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的“茶山园”小学内,校内活动操场整修期间,土方工程实施过程中,竟惊现出一副棺椁。
工程随即叫停,城建局及其他相关部门工作人员来到现场。
经判断,该棺椁被认为是古代文物,同日,地质专家及考古人员来到现场,再次探查后,也进一步确定了其文化价值。
该棺是一对夫妻墓,棺中男性身材高大,女性则是身材娇小...随着探究的逐步深入,越来越多的信息被发现,关于这副棺椁以及棺椁主人的谜团也层层累加,只待真相大白天下...
宋朝背景·楠木质地对于棺椁的探索过程,是按照由外而内的顺序展开的。
首先,地质专家对棺椁周边土质进行勘测,通过对周边土壤的密实程度、酸碱类型以及含水量等专业指标的分析,确定了周边土地不存在塌陷的可能。
在此基础之上,现场人员对棺椁周边的土地进行了仔细的挖掘,使棺椁更大面积地暴露出来,当能准确确定棺椁外表全貌后,第二波样本分析小组就位。
通过数据核实,确定了棺椁由楠木材质制成,且入土时间距彼时大概有600到700年之久,入土时期约合在宋朝时期。
楠木木材坚硬,分类较多,且每类种都身价不俗。
自古而今,楠木一直都是极为昂贵、珍贵的树种,再结合北宋时期的社会经济情况的发达,现场人员更加认定了眼前这副棺椁可能存在的超高价值。
仅凭棺椁的材质,就已经能对入葬人生前的财富情况,甚至是社会地位抱有一个初步的判断,虽然棺椁的材质价值与棺椁规模之间存在的些许矛盾,但参考宋朝时期的简葬之风,倒也不至令人费解。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出于对安全的考虑,现场专家组,仍选择在现场较为开阔的环境下进行开馆考古,一方面能保证安全,另一方面还能降低成本。
计划如期进行,现场作业组也做好的万全的准备,齐全的现场设备可以将出土文物安全保存,最大程度的规避文物因空气环境原因而遭到破坏,而当棺椁被打开时,也证明了专家们的决定是无比正确的...
充盈水银的棺椁楠木棺盖几百年未见腐坏,棺椁也因此被顺利开启,而在打开棺椁的那一刻,便有水银渗漏洒出,通过上方视角观察,发现棺椁中盛存有大量的水银,如若棺椁在室内被打开,那么后果自然是不堪设想。
而经过了一系列的处理后,水银污染问题很快被排除,可接下来的一幕又再次震惊了现场的工作人员,因为安眠于棺材中的棺椁主人,竟然还栩栩如生。
在看到水银充满棺内空间的那一刻,现场专家就已经猜测到了,棺椁内尸体还没有彻底腐化的可能,但是像眼前这般,连其血管网络都清晰可见,皮肤也完好无损的情况,则完全是意料之外的。
后来,经过对尸体的进一步研究后发现,原来入藏者在下葬前,就被外界从其口中注入了大量的水银,以保证其身体的不腐,再加上外部环境水银的作用,便最终达到了那样绝佳的“养护”效果。
另外,专家们也对尸体进行了更全面的研究,他们通过放射光片的方式进行了一次全检。
经检测发现,男性身体的脊椎处,存有一处极为严重的骨骼伤,最终分析为受钝器重物打击而造成的脊椎断裂。
这似乎也确定了棺中男性的死亡原因。
而女性的身体除了身材过于瘦小之外,再无其他异常。
棺椁映射出的历史历程虽然明确了死因,但对于棺椁主人身份的破解却陷入僵局。
直到第三天时,现场人员通过甄别鉴定墓中陪葬品,得到了重要的信息:“夔门日日望君来,鄂渚人怀去后思;争似早登黄阁去,普天霖雨总无思。”
以及落于最后的日期标注南宋端平二年。
这是写在一块精美丝绸上的一段文字,结合这些信息进行分析,专家们还原推理出了一种可信度极高的说法。
南宋端平二年,对应公元1235年,宋朝南宋时期。
1235年,我国历史的书页被时间捻起书角,彼时由忽必烈率领的蒙古军队,正冲击着南宋的国门。
而文字中提到的“夔门”,便正是宋军抗击蒙古军的主要战场之一,再结合男人脊椎处的致命骨伤,可以推断出男人生前应该是活跃于抗蒙战线上的一位护国战士。
早在1231年,蒙古军队就已经将汉中一带侵略占领,但南宋凭借水面军力的天然优势,和十数位爱国将领的奋勇作为,最终将蒙古军打退。
但后者贼心不死,时隔14年后,蒙古军再次南下并对南宋发动侵略。
这一次,南宋军队则是处于下风,稍稍显露出败姿,但忽必烈族中发生变故,不得不返回草原务事,蒙古军的第二次侵略便落下帷幕。
又15年后,忽必烈率领更加强悍的兵马再次袭来,彼时南宋朝廷内部奸臣得道,贾似道封锁战事消息,大误南宋山河,南宋卫国将士于襄樊城苦受六年后,最终失守。
自此,与蒙古军前后对抗了四十余年的南宋王朝走向了覆灭。
宋朝也彻底成为历史,元朝接替300余年国祚的宋朝,走上了历史舞台的“C位”。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抗蒙名将文天祥笔下的这般民族气节,象征了彼时抗蒙战士们的坚定决心,就如棺椁中那位战死沙场却未留下姓名的将领,他们全都是以生命扛起了家国大业的英雄。
结语回味宋朝曾经,“靖康耻...犹未雪...”靖康之役摧毁了北宋的王朝,一朝政权在战败的耻辱中陨落。
后南宋兴起,为重修朝权火德,励精图治,但奈何江山不幸,武臣不乏雄心复国之辈,却出了贾似道这样一个千古奸佞,坏了朝纲也误了江山。
我国至今为止出土的墓中有几具尸体是不腐的?
很多如福建出土宋朝17岁古墓发现超薄短裙,宋朝女人这么开放?
一般而言,在中国人对中国古代文化的普遍认知当中,一提起哪个朝代的风起最开放,许多人立即会想到唐朝。
若是谈及宋朝的社会风气,便很自然的想到当时掌控意识形态的“程朱理学”,这类学术流派在当时社会牢牢地禁锢着社会思想,身为女子,话语权更是低微,譬如“三从四德”“节妇烈女”等等,这些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教条大大的束缚了女子的自由。
据此,可能就有人会觉得,宋朝的女子一盖都是保守的。
然而,实不尽然。
史书上留下来的宋朝女子画像虽然大多穿戴严实,低眉顺眼,十分驯良的样子,但是这些画像多为宫廷女子,即处于社会上层的女子。
身在皇室,深受宫廷戒律的影响那是自然的,毕竟朝廷代表着国家最高权力象征,不止是女子,男子的穿着打扮到说话行事也必须事事小心。
日常生活中的女子就不一定个个都会像今人看到的画像那样打扮了。
1975年10月,福建福州出土了一座古墓,据考证,该墓地主人为一个16岁的贵妇,墓里出土的一件件衣物,慢慢揭开了多年来横亘在众人眼里对宋朝了解的面纱。
这座南宋时期的古墓,依据上面的墓志铭内容可判断,这是一个属于社会里小康阶层家庭的妇女,夫妇二人结婚没多久,原本预备过着举案齐眉的日子,可惜好景不长,婚后才一年多的时间,女子就因病逝世了。
这座墓里出土的葬品对学者们了解宋人百姓的生活有着很大的帮助,虽然规模不大,但是里面的物件对历史研究都是具有非常大的价值的。
依据墓志铭,再翻阅了诸多历史史料,墓主的更多信息一一浮现出来。
这名早逝的女子名叫黄升,嫁给了赵匡胤的后代赵玉君,其家境是比较显赫的,其父亲为邵定二年的福州状元黄朴,曾经官至泉州知州兼提举市舶司,由此看来,女子墓里的随葬品比较多是可以理解的了。
随葬品中,衣物最多,多达三百多件,这是一个重要的发现。
在以往出土的宋朝古墓当中,还没有出现过如此多的日常衣物。
其中,几件衣服更是打破了专家们对宋朝女子的认知。
面料非常薄的真丝短裙、几件样式艳媚的抹胸,这两类衣物,一下子吸引了人们的眼球。
那短裙类似于今天流行的小短裙,面料比大多数普通短裙还要薄得多,几件抹胸与今天女性们偏爱的吊带类似,实在是难以想象这是当时的女子会穿的衣服。
看来,历史需要我们了解的东西有太多了,今天我们看到的史料可能并不能象征着当时社会的整体。
这就要交由我们这些后人去慢慢参透了。
扫一扫二维码用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