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中国有5000年的文明史,薪火相传至今,那么最早的中国出现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呢?山西考古发现一座上古遗址,距今4300多年,揭开了最早中国的神秘面纱,而且还出土了两个文字,其中一个至今无解,至少争议颇大!
所谓“中国”的直接文字记载,最早出现在3000年前的西周青铜器上。1963年出土的一件西周武王时期文物上,有铭文“余其宅兹中或”,其中的“中或”二字,经过学者考证就是“中国”之意,即“中央之域”或“中央之帮”。
因此,最早的中国应该具备二点:一是国家的出现,二是处于中央的地理文化概念,也就是处于中央的国家,就如同我们熟知的“天朝上国”的称呼。
历史上的夏朝,是标准的中央王朝,那么代表夏朝的二里头遗址,会不会是最早的中国呢?然而,二里头遗址距今3700余年,是夏朝中期的都城,离5000年历史差距甚远,因此二里头遗址既不是最早的夏都,也不会是最早的中国。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何驽认为:夏王朝和“最早的中国”是有关联,但不是一个概念。
既然如此,最早的中国又在何方呢?上世纪70年代,在山西临汾地区,考古专家发现一座上古遗址——陶寺遗址,距今4300余年,揭开了最早中国的神秘面纱!
1978年至今,在山西省襄汾县陶寺村南,经过三代考古人孜孜不倦的发掘,一座最早中国的都城重现天日。陶寺遗址是中国黄河中游地区以龙山文化陶寺类型为主的遗址,面积300万平方米以上,具有完备的都城功能,内外城墙遗址、规模空前的城址、与之匹配的王墓(黄河中游史前最大的墓葬)、世界最早的观象台、气势恢宏的宫殿、独立的大型仓储区、官方管理下的手工业区等,整座都城功能齐全,可以明确这就是一个国家的都城。
与之同样重要的是,在陶寺中期墓葬中,出土了一把测量日影长短的圭尺,学者圭尺解读为代表着“地中”——泛指地理位置居中。依据测年数据,可以说至少4000多年前人们意识中的“地中”是在陶寺遗址所在山西南部一带。
何驽:站在地中和国家这个概念上讲,陶寺遗址就是最早的中国,换言之,也可以叫做最初的中国。
按照西方文明标准,文字是衡量文明的关键标准。直至目前,西方一直认为甲骨文才是中国初步成熟文字的开端,但在陶寺遗址中考古学家却发现了两个文字!
1984年,考古专家发现一只扁壶残片,残片断茬周围涂有红色,上面朱书两个文字(见下图),其中的一个字被确认为“文”,另外一个字却至今未解,专家们有“尧”、“易”、“命”等多种解释,但各有逻辑争议很大。
尽管陶寺遗址只发现两个文字,其中一个还未能解开,但却证实早在甲骨文之前的900余年,中国已经开始使用文字,已经存在了比较成熟的文字,有力驳斥了西方学者“甲骨文之前无文字,只有毫无意义的刻符”的谬论。
然而,这里又带来了一个问题:陶寺遗址的国王是谁呢?
《宗国都城记》云:“唐国,帝尧之裔子所封,汉曰太原郡,在古冀州太行恒山之西,其南有晋水。”《汉书·地理志》载:“晋阳本唐国,尧始都于此。”《尚书疏证》:“尧为天子实先都晋阳,后迁平阳府。”《诗谱》:“尧始居晋阳,后迁河东。”
史书上有“尧都平阳”之说,结合陶寺遗址的地理位置,不难确定陶寺遗址的国王就是上古尧帝。古地名称呼也佐证了这一点,太原素有“北唐”之称,目的应该是区别临汾的帝尧首都“唐地平阳”。
另外,陶寺遗址中发现的中国最早的测日影天文观测系统、中原地区最早的龙图腾、距今4300余年的时间等线索,也将陶寺遗址的国王指向历史上的尧帝。可见,上古神话中的尧帝并非虚构。
当然,陶寺遗址是“最早的中国”的结论,还要在前面打上“迄今为止”这四个字,因为在尧帝之前还有一些上古神话人物,比如炎帝、黄帝等人,他们是不是存在过,是不是建立了都城、有过中央之国的概念等,还需要看进一步的考古发现。
笔者看来,上古神话人物能被史书铭记,可能不是空穴来风,其中部分应该是存在的,只是如今还没有被发现罢了。
扫一扫二维码用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