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束文杰
安徽省舒城县文化局《舒城县文物志》(1984年12月)周瑜城位于干汊河镇瑜城村,东经116°52’、北纬31°23′,海拔42.5米。建于一东西走向的小丘岗上,周围系平原地带,南500米为杭埠河,北2公里为舒(城)晓(天)公路。
古城址呈正方形,长、宽各296米,高9.5米。四周城垣尚存,东城残垣高8.5米,基宽17米,顶宽6米,城墙夯土筑成,夯土层厚20厘米。四周有对称的四周城门。城内中部略偏西南,有一直径94米、高5米的高台基;可能为房屋建筑基础。城四周为浅滩稻田,掘土尺余可见沙石河床,原系护城河。
周瑜,为汉庐江舒人。其城是他随孙策举兵讨董卓时所建,约成于建安三年(198),舒人为纪念周瑜,称之周瑜城。
此地因地面采集到陶片和鬲足,同时为一新石器时代遗址。
1984年11月,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全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安徽省文物局、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杭埠河中游区域系统调查报告》(2012年12月)一、地理位置与环境
周瑜城遗址位于舒城县干汊河镇瑜城村东畈村民组境内,是第二次文物普查已发现的一处遗址,因当地传说此地为周瑜故里,故名周瑜城,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3月调查,当年12月升级为“省保”)。遗址周围系平原地带,地势低平,海拔27米左右,为农耕区。遗址南500米为杭埠河,紧邻遗址西侧为乡村公路,可通往干汊河镇和县城,北0.7公里为省道S317线(舒城—岳西)。
舒城周瑜城遗址位置示意图(制作 | 束文杰)
遗址坐落在一个东南部较陡,其他区域较平缓因地质作用而形成的孤立低矮的小石山,中间高,四周渐低,高约60米与其相邻的是另一个独立的小石山——“小黄山”,南、北侧为分散的居民点,东侧有水塘。遗址近中心有一原形高土台,面积超过3000平方米,其上原为瑜城小学,现已迁出,原房屋现用作养殖场。遗址西半部基本被杂草覆盖,可见度极差,东部和南部则为荒地、林地,而东、南土垣上建有民房,其间种有毛竹、松树,北、西土垣垦为旱地。遗址周缘土垣尚存四个疑似城门缺口。
周瑜城遗址卫星影像、鸟瞰、远景、近景(组图)
二、GPS点的位置
调查共在三个10×10米的采集区中采集到遗物。
周瑜城遗址调查情况表
三、遗址分布范围与现存面积
该遗址是一处依托小石山的土墩形遗址,保存较好,平面近似圆角方形,东西宽284米、南北长264米,高出四周农田4—8米,四周有土垣,保存不一,局部高出外侧地面约3米,其中东垣残高8.5米、基宽17米、顶宽6米,土垣堆积厚度层均约0.25米。遗址四周有对称的四个疑似城门缺口。根据土垣围成的范围确定为遗址范围,面积约6万平方米(0.06平方千米,600公亩)。此外,遗址东、南为水塘、浅滩与农田,掘土尺余可见沙石河床,疑为护城河。
周瑜城遗址东垣、南垣、北垣(组图)
四、文化层堆积
调查中对遗址多个暴露的断面进行了观察,均发现文化层和遗物(陶片、烧土颗粒)。选择遗址北垣近中部一缺口东侧断面进行清理,该断面长1米、厚2.7米,呈南北向,倾斜度为70度,可分为11层:
1、黄色土,厚约1.5米;
2、黄褐色土,砂性,厚0.27米;
3、灰白色土,砂性,厚0.25米;
4、黄褐色土,砂性,厚0.25米;
5、灰褐色土,砂性,厚0.3米;
6、灰白色土,砂性,厚0.2米;
7、灰褐色土,砂性,厚0.25米;
8、灰白色土,砂性,夹白斑,厚0.25米;
9、黄褐色土,砂性,厚0.23米;
10、灰褐色土,土质松软,厚0.22米;
11、灰褐色土,夹黄斑;
12、以下堆积不清。
周瑜城遗址北垣地层堆积(组图)
五、遗物
共采集周代陶片17片,其中夹砂陶片13片,占76.47%,泥制陶片4片,占23.53%。陶色以褐陶最多,有14片,其他有红陶2片、灰陶1片。纹饰以素面占绝大多数,共16片,另有1件间断绳纹。此外,有一几何印纹硬陶片,为泥质内红外灰陶,纹饰为方点纹。无完整器,仅有可辨器形柱状夹砂红陶鬲足。同时在遗址北缘一流水沟处曾采集到汉代的板瓦和筒瓦。暂未发现周代以前的文化遗存。
六、遗址年代
从遗址采集的遗物特点分析,该遗址有西周、汉代及宋、明等多个时期的文化遗存。但是土垣的形成年代以及是否为城址目前还无法作出结论。
其他书籍中的周瑜城遗址(部分)
周瑜城及东门遗址(来源 | 《魅力舒城》)
1995年,安徽省文物局专家考察周瑜城(来源 | 《周瑜故里游:舒城》)
舒城县规划展览馆:周瑜城模型(摄影 | 束文杰)和照片
牧马旧市(来源 | 《续修舒城县志》)
……
整理:束文杰运营:束文杰编辑:束文杰制作:町甽融媒体工作室
扫一扫二维码用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