了就业,工人月均收入近3000元。“能在家门口找到工作,村民的日子也越过越有盼头”……
洛报融媒记者 贾臻 文/图
考古盲盒是什么
考古盲盒是河南博物院打造的文创产品,把时下流行的“盲盒”概念和文物结合,把青铜器、元宝、铜佛、铜鉴、银牌等“微缩文物”藏进土中。在玩家挖掘的过程中,亲身参与的喜悦感和成就感。“考古盲盒”制成“失传的宝物”,分为传说级别、传承级别和史诗级别,承载着人们的无限希冀。博物院推出考古挖宝盲盒,这是不是只为了吸引更多的参观者?
河南博物院推出的考古挖盲盒互动星期了网络热议,考古挖盲盒已经成为了当下很火的一个活动,河南博物院的盲盒销售异常火爆,盲盒经常是一盒难求。河南博物院推出考古挖盲盒活动的主要目的是想借挖盲盒让公众了解传统的历史文化,将历史文物和公众通过盲盒这个桥梁来连接起来,公众通过挖盲盒不仅能够了解到一些文物知识,也能够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河南博物院退出考古挖盲盒活动,首先是增加公众对文物的了解。考古盲盒之内有着仿制的各种文物,通过挖盲盒,公众可以对挖出的仿制文物有一个了解和认识,这样就可以昂帮助他们了解和认识文物;其次,弘扬传统文化。通过挖盲盒的活动,不仅引起了公众对于考古的兴趣,更让公众了解到了文物后面的故事,让他们接触到了古代中国的传统文化;最后,激发人们对古文化的兴趣。这样的万盲盒活动,还让现在的很多年轻人通过这个活动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激起了他们对考古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兴趣。
一、让人们了解文物及其背后的历史。通过挖考古盲盒的活动,公众可以从中获得各种仿制文物,他们就会对所挖到的文物有一个了解和认识,还能够让他们继续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和历史,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公众的历史知识。
二、弘扬了传统文化。通过挖盲盒的活动,让现在的很多年轻人进一步了解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让他们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弘扬了传统文化。拉近了公众和传统文化的距离,对于年轻人是非常具有启发意义的。
三、引发了人们对于考古文化的兴趣。这个活动既引起了人们对于考古的兴趣,也让更多的人对于考古和文物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尤其是对于一些年轻人来说,大大激发了他们对于考古文化的兴趣。
你觉得挖考古盲盒这个活动值得推广吗?
扫一扫二维码用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