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咸宁五年,河南汲县一个叫不准的盗墓贼干了一件很准的事,他在盗掘战国魏襄王的墓葬时,为了照明,顺手拿起墓中陪葬的竹简点燃,这一“点”,点出了文献史上最具重量级的古书:汲冢书(又叫《竹书纪年》)。《竹书纪年》修撰于春秋时期,记载了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的历史,比司马迁的《史记》还要早几百年。
最为关键的是,《竹书纪年》所记载的内容与传世文献常常矛盾迥异,让人大跌眼镜。比如在记载尧舜二帝政权交接时,明确写道:“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也就是说,舜帝是通过暴力的方式夺取了尧帝的帝位,这一记载显然颠覆了《尚书》等典籍记载的“尧舜禅让”说。
但是,《竹书纪年》编写时距上古尧舜时期已经过去上千年,很难就此认定孰真孰假。特别是随着另一处战国古墓的发掘,更是加深了这层争议。
1993年,湖北沙洋县郭店村发掘了一座战国时期的楚国墓葬,墓中也出土了极其珍贵的竹简—《唐虞之道》,这本同样修撰于春秋时期的古籍,在提到尧舜时,明确写着:“唐虞之道,禅而不传。尧舜之王,利天下而弗利也。禅而不传,圣之盛也”。
这也就意味着,同样是战国时期的古墓,魏国古墓出土竹简揭露舜帝暴力夺权,而楚国古墓竹简却依然坚称尧舜禅让。两座古墓的争议发现,成为悬而未决的一大谜案。
为了解开这个争议谜团,山西考古研究所对尧帝的都城遗存山西襄汾陶寺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以期能找寻历史真相。
在5026号灰坑中,考古专家发现了层垒叠加的共计5层尸骸,骸骨均呈现肢解状态,多个颅骨上发现了明显的钝器劈啄痕,证实该灰坑中的人生前遭到了致命伤害。5126号灰坑中出土的35岁女性骸骨,下体还被插入牛角,十分残忍。
当然,这一暴力现象存在着两种可能性:一种是陶寺遭到了外部势力的武装攻占,平民遭到杀戮;另一种可能则是灰坑中的尸骸是陶寺杀俘虏举行祭祀仪式的产物。
1号建筑和8号墓葬的考古发现,佐证了前一种可能。1号建筑经鉴定属于陶寺宗庙祭祀区,而8号墓出土文物证实墓主为贵族或王族陵墓,这两处遗迹均有明显暴力痕迹,特别是8号墓,墓主人骨遭到移位破坏。
宗庙、陵墓遭到暴力破坏,导致了陶寺早中期文化和晚期文化出现了断层,并且陶寺晚期文化的遗迹叠压在了中期文化的城墙之上。这说明,尧帝的陶唐氏政权出现了文化中断,即被外来势力武装攻占了。
而占领尧都并取而代之的,正是有虞氏舜帝。可见,魏国古墓出土的竹简记载的内容才是上古历史的真相,而楚墓竹简的记载是错误的,所谓的尧舜和平禅让被彻底推翻。
那么原本一段血腥、暴力的历史,为什么会变成后来被后世广泛称颂的“任人为贤”的禅让制呢?这是因为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儒家为了宣扬“仁”这一政治主张,对上古的历史进行了重新杜撰,以期教化于民。有网友对陶寺考古新发现作出了这样的评论:儒家又一次篡改历史。
扫一扫二维码用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