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北魏元淑墓考古中的意外发现
本文作者 倪方六
盗墓,是一个危险的职业。
这种危险,既来自外部,如盗洞塌陷、碰到“墓毒”、墓室缺氧,下去后就难以再爬上来。
也有内部因素,如内讧。图财的人都不怀好意,这是人性的规律,盗墓绝大多数都是图财去的,能有好人么?所以,被同伙弄死的盗墓者并不鲜见,古今都有。
盗墓者(剧照)
在现代考古,已多次发现了给墓主陪葬的盗墓者。
这篇“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中,就来说说大同北魏元淑墓考古中的蹊跷发现——甬道内竟埋有两具骸骨,是盗墓者么?
元淑墓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小南头乡东王庄 村西北1.5公里处的田地中(见下图),西北距大同市区6公里。原先封土很高大,当地人称为“青圪塔”。1970年代初期进行农田基本建设时,挖走了大部分封土。
元淑墓位置(资料图)
1984年3月中旬,正是春耕时节,石家寨村一农民挖土时,无意中把墓室挖了出来。刚好让当时在此地劳动的青瓷窑煤矿五七队领导知道了,赶紧报告上级文物部门。当时的大同市博物馆即时派人,来到现场调查,确认是古代墓葬。
1984年4-5月,大同市博物馆派出考古人员,对这座墓进行了清理发掘。
据考古报告,大墓封土未经夯打,底部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79米、东西宽63米。到发掘时,封土最高处仍高于周围地面3.7米,其下 2.5米处即为墓室顶部。
墓道长22.75米,北端与甬道连接处深6米,墓道口距地表仅1.4米。墓道北端两壁全用砖砌,北边与墓门墙连接。
虽然封土未经夯打,防盗功能不强,但在造墓时,还是考虑到日后盗墓者光顾问题,采取了反盗墓措施。在墓道北端与甬道券顶等高处的填上,铺有一层残砖,北端厚三平砖,南端减薄至一平砖,宽同墓道,南北长2.6米,其 下皆为填土。
这封土中的砖层设计,便是反盗墓设计。
甬道开口于墓室南壁偏东处,长5.7米,券顶三券三伏,即在三层券砖之上各铺一层伏砖。这做铺设,让券顶非常牢固,想盗挖开不容易。
同时,为防止盗墓者从墓道进入,又在连接墓室的甬道内设了封门墙三道。北端砖砌封门墙厚约1.2米,中间封门墙厚约0.65米,南端封门墙最厚,达1.65米。
如此厚的设计,别说盗墓,就是合法的考古发掘也挺费事的。但是,如此牢固的封门,偏偏让盗墓者破了。
考古发掘中发现,三道封门墙的西侧皆开一口,无疑是盗洞——这个盗洞不会是一般盗墓者所为,应该对墓葬结构有所了解之人干的。
进入墓室看到,平面略呈长方形,四壁呈弧形外凸,东西最宽处6.75米、南北最宽处5.7米, 四壁用双层砖砌,黄泥、白灰勾缝。最后用丁砖平砌内收,结为四角攒尖墓顶。——同样非常牢固。
墓室内高7米,铺地砖为单层人字形平铺。墓室西侧有砖砌棺床,东西宽2.9米、南北长3.4米,高0.32米。棺床上撒一层1厘米厚的白灰。
在棺床东南角东侧甬道北口附近,发现了墓志,倒在地上,字面朝下——应该是古代盗墓者翻动形成的。
与一般的正方形墓志不同,形同石碑,由碑身和碑座组成,通高92厘米,碑身上圆下方,下端插入碑座。
常规墓志形状
碑额刻篆书——“魏元公之墓志” 6字。志文20行,满行27字,共511字,系魏碑体,端正秀拔,锋颖犹新,透出隶意。元淑墓志是目前大同地区出土的北魏墓石中文字最多的一块。因为长期被水浸蚀,部分字迹已漫漶不清。
由志文知道,这是一座夫妻合葬墓。
男墓主叫元淑,他在《北史》上有记载,弥补上史书上的不足。
元淑字买仁 ,河南洛阳人,为北魏宗室大臣,昭成皇帝玄孙。北魏宣武帝元恪正始四年(公元507年)十月去世,时年61岁。次年老夫人也去世了,于是合葬一处。
北魏夫妻墓(非本文所涉)
所以,棺床上置一椁二棺。
接下来在清理时过程中,发现了意外。
外椁已遭到盗墓者严重破坏,所以无法知道椁的形制。棺材也被破坏,仅保留一部分,尚可基本恢复原装。
椁底板全部用长约2.7米、宽0.3米、厚0.03米的木板,南北向纵列拼合而成。拼缝方式特别,全用长1两端宽3.5厘米、腰宽2厘米银锭形木榫卯。
在椁内,东西并列放置两副棺材,全部用8厘米厚的木板制成,银锭形榫拼缝。
棺藏北物棺材
两副棺材结构相同,大小相近。棺以侧板及头挡、足挡着地,底板下南北两端近头挡与足挡处,各垫圆木一根,两垫木相距1米,均已朽。垫木两端有圆形榫头,插入侧板的卯眼内,并在侧板外面钉以棺钉。
棺床上发现了5件、直径6.6厘米的铁棺环,环脚扁平,这是用直径1.4厘米的圆铁棍弯曲而成。另有小铁环1件。还有长钉20根,应该是打棺用的棺钉,截面为方形,长18厘米。
北魏墓出土陶俑
下葬时,棺底板下的空隙中填满木炭,这是防潮用的。
考古人员在清理棺材遗存时发现,棺中尸骨早已腐烂了,几乎不存,但尚可能见遗迹。在东侧棺内,发现零星的眦骨。
但是在清理甬道时发现了怪事,十分异常:在甬北端和中间的两道封门墙之间的泥土埋了人的骨架——两具,太蹊跷!
他们会是谁的?墓主夫妇的?
在过去,有盗墓者将尸体从棺材内拖出现象,这在考古中也有发现的。如在四川成都老官山汉墓考古中,便发现了此情况,盗墓者将尸体拖到了地上(见《难以想像的考古发现:古代知情盗墓者将下葬不久的女尸拖出棺外》一文)。
成都老棺山考研现场
但是,根据现场情况和墓主夫妇死亡及合葬时间来分析,这一推论被否定,不可能是两位墓主的。
那么,只有一种可能——他们是古代盗墓者!
但是,他们是怎么死的成谜。我认为有五种可能——
第一种情况,是被上面的同伙弄死了,他们将值钱的随葬器递上去后,同伙将盗洞堵上了。
第二种情况,遭遇了“墓毒”现象,即地下墓室缺氧,他们二人下去后,先后窒息而死。
盗墓现场
第三种情况,盗洞塌陷,他们无法再爬出去,倒在甬道中。
第四种情况,误堵盗洞。盗洞被墓主后人或是护墓人发现后,将洞堵了起来,不知道下面还有人。
第五种情况,被谋杀者。坏人弄死人后,将尸体塞入古墓盗洞中,掩盖罪行。
……
哪一种死因最可能?前三种情况都可能。既便在盗墓工具和手段较为先进的现代,遭遇塌方、缺氧现象仍然常见,有的不得不向警方求援!
现代盗墓塌陷活动埋盗墓者,警方救援
山西发现周朝王卿高级贵族墓地出土虢国重器,这一发现有何重大意义?
12月9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发布最新消息对于垣曲北白鹅墓地考古发掘有重大发现,考古队通过对发掘出的9座墓葬和17个灰坑出土的500余件文物进行研究,发现北白鹅墓地是一处两周之际位于成周王畿之内的周朝王卿高级贵族的墓地。最有研究价值的是此次出土的文物中发现带有铭文的铜器高达五十套之多,铭文内容丰富文字清晰,对于对探索晋南地区文明化进程与中原地区的联系都具有重要意义。
白鹅墓地考古在2020年4月12日时由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运城市文物工作站、垣曲文旅游局对位于运城市垣曲县英言乡北白鹅村的墓地进行考古发掘,这次发掘的面积有1200平方米,有九座墓葬坑17个灰坑,墓葬级别高、规模大、出土器物种类丰富,包含铜、玉、石、漆、陶、骨、蚌贝、铅、金、漆木、皮革、麻绳、竹等各类文物总计500余件套,其中3号墓与6号墓中出铭文“朕皇祖中氏”、“虢季为匽姬作媵甗”、“太保匽中”等能够大概推测出墓主人的身份为周朝虢国王卿高级贵族的墓地。
虢国是西周初期的重要诸侯封国,周武王灭商后周文王的两个弟弟分别被封为东、西虢国国君,对周王室东西两面屏障起到保护作用。虢国经济、文化发达,族人能征善战,国君多在周王朝中担任重要官职,倍受周天子的赏识和器重,参与了西周至春秋初期所发生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对周王朝的兴起、发展和衰落都有重大影响。
根据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杨及耕介绍,这次挖掘的古墓是两周时期周朝王卿高级贵族的墓地甚至推断出这是周朝时期的诸侯国虢国的贵族。本次发掘对研究和探讨两周时期的政治格局、畿内采邑分封制度及晋南地区两周时期的埋葬制度、人群族属、社会生活等提供了新的资料参考,对探索晋南地区文明化进程与中原地区的联系都具有重要意义。
山西发掘吕洞宾墓,墓中却发现女尸,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在山西省芮城县永乐镇的峨嵋岭下,有一座古朴的道教古建筑——永乐宫。在永乐宫附近有一座高大的墓冢,墓碑上面题刻“大唐纯阳吕公祖墓”八个大字,没错这就是吕洞宾墓了。1959年——1960年,山西省文物部门为了迁建永乐宫,组织人员对吕洞宾墓进行保护性挖掘整理。考古人员在墓室中发现一副松木棺椁,打开棺椁后,人们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
原来棺椁中竟然有两具尸骨,虽然年代久远,但考古工作者法师还是辨认出为一男一女。其中男居左,女居右。这确实是一个让人诧异的结果!吕洞宾棺椁中为何会有女性?难道这不是吕洞宾的墓葬所在么?考古人员还发掘了附近的全真教宋德方(披云真人)和永乐宫主持潘德冲(冲和真人)的墓,证明此地确实是道教仙师的丧葬之地。
更让人疑惑的还有一点,在女尸的口中以及身体附近发现了多枚铜钱,其中有开元通宝4枚,祥符通宝2枚,天圣通宝1枚。至于开元通宝流通时间比较长,而后两者均为北宋仁宗时期流行的货币。而根据文献的记载,吕洞宾是唐朝人,生于公元798年,也就是唐朝中期,到宋仁宗时期, 至少有两百年的时间。
那么吕洞宾墓中为何会有女性呢?编者认为可能有两种情况,其一,吕洞宾长寿,从唐朝活动宋朝,羽化后,弟子在墓中放入宋代钱币。其二,吕洞宾墓曾在北朝被改葬过,因此墓中会有宋代钱币,相比之下第二种情况的可能性更高。如果吕洞宾墓被改葬过,那么或许也能解释下这名神秘女尸合葬的原因。
因女尸口中的钱币为天圣通宝,所以确定女尸的下葬时间一定是在北宋,或者北宋之后。因此可以断定,墓中的女尸可能是后来才葬入的。但第一种的可能性也并非不存在,因为据《宋史》记载,“吕洞宾有剑术,百余岁而童颜,步履轻快,倾刻数百里,以为神仙,皆数来(陈)抟斋中,人咸异之”。
也就是说,吕洞宾与陈抟关系非常好,而陈抟就生活在宋代。至于到底是那种情况,后人只能根据情况去猜测了,这具女尸到底是谁,恐怕也成为一个未解之谜。可能有读者会说怎么不运用碳十四技术呢?主要因当时技术手段落后,国内还没有掌握碳十四的测算技术。
扫一扫二维码用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