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发现危险的那只狼,通常不是逃走,不是躲回狼群,而是将敌人引向相反的方向, 让同类得以脱险——
”
王显承
在加拿大南部和美国中北部大草原上,生活着一种体型较小的草原狼,猎人围捕狼时往往放出鹰鹫,当鹰鹫发现目标时,会对狼实施追逐,引导猎人进行围捕。但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被鹰鹫发现的狼一边大声狂叫通知同伴躲避,一边拚命奔跑将鹰鹫吸引到自己身边,让同类得以逃脱猎人的包围。 狼在袭击鹿群时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形,最早被狼发现的鹿并不朝同伴方向逃避,而是将狼吸引到远离同伴的地方,藉此让同类摆脱狼的袭击。
动物的这种“献身”精神用传统的进化理论是很难理解的,因为只有尽一切可能保护最强壮的个体存活,才能在残酷的筛选过程中留下适应能力最强的同类,并由它们繁衍出更能适应外部环境的下一代。
美国动物行为学家汉弥尔顿认为,动物的“奉献”精神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就是动物中存在“血缘淘汰”进化现象。汉密尔顿观察到,北美草原狼在亲子和其它幼狼共同遇到危险时,往往是先救援其它幼狼而非自己的亲子,这种看似“舍己救人”的行为其实从遗传角度上看是有道理的,因为亲子身上的遗传基因有相当部分和自己是重复的,而先救助其它小狼对保持狼群整体遗传基因绝对数量是有利的,“血缘淘汰”进化理论认为,进化的核心应该首先着眼于种群的利益而非具体的个体,好像这些动物已经意识到——“没有集体,那来个人”的道理。
“血缘淘汰”最极端的例子是蜜蜂和蚂蚁的不孕现象。大家知道,一只蜂巢里只有一头蜂王,而全体蜜蜂辛劳采蜜喂养的并非自己的亲子,充其量只是和自己有血缘关系的弟妹而已,那么,不通过蜂群群体繁殖又怎能保证蜂群群体进化呢?汉弥尔顿认为,蜜蜂是属于雄性单倍体的昆虫,即雄蜂体内只有一组染色体,而雌蜂体内和大多数高等动物一样,具有两组染色体,因此,雄蜂体内的遗传基因只有雌蜂的一半,同一蜂巢中,雌蜂之间遗传基因有3/4是重复的,这种重复率比一般动物要高许多,正因为如此,从遗传基因绝对数来看,通过个 体基因遗传来促进蜂群进化的意义已经不大,于是,蜜蜂选择了大部不孕,而仅留下个别雄蜂的特殊的血缘淘汰进化方式。
印度等地曾出现过猴娃和狼孩,海洋中也曾有屡次援救溺水者的“海豚英雄”,这些看似很难理解的救助行为,其实是动物在进化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一种本能,只不过这种本能在激烈的为生存而竞争的环境中渐渐迷失了,只在特定的条件下偶然重现罢了。
扫一扫二维码用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