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外媒体报道,在经典的1951年上映电影《地球停转之日》中,描绘了典型的飞碟特征。就在当地居民抬头凝视并瞠目结舌地想要知道这些东西到底是什么的时候,外星人的飞船如同庞大而会飞的碟子掠过头顶,而在这之前,这些不速之客悬停在华盛顿国家广场上空,并轻轻拂过地面飞行。
基于外星人UFO技术的碟形飞行器是真正意义上的“飞碟”
在那个年代,相关国家正迷恋类似飞碟的碟形飞行器,希望有朝一日研制出真正的飞碟。碟形飞行器的初期想法可追溯到1898年的一个毫不起眼的专利,而申请这项专利的先生名为琼斯。根据约翰普塔克(John Ptak)近日对罕见的历史档案解析发现,早在19世纪就出现了有关飞碟的设计方案。而约翰普塔克则是位专攻极易被人忽视的小事件,比如人类第一次驾驶飞机进行机腹朝上的颠倒飞行发生于1913年。
普塔克查看了保存的专利图,根据设计图中显示的通向主轴的梯子推断这个碟形飞行器至少有六十英尺高。其主体为一个巨大的摩天轮状的圆盘,直径大约在四十至五十英尺之间。不幸的是,现在几乎没有人了解到这位神秘的琼斯先生。据约翰普塔克介绍:我认为我们现在可以放心地假设琼斯先生并没有建造出他所申请的专利,即使他制造出类似碟形的飞行器,那也不具有可操作性。碟形飞行器的最大特点是可以垂直起飞和垂直降落,并结合流畅完美的空气动力特征可以突然向前飞行,这也是碟形飞行器的主要技术难点,如果我们能攻克这些技术,那就能发挥出碟形飞行器的最大优势。
转播到腾讯微博上个世纪美军研制的编号为VZ-9-AV的绝密碟形飞行器
对于飞行器而言,快速地推拉操纵杆而改变飞行状态是非常困难机动,会使得飞行品质出现不稳定,即便是现代的直升机,尤其在大风中很难维持稳定性。这样看来,器械物理似乎总是需要某种形式的折衷。但是人类可以发挥出自己无限的想象力。早在1956年,著名的《机械图解》期刊便过于热衷关于碟形飞行器的文章,比如文章的作者认为存在一种神秘的“柯恩达效应”(Coanda),将其应用在碟形飞行器上可实现垂直起降,使之具有飞碟的飞行特征,这无疑是足以使当时的人们兴奋的技术。
柯恩达效应是罗马尼亚航空工程师亨利柯恩达(Henri Coanda)发现,该效应揭开了当气流通过一个弯曲面时可趋向于曲面运动,并形成一个完美的弧形,可以为碟形飞行器提供一个并不大的攻角。从理论上讲,这样的设计可更好地增加升力并推动碟形飞行器前进。虽然《机械图解》期刊对碟形飞行器的设计表示了怀疑,但最后也认为一件事是肯定的:飞碟概念在当时就已经被提出来了。
碟形飞行器的起飞和降落通常是由大型旋转叶片带动周围空气的流动产生升力,但是在地球大气层中依据空气动力学原理还飞行的碟形飞行器必须要拥有额外的补偿升力,而不仅仅是能提供稍微大于自身所受重力的升力,这是因为除了重力以外,空气中不稳定的气流扰动都是对碟形飞行器的稳定性产生影响,如果不能即使补偿失去的升力,那么就会出现事故。这也是在此后的五十年内真正意义上的飞碟还未被研制出来原因。
其实在美国空军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的冷战初期研制出一款被编号为VZ-9-AV的绝密碟形飞行器,由Avrocar公司负责设计。从图2中可看出VZ-9-AV的实际飞行高度并不高,其动力原理为碟形圆盘内部环形分布着涡轮发动机,产生的推力由碟形圆盘边缘向下排出,以此来验证柯恩达效应。但该型“飞碟”计划并没有继续研究下去,存在着无法克服的技术问题。
到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美国陆军设计出一款碟形机器人,虽然我们已经将其研制成形,但基于外星人UFO为原型的“飞碟”还是科幻小说中的机器。幸运的是,我们在探索碟形飞行器方面不断展现出新的设计概念。就在几年前,来自佛罗里达大学的机械和航空航天工程师苏布拉塔罗伊(Subrata Roy)设计了一款无翼式电磁飞行器(WEAV),其飞行原理是通过磁流体动力学产生动力,包括离子推进器、等离子体推进等动力系统都是基于此类技术
扫一扫二维码用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