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来,随着网络小说《鬼吹灯》和《盗墓笔记》都被搬上大银幕,盗墓又一次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在各种盗墓题材中,都会出现一款考(dào)古(mù)必备神器:洛阳铲。这款考古工具物美价廉,所以既是考古工作者的得力助手,也成为盗墓人的“作案”工具。今天小讲堂将对这款工具的功能进行介绍,但绝不建议大家私自操作——作为城市好公民来讲:盗墓违法;而从现实来说,挖到宝的几率微乎其微,在盗墓同仁的多年努力下,国内古墓早就十墓九空了~
▲ 《老九门》剧照,陈伟霆手中拿的便是洛阳铲。
「如何用一把铲子实现“摸金”?」想要在一片广袤的土地上挖到古墓,直接开挖的话无疑是大海捞针。但是洛阳铲的出现,大大提高了“探墓”的效率。首先我们来介绍一下洛阳铲的形制。洛阳铲,又称探铲,与一般的铲子不同,洛阳铲的铲头不是扁平的,而是一种半圆柱形。
▲ 网剧《鬼吹灯》中的洛阳铲
下面左图为一般铲子,右图为洛阳铲。
洛阳铲的铲头为瓦筒状的钢铲,后装富有韧性的木质配重杆,还可以在木杆后端连接延长绳索。在使用时,将洛阳铲用力垂直戳入土层中,向下打探。然后旋转铲头,四面交替下打,保持孔的圆柱形。将洛阳铲拔出来时,便会带出地下的土层。
铲头长20至40厘米,直径5至20厘米不等。装上富有韧性的木杆及绳索之后,探洞的深度可以达到十多米。洛阳铲的制作过程要分20多道工序,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铲头的形状,在制作过程中必须把铲头细心敲打成一定的弧度,否则会挂不上土。
▲ 洛阳铲的探洞
使用洛阳铲的过程非常像在沙滩上抓蛏子。
不过我们要找的不是蛏子而是土层。通过对铲头提出的土壤样本的结构、颜色、密度和包含物进行分析,判断地下情况,就可以知道是否有可能有墓葬或古建筑。如果带出的土中有陶瓷、铁、铜、金、木质物,甚至还可以推测地下藏品。据说摸金校尉中的“老司机”们根据洛阳铲带出土壤的颜色和气味就能推测出古墓的年代~
▲ 网剧《鬼吹灯》中的洛阳铲
“用铁铲曲为多半圆洞形,置长木柄,在地上隔五尺凿一洞,因持铲凿地,土攒入铲中,用手将土取出,看土为活土死土。所谓死土,即天然的地层,活土是地层混乱,地层混乱由于曾掘地埋人,将土翻过所致。遇见活土,凿能容身的大洞而下,十九必得古物。”
——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考古学家卫聚贤记于《中国考古学史》
「发明者李鸭子与盗墓狂潮」传说洛阳铲的发明者是1920年代的洛阳马坡村民李鸭子,他已经在口口相传中成了一个有点传奇色彩的人。在传说中,某天李鸭子在喝牛肉汤时看到对面卖水煎包的人正在用一种铁铲打洞搭棚子。每次铁铲往土地里戳一下,就带出一些泥土,他走近观察,发现泥土仍然保留原有的土层结构。于是李鸭子灵机一动,当即意识到这种探铲可以在寻找古墓上发挥作用,于是洛阳铲的初步构想就形成了。
▲ 洛阳铲带出的土壤样本
在他精心研制出这种半圆形探铲之后,引发了盗墓狂潮。这种铲子因从洛阳传开,于是得名“洛阳铲”。
而另一些学者认为,这种“探铲”早在明朝就已经存在了,只不过当时的名字叫“铁锥”。明朝万历年间的文人王士性曾周游全国,把自己所见的各地风俗写成《广志绎》。其中写到:“洛阳水土深厚,葬者至四五丈而不及泉,辘轳及绠者有长十丈者。然葬虽如许,盗者尚能以铁锥入而嗅之,有金、银、铜、铁之气则发。”据说这种“铁锥”这就是洛阳铲的原型。
同一时期,这种“铁锥”也在四川地区制井盐时用到过:
▲ 明代四川制盐也会用到“铁锥”(图片右侧)
「 从“摸金用具”到“考古神器”」唐人王建曾在诗中说,“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在洛阳北邙山上,已经探明的帝陵就包括东周王墓8座,东汉帝陵5座,曹魏帝陵1座,西晋帝陵5座,北魏帝陵4座,五代后唐帝陵1座……这是中国埋葬帝王最多、最集中的地方,也无怪乎盗墓神器来自洛阳了~
建国之后,“洛阳铲”被收归到文物考古部门所用,从非法的“盗墓”工具,变为了考古神器,加入到文物考古发掘工作中。洛阳烧沟汉墓、东周王城、隋唐东都城等的挖掘工作都是在洛阳铲的协助下完成的。继盗墓、考古之后,今天的洛阳铲还被用于建筑、公路、铁路等很多领域,特别是在地质勘探方面,洛阳铲也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 今天的洛阳马坡村
很多盗墓小说都带有一定的玄幻色彩。鬼啊怪啊、“粽子”、“尸蹩”什么的可能只是传说,但洛阳铲不仅是真实的,而且直到今天都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作用。 有人把盗墓造成的文物古迹损失都归罪于洛阳铲,但工具、技术的发明一向都是有两面性的,关键还在于人类选择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运用它们吧~
YT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图片源于网络
扫一扫二维码用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