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凯在刮泥土 张璐 摄
中新网湖州7月29日电(施紫楠 张璐 谈杨苏)夏日上午八点半,浙江省湖州市毘山遗址麻雀田地点的灰色钢结构大棚下,身穿长衣长裤的闫凯正拿着一柄尖嘴“小铲子”,在探方里小心翼翼刮着泥土、清理挖出来的陶瓷瓦片……
“这块应该是来自夏商时期的印纹印陶罐,你看上面有云雷纹……”来自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闫凯,是此次毘山遗址考古发掘工作的领队,曾参与过良渚古城遗址及其外围水利系统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
闫凯告诉记者,因为前几天的风雨,这块发掘区域有不少树倒了,一些探方上的保护薄膜也被破坏,冲出沟渠还要进行回填,所以他们早上五点半就已经来到这里进行抽水清理,现在已经进入第二阶段的考古发掘工作。
闫凯在研究文物 张璐 摄
“这个土台是不同历史时期一层层堆积起来,所以我们要了解不同时期遗迹的土层和界限,指导工人怎么清理表层土,然后我们再用这个刮子进行刮面……”说话间,闫凯拿起他的“刮子”在探方里开始工作。
发掘现场,除了闫凯等人正在发掘的土台部分有遮阳大棚,边上还分布着大小不一的各种探方20多个,还没有建起遮阳棚。
闫凯介绍,一旦发掘到遗迹层面,探方上也会搭建简易的遮阳网,避免让阳光直晒或是其它环境因素破坏土层面,影响遗迹年代的判断和文物的保护。
为了防晒,长衣长裤加上渔夫帽成为考古工作人员的夏日标配,遇上有风的日子还好,没风时这身打扮绝对能闷出一身汗。
闫凯说,前段时间,他和同事一起巡查遗址周边的安全设施配备,走了一圈回到大棚就出现了中暑症状。
考古工作者在户外 张璐 摄
“其实,夏天野外调查勘探不仅热还危险。”闫凯说,有时候为了配合、服务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他们也会去野外进行文物勘探,有时是去一些连路都没有的山林。
为了防止蚊虫叮咬,工作人员必须穿上厚实的长衣长裤,全副武装,一去就是四五个小时,下山时全身都湿透了。
“不过如果每次都有收获的话,这些汗就没有白流。”闫凯说,这些年国家和各级政府对于考古工作越来越重视,考古条件也在不断改善。所以即便面对“烤验”,他们也想“晒出”更多的文物和成果,揭开更多未知历史文化的神秘面纱。(完)
扫一扫二维码用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