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训
建筑工地惊现隋代墓葬。1400多年前的一个小女孩,因何如此尊贵,墓葬规格远超帝王?“开者即死”几个字令人毛骨悚然,千百年来无人敢盗,难道其中有什么机关?随着考古发掘的深入,一段令人动容的亲情故事,微缩的奢华人生,呈现在世人的面前。惊叹,疑惑,接踵而至。隋朝陵墓发掘记,即将为您揭秘。
建筑工地惊现隋代墓葬1957年,古城西安正在进行百废待兴的基础建设,施工人员在距离唐长安城西墙内约1公里的梁家庄附近的工地上,发现了一座长50米,宽22米的夯土台基。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闻讯后,迅速派出考古队赶到了现场。
而这个建筑工地所在的位置,正是当年隋朝的都城,大兴城的旧址。如果不是为了城市建设,谁也不会料到,这里竟然埋藏着一座历经了1400余年的中国隋代墓葬。
墓室为长方形竖坑,深度达2.9米。在墓室的南边有一斜坡型墓道,长6.85米。盛放墓主人的石棺就在此墓室中。
随之而来的考古发掘开始了,结果让考古队员们惊叹不已。在这座迄今为止发现的等级最高的隋代墓葬中,伴随着大量精美文物的出土,一个曾经强大而又辉煌的大隋帝国,以及发生在那个年代的,伴随着浓浓爱意亲情的故事,穿越时空,浮现在了一千多年之后的世人面前。
石椁-1
石椁-2
值得庆幸的是,这座墓葬没有遭到任何盗掘破坏,保存得非常完好。在清理了封土之后,考古人员发现了一具石椁,椁长2.63米,高1.61米,宽1.1米,由17块青石板拼接而成。厚厚的石椁,虽然已经被上面沉重的封土压出了裂痕,却依然紧紧地守护着里面的石棺,守护着棺中的墓主人。
仿宫殿式石棺,豪华程度远超隋朝的两任皇帝揭开椁盖之后,人们惊奇地发现,石棺的顶盖仿佛是一座殿堂的屋顶。屋脊和顶瓦雕刻得惟妙惟肖。石椁与石棺之间,零零碎碎地摆放着一些小巧的陶俑、陶罐等随葬品。石棺尚未打开,考古人员就已经被这座豪华石棺震撼住了。
这具豪华的石棺,如今就安放在西安碑林博物馆中。
石棺
石棺的平面呈长方形,长1.92米,宽0.89米,高1.22米。就是这样一座看起来仅能容身的石棺,竟被技艺高超的石匠雕刻成了一座微缩殿堂的模样。细看之下,门板、门框、门额、门槛,一应俱全。每扇精致的石门上甚至还有排列整齐的门丁。这座石质的小殿堂,采取了门阔三间的九脊形式。石棺底部的基石,恰恰就是殿堂的基座。四根方形门柱将三间殿堂分割开来。石棺的一个侧面,恰好成为了这座殿堂的正面。在两扇门板的中间部分,还可以清楚地看到雕刻的门环。在门的两侧,可以看到两名身材清瘦的,姿态万方的侍女。右边侍女的手中,捧着一件长条形的物品。左边侍女则将脸略微偏向一边,手里握着下垂的裙带。
这座殿堂的屋顶,正好是石棺的棺盖。整个屋顶被精巧地以浮雕的形式雕刻出瓦片、板瓦、筒瓦,甚至屋脊的瓦当上,也雕刻出当时最流行的莲花纹。
莲花纹瓦当-1
莲花纹瓦当-2
现在,我们让时光回到1400年前的隋朝。
公元608年,中国隋朝大业四年深秋的一天,在隋朝大兴城附近的一个石器作坊里,一名石器工匠正在一块一米多宽的厚厚的青石板上,刻下了四个大字,“开者即死”。这块石板连同旁边的另外三块,将在不久以后,被当做一具石棺外面的石椁顶盖,埋葬在距离这里不远的一座叫“万善尼寺”的尼姑庵中。
石器作坊-1
石器作坊-2
开者即死
这年冬日的一天,一场盛大而隆重的葬礼,正在万善尼寺中举行,而主持葬礼的人叫杨丽华。她是隋文帝杨坚的大女儿,也是隋朝的乐平公主。她的泪水早已哭干,浮现在她脸上的只有深深的哀怨和万般的不舍。随着她手中的泥土慢慢滑落到棺椁之上,一段令她难忘的记忆,从此成为了历史。
光阴飞逝,转眼间1400年过去了。
当我们再次环顾四周,当年的万善尼寺早已踪影全无,只留下了深埋于泥土之下的夯土地基和残砖碎瓦。
9岁少女的蝶恋花金冠打开棺板,眼前出现一块早已腐朽的丝麻织品,长约70厘米,宽35厘米,厚约3厘米。这件丝麻织品应当是盖在墓主人身上的被子。轻轻揭去丝麻织品,散乱的人骨和随葬品出现在了考古队员的眼前。数量繁多的陶俑,镶嵌珍珠、玉石的项链,设计精巧的手镯,形式多样的日用器具,洁白晶莹的邢窑瓷器,来自波斯的金银器皿,琳琅满目,令人叹为观止。
考古队员在棺椁中发现一件奢华的金冠饰,上面的花朵,是用金箔和银箔精心制作而成的。花蕊上镶嵌着珍珠。而最为精彩的是金冠饰的顶部,一只张开了翅膀作飞翔状的蝴蝶。蝴蝶的翅膀是用粗细不同的金丝编织而成的,制作难度之高,令人惊愕。蝴蝶的躯体呈圆柱中空状,由金丝制成,上面还点缀着白色珍珠。整只蝴蝶造形精美,形态生动,栩栩如生,可谓巧夺天工之作。
棺内
蝶恋花金冠-1
蝶恋花金恋-2
除了出土精美的珠宝和华丽的金器,还有一件镶着金边的玉质茶杯,也堪称是隋代玉器中的极品。小巧的玉杯只有4.1厘米高,用上等的和田玉精雕细琢而成,通体光洁,质感爽滑细腻如肤。玉杯的口沿处镶有一圈金边,富丽而华贵,非常人所能拥有。
墓主人到底是谁?奢华的陪葬品,和精美的石质棺椁,暗示着这座墓葬主人的身份绝非一般。
然而,出土文物的艺术风格,仅仅可以证明这是一座隋代墓葬。究竟是谁能够在1400多年前,拥有如此华丽的首饰,和精美的玉器呢?
随着发掘工作推进,考古队员发现了一盒墓志铭,它犹如一把开启时光宝盒的钥匙,将这位墓主人的神秘身份展现在了世人面前。
墓志铭
墓志铭是这样写的:
《隋左光禄大夫歧州刺史李公第四女石志铭并序》
女郎讳静训,字小孩,陇西成纪人。上柱国、幽州总管壮公之孙,左光禄大夫敏之第四女也。族纂(zuǎn)厉乡,得神仙之妙;家荣戚里,被日月之晖。况复淑慧生知,芝兰天挺,誉华髫发,芳流肇悦。幼为外祖母周皇太后所养,训承长乐,独见慈抚之恩;教习深宫,弥遵柔顺之德。于是摄心八解,归依六度,戒珠共明珰并曜,意花与香佩俱芬。既而繁霜昼下,英苕春落,未登弄玉之台,便悲泽兰之夭。大业四年六月一日遇疾,终于汾源之宫,时年九岁。
皇情轸(zhěn)悼,撤县辍膳,频蒙诏旨,礼送还京,赗赙(fèng fù)有加。以其年龙集戊辰十二月己亥朔廿二日庚申,瘗(yì)于京兆长安县休祥里面万善道场之内。即于坟上构造重阁。遥追宝塔,欲髣髴(fǎng fú)于花童;永藏金地,庶留连于法子。乃铭曰:
光分婺([wù)女,庆合天孙,荣苕比秀,采璧同温。先标令淑,早习工言,生长宫闱,恩勤抚育。法水成性,戒香增馥,金牒旦窥,银函霄读。往从舆跸,言届河汾,珠涓润岸,镜掩轻云。魂归秪( dī)阁,迹异吴坟,月殿回风,霜钟候晓。砌凝阴雪,檐悲春鸟,共知泡幻,和嗟寿夭。
从这块墓志铭上可知,墓主人的身份是:......女郎讳静训,字小孩,陇西成纪人.....大业四年(公元608年)六月一日遇疾,终于汾源之宫,时年九岁。......
墓志盖上阳刻篆书“隋左光禄大夫女墓志”九字。“隋左光禄大夫”又是什么人呢?
墓志盖
这篇墓志铭,虽然只有370个字,却字字泣血,读之令人动容。它讲述了李静训的生平,以及她去世之后,亲人们的悲痛与悼念之情。
身为金枝玉叶的9岁小女孩,在皇帝行宫中意外去世,得了什么病呢看到此处,人们不禁要问,一个九岁的女孩,居然享有如此奢华的墓葬。这个叫“静训”的女孩,究竟是谁呢?又是什么原因,导致年仅九岁便离开人世的呢?
墓志铭上说她“遇疾终于汾源之宫”,那“汾源之宫”又是哪里呢?
汾源宫,位于今天山西省的管涔山上,在隋朝,是皇帝避暑的行宫。
管涔山-1
管涔山-2
管涔山处于山西宁武、岢岚、五寨等县的交界处,属吕梁山脉。主峰芦芽山,海拔2736米,是贯穿山西境内的主要河流-——汾河的源头。管涔山山势险峻,是华北落叶松的原生地。这里林深叶茂,沟壑纵横,风景秀丽,现在已经成为了旅游胜地了。
这个九岁的小女孩,能进入汾源宫,病逝后还能拥有如此奢华的厚葬,她的父母一定地位显赫。没错,墓志铭揭示了她的身份,“上柱国幽州总管壮公之孙,左光禄大夫敏之第四女也”。小女孩的全名叫李静训。
我们来看一下李静训的家族成员,可谓显赫之极,豪门满庭。
曾祖父:李贤,北周骠骑大将军、河西郡公。
外曾外祖父:杨坚,隋文帝。
外曾外祖母:独孤伽罗,文献皇后。
祖父:李崇,隋朝上柱国(三军统帅)、豫州刺史、广宗郡公。
外祖父:宇文赟(yūn),北周宣帝。
外祖母:杨丽华,隋朝乐平公主,隋炀帝的亲姐姐。
父亲:李敏,光禄大夫、岐周刺史、澧(lǐ)国公。
母亲:宇文娥英,北周公主。
公元608年五月,乐平公主杨丽华打点好行装,带上自己宠爱的外孙女李静训喜欢的衣服与玩具,和隋炀帝一起,前往山西汾源宫避暑。
管涔山-3
汾源宫中
那一年的夏天,与以往并没有什么不同。汾源宫里,可爱的李静训,像小鸟一样跑来跑去,十分开心,时而又跑回到杨丽华的身边,缠着她问这问那。杨丽华慈爱地抚摸着小静训光洁的小脸,不厌其烦地回答她所有的问题,并不时为她擦去额头的汗水。
可所有的人都没有想到,远离都城千里之遥的汾源宫,竟然成了李静训短暂人生的最后一站。
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夺去了李静训幼小的生命。一个九岁的女孩,在花朵般盛开的年纪,却早早地离开了人世。
俗话说,隔代人最亲。这突如其来的噩耗,让身为小静训外祖母的杨丽华肝肠寸断,她无法接受眼前残酷的现实,可一切又无能为力。
长辈们悲痛万分,他们把李静训的遗体运回了首都大兴城,开始商量着如何为她料理后事。
厚葬李静训,玩具玻璃小瓶“禁止”出国展览
1400多年后,考古队员从李静训的墓中,发现的那篇词藻华丽的墓志铭,以及墓中出土的众多精美绝伦的陪葬品时,依然能够感受到她的亲人们,当年那份竭尽全力的爱意表达与悲痛的心情。
回到首都大兴城之后,皇宫中,悲伤的杨丽华食不甘味,夜不能寐,用了几个月的时间,才让自己从悲伤中解脱出来。杨丽华决定厚葬自己的外孙女李静训。于是,数量繁多的陶俑,精美的金银首饰,还有形式多样的日常用品,甚至来自波斯的金银器皿等,统统成为了李静训的陪葬品。除此以外,她生前使用的各类用品,比如玉钗、铜镜,以及她平素喜爱的琉璃小瓶、鎏金小铜铃之类的玩具,应有尽有,悉数陪伴她而去。
琉璃小瓶
陶俑
在石棺里发现的这个小小的琉璃瓶,已经被国家列入禁止出境展览的文物目录中,相当珍贵。这个中国传统造型的葫芦小瓶,是用吹制法制造而成的,瓶壁极薄。经化验,其质地为高铅玻璃,与西方传入的玻璃器皿质地不同,属于中国自己制造的玻璃器皿。这说明在隋朝时期,中国已经具有了高超的玻璃吹制技术。不过,在当时,这个小小的玻璃瓶,很可能是李静训最喜欢的一件玩具,它并不具有实用性。这是因为受当时的制造技术所限,造出的玻璃制品不耐高温,一旦倒入热水就会炸裂。甚至一千多年后的八十年代,有的玻璃杯都不能突然倒入开水。
其实,在中国历史上,玻璃制造技术的发展,一直都比较缓慢。因为,我们的祖先有足够的理由,不重视玻璃器皿的制造。他们早已有了比玻璃更好的选择,那就是瓷器。
在李静训墓中出土的白瓷龙柄传瓶,在当时是用来盛水的。瓷器是中国的特产,有着悠久的历史,与玻璃制品相比,瓷器更具优势,结实耐用。不仅如此,隋朝时期的瓷器工艺,早已超出了实用的范畴,转而追求艺术欣赏。
这件白瓷龙柄传瓶,白胎白釉,胎质细腻纯净,釉色光亮温润,完全没有南北朝时期釉色白中泛青的问题。说明当时的工匠已经能够控制瓷土中铁元素的含量,并且能够精确控制烧制温度。在这以后的唐、宋、元等朝代,瓷器的制作技术更加炉火纯青。最终使瓷器成为了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一个伟大贡献。
甚至于,外国人用“瓷器”的英文单词来称呼我们国家:china。
举世无双的艺术精品,异域风格的金器1400多年前,一具石棺,却浓缩了那个王朝的辉煌。如果说,像玻璃、瓷器、石棺等等,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的话,那么,墓葬中出土的各类金器,则是隋朝时期,中西文化互相交融的生动写照。
考古人员在棺椁中发现了一件极尽奢华的金项链。28个金质球形链珠上,镶嵌着晶莹的珍珠,再配以深蓝色的垂珠和鲜红的鸡血石,以及一块长达3.1厘米,极为罕见的青金石,并用阴刻法雕刻出了一大角鹿,显得格外鲜艳夺目、雍容华贵,堪称是举世无双的艺术精品。
金项链-1
金项链局部
金项链细节
金项链局部-2
在古代,青金石的主要产地,在阿富汗的巴达克山,而阴刻凹雕技法则可以追溯到古代两河流域和伊朗高原。这条项链的设计和工艺,它混合了来自古希腊罗马帝国和西亚地区的艺术元素,这就说明了它的制造地可能是那个时期的多种文化交融之地,即西亚和中亚西部。
同墓出土的还有异域风情的金手镯,金质高足杯,萨珊王朝的银币等。这些异域风格的物品,
应该是远道而来的商人们,带来的贵重商品。或是当时中亚各国通过丝绸之路进贡而来的国礼。
异域风情的金手镯
金质高足杯与玉杯
对盗墓者的诅咒:开者即死!在杨丽华的心中,她希望李静训能够像生前一样,在一个微缩的人间繁华中,延续自己无忧无虑的快乐生活。当所有的陪葬品在紧锣密鼓地准备之时,杨丽华又特意将大兴城内手艺最好的石匠召到宫中,为李静训的葬礼准备一具富丽堂皇的石质棺椁。
虽然,身为皇族,但这个只有九岁的小姑娘,在生前确实没有获得过隋朝任何正式的封号,所以,用这样的石棺来入殓,多多少少有一点僭越祖制之嫌。但是,身为隋朝的公主,杨丽华是有绝对的发言权的,在获得了隋炀帝杨广的特批之后,一具雕刻得精美绝伦的石棺,很快就准备就绪了。
石棺
万善尼寺-1
万善尼寺-2
万善尼寺-4
李静训的葬礼非常的隆重。公元608年底,大地含悲,深冬的万善尼寺内,香烟缭绕,梵音阵阵。送葬的亲人们聚拢在石棺周围,向李静训做最后的告别。她的母亲抚棺而泣,悲痛欲绝。
在棺盖即将盖上的最后时刻,杨丽华将一串由黄金制成,并镶嵌有珍珠和宝石的华美的项链,用颤抖的双手系在了李静训的脖颈之上。白发人送黑发人,悲痛让杨丽华不能自已。
那条金项链,在穿越了1400余年的时空之后,仍然华丽异常,令人惊叹不已。
李静训的石椁由17块青石板拼接而成,椁盖由四块石板依次摆放,一块石板上刻有“开者即死”四个字,显然是以此诅咒来保护坟墓不被盗扰。里面的石棺棺盖上雕有筒瓦,上面也刻着“开者即死”四个字。
寮寮四字就足以令人毛骨悚然了。可除此之外,细心的人们还在石棺的边缘上发现了许多干涸了的血迹,这更加让人头皮发麻。为了防止盗扰,亲人们也是做足了功课。可这些血迹又是从何而来的呢?至今成谜。
随着发掘的深入,数量惊人的随葬品不断涌现,或许是“开者即死”的原因所在吧。
开者即死
此次发掘,共计出土230余件陪葬品。而这么多陪葬品仅置于石椁、石棺不足3平方米的狭小空间内。除一般常见的陶俑及少数陶器外,还出土了大量金银珍宝,有镶嵌宝石的金项链、镶嵌珍珠的蝶恋花金冠、金戒指、金质高脚杯、金钗饰品等,以及琉璃小瓶、金口玉杯、玉钗、钢铁器、骨、木漆器和丝织品等。
其中,金项链和金镯来自波斯,香水也来自国外。琉璃小瓶为隋朝制造。从这些随葬品中可以看出:陶俑属于冥器,瓷器应该属于魂瓶。
陪葬品种类之齐全,几乎囊括了死者生前所需的一切日常用品。小小年纪就离开了人世,还没来得及享受更多美好的生活,而这些东西将永伴她于地下,供她在另一个世界慢慢享用。
棺中出土文物部分
身为皇族的李静训,为什么没有葬在皇家墓地呢?精美而丰厚的陪葬品,超规格的石质棺椁,在李静训的墓葬中,处处可见当年杨丽华及亲人们,对这次葬礼的良苦用心。但是,伴随着李静训的棺椁一起埋葬的,也许并不仅仅是一份深厚的祖孙之情吧。
其实,在墓葬发现之初,考古专家们就已经有了疑问,为什么这座墓葬会出现在这里呢?
陕西省西安市,曾是隋朝首都大兴城的所在地。玉祥门,是古城西安的城门之一,绵延的城墙将西安城分为了内外两个部分。
1957年,就是在玉祥门外,一个叫梁家庄的地方,发现了李静训的墓葬。
今天的梁家庄,已经成为了居民小区,完全找不到当年的样子了。
可是,与1400多年前隋朝的大兴城相比,古城的范围已经发生了变化。隋朝时,这座墓葬所在的位置并非城外,而是位于大兴城内,皇宫的右边,一处叫做休祥里的地方,是大兴城西北部一处热闹的街坊,一点也不偏僻。
隋朝大兴城地图
考古学家很是疑惑,李静训的墓葬为什么会选在这样一处热闹的地方呢?
更让人疑惑不解的是,李静训身为皇族,却没有葬在隋朝的皇家墓地,而是被埋葬在一座寺庙里。难道这里面另有隐情吗?
我们再来看一下李静训的墓志铭。其中,有一句是这样写的,“幼时为周皇太后所养”。那这个“周皇太后”又是谁呢?
在隋朝建立前,杨丽华就嫁给了北周的皇帝宇文赟(yun)为妻。公元580年(大象二年)宇文赟病世。随即宇文阐即位,她被尊为皇太后,居住在弘圣宫。李静训的这篇墓志铭,写于隋朝的大业四年(即公元608年)。而北周是在公元581年灭亡的。那么,在距离北周灭亡已经27年后,杨丽华为什么还要在李静训的墓志铭中坚持使用“周皇太后”这个头衔呢?
影视剧中的宇文赟
杨丽华(561年-609年),今陕西省华阴人。北周宣帝皇后,隋文帝杨坚的大女儿。
北周建德二年,她嫁给北周太子宇文赟,即后来的宣帝。等到宇文赟即位后,册封她为天元大皇后。杨丽华性格柔婉,从不妒忌。北周静帝即位后,又尊她为天元皇太后。她曾极力反对大丞相杨坚(她的父亲)篡位。
开皇元年(581年),杨坚还是篡夺了北周的天下,建立了隋朝。他就是隋文帝。杨丽华一时无法接受,对此更加怨恨。隋文帝心中对这个女儿也是万般的愧疚,于是,百般安抚,并封她为乐平公主。
杨丽华,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风光的女人”,父亲、弟弟、丈夫、公公都是皇帝。但是,我觉得她依然没有李静训风光。因为,一个九岁大的小女孩,她的葬礼规格甚至超过了隋朝的皇帝。
而李静训的母亲宇文娥英,是杨丽华与北周皇帝宇文赟的独女,也就是说,李静训有北周宇文家族的一半血脉。历史学家们推测,杨丽华之所以使用“周皇太后”这个头衔,很可能是因为她希望以此来纪念自己的夫家或怀念故国。
但我想还有一点,对于她的父亲杨坚篡夺北周天下,一直耿耿于怀,并以此表达不满与抗议。
隋炀帝杨广
为什么要把李静训葬在万善尼寺呢?北周后宫为其守陵可问题又来了。
为什么要把李静训葬在万善尼寺内,而不是隋朝的皇家墓地呢?这其中到底有什么玄机?
据史料记载,“万善尼寺,周宣帝大相二年立,开皇二年,度周氏皇后嫔御以下千余人为尼,以处之也。”
原来,隋在灭了北周之后,就把北周后宫的嫔妃,悉数赶到了这座万善尼寺中,出家为尼了。所以,这座寺庙,实际上是一座皇家寺庙。在这里出家为尼的人,都来自北周的后宫,就是说,她们的背景与李静训有一些关联。
孤灯清影
专家们认为,在杨丽华的眼中,以周皇太后的身份,将李静训小小的亡灵托付给北周后宫的旧人们,是对北周的皇室,宇文家族,一个最好的交待。
可你别忘了,李静训的父亲李敏是隋朝的官员,他为什么会同意把自己女儿的亡灵托付给北周的旧宫人看护呢?难道这是杨丽华利用小静训的死亡,对隋朝灭北周表达的又一个不满吗?
李静训(600年-608年),字小孩,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人,北周大将军李贤曾孙女,光禄大夫李敏之女。
根据墓志和有关文献得知,李静训家世显赫,她的曾祖父李贤是北周骠骑大将军、河西郡公。祖父李崇,是一代名将,年轻时随周武帝平齐,以后又与隋文帝杨坚一起打天下。官至上柱国,开皇三年(583年),在抗拒突厥侵犯的战争中,以身殉国,终年48岁。追赠豫州刺史。
由此可见,杨丽华对于隋朝的感情是错综复杂的,可谓爱恨交织。她毕竟是北周的皇后,对于隋朝有怨恨,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你认为呢?
杨坚
就在李静训死后的第二年,公元609年(大业五年),杨丽华跟随隋炀帝巡幸张掖时,遇疾病逝世于河西(甘肃西北),时年四十九岁。隋炀帝遵照其遗嘱,把她与丈夫宇文赟合葬于定陵。杨丽华也当属英年早逝,是不是悲伤至极所致呢?
一个九岁女孩的豪华墓葬,引出了一段千年前王朝更迭的旧事,墓志铭上的一个独特称呼,又印证了一份帝王家族的血脉情缘。精美的陪葬品,也许是这份爱意的最后表达。如果他们知道,一千多年之后,这座伴随着亲情的墓葬,能够穿越时空,让今天的人们依然为李静训短暂而美丽的人生动容,也是一种安慰吧。
短命的隋朝,二帝即亡,李静训的早夭,或许也是一种幸运。再尊贵的家族,再显赫的身世,都难逃历史必然的命运。隋炀帝的好战,穷兵黩武,最终导致了隋帝国的土崩瓦解。
好战必亡,惧战必危。
以史为鉴!
玉杯
扫一扫二维码用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