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对中国UFO研究稍微了解的人,想必都知道刘炎——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副研究员、中国著名的UFO研究专家。从对1981年“7·24”螺旋状UFO的研究开始,刘炎先生对发生在中国的众多UFO事件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飞碟探索》、《天文爱好者》、《科学实验》、《科技日报》等报刊都留下了他的研究心得。另外,每当中国出现群体UPO目击事件后,紫金山天文台给目击者的回函也大多出自其手。
最后需要提醒的是,本专题下期将推出中国UFO研究的另一重量级人物——紫金山天文台的王思潮先生。他将应策划者盛情相邀,撰写国内V形UFO完整版,敬请关注。
20世纪80年代起,随着国内UFO热潮的兴起,种种不明飞行物现象也引起了世人的关注。其中,有一类我们称之为光环状发光体的飞行物的频频出现,引发了广大公众,特别是UFO爱好者们的瞩目。
“8.28”光环状飞行物
最近的一起光环状发光体事件,是在删2年8月28日21B寸前后出现的。中国的内蒙古、山西、陕西、甘肃、四川、河南、河北、山东、安徽等许多省市自治区数以十万计的群众,在夜空中目击到了一种圆形不明飞行物,如满月大小,发白色光亮。在人们惊诧之际,许多媒体也纷纷做了报道。为了分析需要,在此仅引《飞碟探索》报道过的一例。
四川省岳池县的教师周文报告说:“21时09分,仙后座下方突然出现了一个光团,比北斗七星还亮,是全天最亮的,视直径约40分。光团经北极星下方、大熊座r星不断西移,21时16分光团到达靠近地平线的猎犬座B星下方,几乎看不见了。……西移过程中,光团不断变大变暗,到猎犬座p星下方时,视直径约5度。光团运动过程中始终呈圆形,运动轨迹呈圆弧状,运动角距约50度。在双筒望远镜里,光团中央有一亮圆斑,圆斑外围是暗环,暗环外围是亮环。”
有幸见此奇景者,既兴奋不已,又惊疑有加:是飞机,还是人造卫星?是地球大气现象,还是外星飞船?人们莫不猜测纷纷。
1982年的“6.18”飞行物
其实,2002年“8.28" 行物与20年前发生在中国北方的“6.18"夜空发光物的情况十分相似。
那天晚上,中国北自黑龙江、内蒙古,南达山东、江苏,甚至安徽南部的广大地区,都见到了一种奇特的光环状飞行物。当时媒体竞相报道,紫金山天文台也收到了大批的群众来信。笔者有幸在《科学实验》上对这一事件做了较为全面的介绍。现在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当时的情景:
1982年6月18日22时左右,黑龙江省的大兴安岭、嫩江等地区,夜空中万里无云,星光灿烂。忽然,在北方的地平线处出现了一颗迅速升起的“亮星”,其尾部似乎还有一个喷火的“尾巴”。不一会儿,“尾巴”消失,“亮星”继续上升,并开始发生旋转,变成一团逐渐增大的橙红(或橘黄)色小光团。大约在22时08分左右,那光团发生突变,眨眼间变成了一个熠眼的白色光团。明亮的白光划破黑蓝的长空,照耀了寂静的大地。
这白色光团迅速扩展,很快成为一个外亮内暗的正圆形光环,而原来的那颗“亮星”则依然还在光环的中央。当白色光环在空中迅速扩张时,有不少目击者感到白光几乎是铺天盖地般压将过来,惊得目瞪口呆。光环的形状始终保持着相当完美的正圆形,到22时25分左右,扩展到最大,几乎占满了北侧的半个天空。此前在22时15分左右,中心的“亮星”消失不见。而光环在其不断扩张时,亮度相应地不断削弱,以至透过光环的内部逐渐可以看到后面的星空背景了。
光环的亮度继续减弱,以至成为灰白色。那光团的中心位置先是迅速上升,然后慢慢地向着东南方向运动。在橙红色光团出现的同时;其左下方还有一片较暗的蓝绿色蘑菇状云雾。此云逐渐向西部拉长扩张,同时颜色也逐渐变为灰白,到23时左右已成为横亘在西北地平线附近的一抹马尾形长云了。在其扩展的过程中,颜色也逐渐暗淡。此云到23时30分左右才隐没不见,于是夜空又恢复了一片黑暗!
这是中国最早出现的、也是迄今为止影响最大的一次光环状飞行物事件。
此后,这类事件又在中国北方夜空中出现了多次,如1984年4月、1984年8月12日、1988年8月、1999年7月23日等。其中1984年4月,在7日、9日、11日和13日相继出现四次,时间都在晚上21时45分左右。特别是13日的那次,在短短几分钟之内竟接连出现三个相交的光环和三个相应的中心亮点。而随着光环的扩张,它们最后又成为三个略有偏移的同心圆似的“太空涟漪”。
夜空奇象
1988年8月下旬,北方夜空中又有一连串的光环惊动了人们。从25日到31日,在每天晚上的21时左右,几乎在同一方向上,接连出现这种光环状的发光飞行物。由于多次重复出现,许多有心的爱好者都拍摄到了不少优美照片,其中有些当时就已在媒体上发布了。
我们紫金山天文台当时也收到了一套极其出色的照片。这些照片不仅清晰地显示了这类光环状飞行物的形态,而且还较为完整地展现了它发展变化的过程。
这套照片是1988年8月27日晚21时05分前后,由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的吴淑贤女士拍摄的。
我们可以看到,开始梭子状的发光物向右上方飞行,发光物右上方亮度较高,表明该处或是温度较高,或是物质密度较大的部分。接着飞行物的前端出现亮团,表明该飞行物发生了突变——有物质的喷发和抛射。发光物的不断膨胀表明,其组成物质是气态的。前端的气团显示出有螺旋状的结构,此结构暗示,这是由某一中心物质一边旋转、一边喷射气体物质形成的。前端气团和后部气团有明显的分界线,则表明它们是由不同的过程产生的。
后来,前后两个气团继续扩张,前端的螺旋状结构变得更加明显。螺旋状气团的扩张速度明显大于后端气团,说明中心物体在两个不同阶段中喷射气体物体的速度也是不一样的。此时,前端气团的螺旋状结构相当清晰,气团中心开始呈现出一个V形的光亮区。随着螺旋状气团的进一步扩张,其内层亮度开始降低,中央的V形光亮区更加显著。看来,气团就是由位于V形区顶点的某一中心物质喷射出来的。从V形的尾迹我们可以看出,中心物体是顺时针方向旋转的,这与螺旋状的轨迹线一致。
最后,前端的螺旋状气团的内圈越来越稀薄、透明,光团已明显成为光环状了,而环中心的V形光亮也更加引入注目。
通过这些图片,我们可以明显地发现:2002年的“8.28”飞行物、1982年的“6.18”飞行物与1988年的“8.27”飞行物,竟是如此相像。我们完全可以把它们归为同一类型,可称为光环——光团状发光飞行物。
光环主要特征 根据以上介绍,我们可以看出这类光环——光团状发光飞行物形态上的几个重要特征。
第一,天空先是会出现一个上升着的光点,后面跟随着一个梭子状、蝌蚪状或马尾状的光团。
第二,某一时刻光团前端的亮点发生突变,出现一个闪亮的白色小光团。
第三,小光团迅速扩张,并慢慢与原光团拉开距离。随着光团的扩张,其亮度不断降低,细节也逐渐显露出来。它先是成为螺旋状的光团,直至变成巨大的光环。光环的中心有一V形的喷射着气体—的发光亮点。
第四,圆形光环的扩张速度显然大于原先光团的速度。最后,两个光团均因扩张至足够稀薄而渐渐隐没。
不同的观测者,如果在不同的地点(相距1000千米以上)、不同的时段看到这种发光物,形态可能略有不同。特别是在较远处的观测者,可能会分辨不出螺旋状或光环状的细节,也看不到或者注意不到先前形成的那片梭状、蝌蚪状或马尾状的光团。
那么,这种光团到底是什么?它们是如何形成的呢?
一直以来,人们对它有着种种的猜测。有人认为,它是北天的极光;也有人认为,它是地质的弧光;还有人以为,它是外星人的来访;当然也有人倾向于,它是地球人的飞行物;更多的人,则是满腹狐疑,茫然翘首。
这也正是笔者所关心的问题。但是我认为,对此不能仅凭直觉或想象而任意猜测,而必须有一定的依据。事实上,从20世纪80年代起,笔者就已和王思潮先生一起关注这类飞行物,并做了大量的分析探讨。我们的人手点是首先估算出这类飞行物的位置、高度、大小,乃至飞行速度、喷射速度等等的情况,这就可以大大缩小探索的范围。
从原则上来说,只要在两个以上不同的地点观测同一飞行物的视位置(仰角、方位)和视大小,就可以算出该飞行物的真实距离和真实大小。而在不同时刻分别观测飞行物的位置,则又可以算出它的平均速度。由于每次出现范围较大的不明飞行物事件之后,我台都会收到来自各地的大量群众来信和目击报告,因此我们也就有着更有利的估算条件。
此外还要补充一点,本文介绍的那起1988年“8·27”飞行物照片,如果在拍摄时能注意摄进环境参照物,如大树、高楼等,再记下拍摄时的精确时刻,那么这些照片对估算飞行物参数就能提供更多的信息,也将更具有科学意义。
分析和探讨
根据各地群众提供的情况,我们可以对它们进行初步的分析和推测:
首先,这些光环状发光物的飞行高度均为数百千米(绝不是数千米或数十千米),这就可以排除地球大气电离层以下的各种自然现象,也可以排除1000千米以外行星际的天文现象。
能进入这一空间的飞行物,除了我们地球人的器外,只有外空进入的流星体。但在数百至上千千米的高空处,大气极其稀薄,匆匆经过的流星体都不可能形成流星现象,而且流星现象也不可能出现光环状的形态,因此也可以排除流星现象。
其次,我们尽可能用人类已经掌握的科学知识及技术能力来分析解释这一事件,而不引入外星人及其飞行器一尽管我们不否认,确实在这类UFO事件中存在着某些暂时无法解释清楚的疑点。
第三,关于此种夜空光环,最大的可能应是由我们地球人的飞行器所产生的。
第四,由于光环状发光体会不断扩张,而且能扩张至数百千米之巨,因此它只能是气态的。这类气态物质也只能是由位于光环中心的亮点处喷出的,而这一亮点应是某种我们人造的飞行器。
第五,光环气团的发光是由于反射了太阳的光线而形成的,因此呈乳白色。
这是因为如果气团自身发光,就必须具有足够多的能量来源——迄今我们还不能加
此新闻共有2页 1 2
扫一扫二维码用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