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考古发现中,往往有一些东西看起来很普通,但如果深入研究,总会有意外的惊喜。比如在发掘南头庄遗址时,考古专家们出土了一些碎陶片,在经过研究和鉴定之后,竟然有了个震惊学界的发现,到底是什么发现呢?下面小编就来给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南头庄遗址位于河北保定的南头庄村,是一处新石器时代古人生活遗址,距今约1万多年。1987年秋,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的专家小组,对南头庄遗址进行了初步的发掘,一开始,只是出土了一些石斧石棒和兽骨蚌壳等文物,因此专家们也感到有点失落。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后期的深入发掘中,竟然有了“大发现”……
这天下午,一位专家正在清理遗址中的一处墓穴,他用探铲在土层中挖出了一团“硬东西”,大小和芋头差不多。专家感到很奇怪,就将它拿在手里仔细观察,并掰开外面包裹着的泥土,最后发现里面竟然有个陶片,呈深灰色,有酒瓶盖那大。
专家们在进一步的发掘中,又找到了几片大小相似的陶片。这些陶片的外观也很类似,上面都没有任何的纹路,看起来十分不起眼,就和平时路边捡的小瓦片一样。因此专家们也就没有太在意,但是转念一想,却觉得有些不太对劲……
因为南头庄遗址距今有1万多年,难道那时就有制陶技术了吗?对于这个问题,专家们大都持否定态度,表示这些陶片也许不是新石器时代的,而是在后来混入其中的,但有些专家却坚信,1万年前的古人确实已经掌握了制陶技术。
为了确定碎陶的年代,专家们就取了一些样本送到北京的研究院,使用先进的碳14技术对陶片做年代检测,最终得出的结果是:陶片的年代距今9700-10500年。面对科学的鉴定结果,争论止歇,但同时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南头庄遗址的陶片会是我国最早的陶片吗?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专家们就找来了以往考古资料,准备做一番仔细的研究和比较,最终根据考古资料显示:
1954年,考古专家对湖北荆门市的屈家岭遗址进行了发掘,并且出土大量的红陶和黑陶,经过碳14的鉴定发现,这些陶器距今约4000年。
1921年,考古专家对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遗址进行了发掘,同样也出土了各种陶器,如陶罐,陶盆,陶壶等,经过碳14的鉴定发现,这些陶器距今7000-5000年。
1977年,考古专家们对河南新郑的裴李岗遗址进行了发掘,出土了十几件大小不一的陶片,经过碳14的鉴定发现,这些陶片距今约8000年。
通过比较发现,南头庄遗址出土的陶片,可以说是当时最早的陶片了,因此也被誉为是“华夏第一陶”。
惊喜总在不经意间就发生了,让专家们都感到措手不及,而“华夏第一陶”的意外发现,说明了我国古代先民早在1万前就掌握带了制陶技术,并且还将其运用在实际生活之中。另外这些古陶片的出土,对于研究我国的陶器历史,也都有着巨大的价值和非凡的意义。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刘立江的
人们说陶瓷硬度大而易碎,什么意思
硬度跟碎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龙虬庄遗址的江苏考古新发现:高邮陶文早过甲骨文1000年
2003年,中央电视台网站刊载了题为《江苏考古新发现:高邮陶文早过甲骨文1000年》的文章称:“江苏省高邮龙虬庄遗址出土的陶文比甲骨文年代久远上千年,该陶文很有可能是甲骨文的起源。”
人们普遍认为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然而,南京博物院馆藏的国宝龙虬庄遗址陶文却让人产生暇想。南京博物院副所长庄天明表示,南京博物院珍藏的这一块从江苏省高邮龙虬庄遗址出土的陶文比甲骨文年代久远上千年,该陶文很有可能是甲骨文的起源。 1993年4月至1996年4月,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对江淮之间的高邮龙虬庄遗址先后进行了4次发掘。第一次发掘时,于河边采集到一片磨光泥质黑陶盆口沿残片,上有8个类似文字的刻划符号,刻文为两行,左行四个近似甲骨文,右行四个类似动物图形。刻文笔划纤细,技法娴熟,通篇包含一个完整的意义。这是继山东省邹平县丁公遗址发现距今四千二百年至四千一百年之间龙山文化晚期的刻文陶片之后,又一次极为重要的考古发现。该次发掘的情况于1993年9月5日在《中国文物报》作了报导之后,引起了广泛的重视,并被评为“九三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1994年2月6日的《中国文物报》公布评选结果时,对龙虬庄遗址的刻划陶文作了如下介绍:“在遗址上采集的陶盆口沿残片上,有类似文字的刻划符号,对探究中国文字的起源亦十分重要。”之后,东京大学名誉教授松丸道雄先生以《中国四千年前的文字》为题,在1996年3月1日的《朝日新闻》上作了介绍,称之为中国尚未公开的至宝。中国古文字学家周晓陆著文说:“这肯定是文字,且为一段完整文句”。
据江苏台报道,考古专家介绍,陶片图文并茂,左边的竖下来的4个字,看起来不成熟。甲骨文是已经成熟的文字,它可以组成词汇表达完整的意思,该陶片上的文字却不是很成熟,应该比甲骨文还要早很多年。另外甲骨文和该陶文均以直线条为主,所以,该陶文极有可能是甲骨文的起源。
自该陶文被发现以来,国内外很多古文字专家都对该陶文进行了研究,但至今为止还没有能够完整释读出来。据了解,目前我国甲骨文被辨认出来的文字只占三分之一,甲骨文之前的文字就更加难以辨认了。
这片从高邮龙虬庄遗址发掘出来的磨光泥质黑陶盆口沿残片,只有4平方厘米大。残片上刻有八个类似文字的刻画符号,图文并茂的刻文陶片,考古学家从形体上推定高邮龙虬庄陶文为早于甲骨文的一个文字体系;从其文字组合来看,比较成熟,似成词语,并已脱离了早期发现的如仰韵、良渚等遗存的单个字节,更接近成熟的甲骨文,因而这些文字符号被有关古文字专家称为”对探究中国文字的起源十分重要。
2003年,中央电视台网站刊载了题为《江苏考古新发现:高邮陶文早过甲骨文1000年》的文章,接着,被媒体在网上炒热。称:“江苏省高邮龙虬庄遗址出土的陶文比甲骨文年代久远上千年,该陶文很有可能是甲骨文的起源。”如此图文并茂的刻文陶片,在中国还是首次发现。在全国展出时,高邮龙虬庄陶文被誉为“中华文明的曙光” 据悉,高邮陶文拓片已收入《中国上古书法史》。有关高邮陶文的论文专著有:《谈高邮龙虬庄陶片的刻划陶文》(饶宗颐《江汉考古》1996年4期,又载《东南文化》1996年第4期)、《龙虬庄陶文的发现与殷商甲骨文之源》(张敏发表于台北《故宫文物月刊》第15卷第5期1997年8月)、《生命的颂歌———关于释读龙虬庄陶文的一封信》(周晓陆《东南文化》1998年第1期)、《龙虬庄陶文破译》(刘志一《东南文化》1998年第1期)。
扫一扫二维码用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