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呼和浩特10月12日电(记者勿日汗)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组成的辽上京考古队今年对千年前的辽国首都辽上京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清理出两座保存较好的大型宫殿遗址。
考古人员在辽上京宫城遗址发现一座楼阁式建筑遗址。据了解,这是目前在辽上京遗址发现的最大体量的宫殿址。这座大型宫殿遗址建在边长51米、高约2米的夯土台基之上,面积约1100平方米。建筑四周有夯土墙,墙内侧抹有白灰,外侧是红色漆面,保存状况较好。
据介绍,这座辽代大型宫殿遗址在金代被破坏,日后在其基础上重新修筑了金代小型建筑。
新清理出的另外一座大型宫殿建筑基址,位于辽上京宫城内的西北部,是一座四周有回廊的长方形院落。院门开在东墙正中,正殿位于院落最西端正中,两侧设有耳房,耳房的两侧皆有回廊,是辽代典型建筑形式。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董新林认为,这两座大型宫殿遗址的发现,为研究辽上京宫城平面布局提供了重要资料。辽上京到了金代,体量变小,而且建筑方向改为坐北朝南,这反映了辽上京从都城变为地方城的布局变化。
在此次考古发掘中,考古人员还清理出土了辽金时期的大量文物,包括较为珍贵的石佛像、建筑构件、铁刀、瓷器等。
契丹建立的辽朝是公元10到12世纪雄踞我国北方草原的游牧帝国,辽上京遗址是其建立的第一座都城。辽被金灭国后,辽上京宫城被废弃,从帝都变成了金的地方城市。
辽上京遗址的结构是什么样子的?
辽上京遗址南部城墙底宽至少有32米,地表以上高度为10米多。墙体结构为内外3层的版筑结构,特别表现为底部土层薄而密集,越往高处土层越厚,最厚处可达20米左右。由于城体保存尚好,清晰可见筑墙时夯窝的痕迹,每平方米有270多个,十分坚固。辽上京平面略呈日字形,周长约6.4千米,城墙均用黄土夯土版筑,残高5至9米。京城由皇城和汉城组成,两城建筑与布局是辽“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的政治制度的反映。皇城位于京城北部,是契丹皇族、贵族宫殿和衙署所在地,也是初筑的皇都。东、南、北3墙都呈直线,西墙中段位于小土岗顶部,南、北两端向内曲折,全长约1.85千米,东、西、北3墙中部残存有门址,并加筑瓮城,各墙上残存有马面。西墙内的山冈顶部,有一组东向的建筑址,应是早期的宫殿遗迹,在此可以俯览全城。岗下有一大道直向东门,皇城最初是以东门为正门,扩建汉城后,城内主要建筑都改成南向,皇城南门改为正门。四面城门内都有大街直通大内宫墙外。大内位于皇城中央部位,宫墙墙基已残毁,约为长方形,周长约2千米。内有宫殿、门阙、仓库等建筑基址,其中有两座大型宫殿,建筑在高约4米的台基上。皇城南部有不规整的街道及官署、府第、作坊和寺院基址,其中一座寺院内残存一躯残高4.2米的石刻菩萨像,传为天雄寺遗址。皇城北部地区未发现建筑基址,应是文献所载契丹贵族搭设毡帐的地带。
汉城位于南部,是汉、渤海、回鹘等族居住区域,其北墙即皇城南墙,东、南、西3墙系扩筑。墙身较皇城低窄,残墙最高3米,无马面,原有6座城门。原来流经城南的小河,经过多次改道,自城西南角穿过东北角,将城内文化堆积层冲刷殆尽,仅余靠近皇城南门的小片地区。城址附近现存砖塔两座。一座位于城址东南的山坡上,俗称南塔,为八角密檐式,残高约25米,尚存7层塔身及塔基,塔刹及檐椽都已塌毁。
塔身第一层每面镶嵌高浮雕石刻佛、菩萨、天王、力士和飞天像。塔东南处有辽代开悟寺遗址,此塔当是开悟寺塔。
另一座位于城址北,俗称北塔,为六角密檐式,仅存5层塔身,残高约6米,传为辽代宝积寺塔。辽上京遗物中最精美的当属一个保存较好的石经幢座和半块仰莲雕花石座。另外,辽上京遗址还发现了近万枚北宋铜钱和数十个泥塑人面像。这些泥塑人面像雕塑十分精美,是一批珍贵的艺术精品,代表了辽代工匠高超的工艺水平。
辽上京皇城遗址四个门分别叫什么名字
辽代上京的皇城四门:
扫一扫二维码用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