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道“同性之爱”这个话题,估计大家都会觉得是个私密的话题,不愿当面提起。但是大家知道吗,陈文帝与韩子高,就是中国一对同性恋,韩子高还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男皇后,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说说陈文帝与韩子高的故事。
陈文帝陈蒨(522-566),一名茜,又名荃菺,字子华,南朝陈皇帝。公元559---566年在位。字子华。陈武帝侄,始兴昭烈王陈道谭长子。少沈敏有识量,美容仪,留意经史,举动方雅,造次必遵礼法。高祖甚爱之,常称“此儿吾宗之英秀也”。起家梁吴兴太守。
梁敬帝绍泰元年(555),佐周文育平定杜龛、张彪。授会稽太守。陈武帝即位,立为临川王并且和陈文帝有着说不清道不明关系的还有一个人,叫做韩子高,陈文帝与韩子高又有什么关系。后率军驻南皖,永定三年(559),武帝死,宣皇后与中书舍人蔡景历等定计秘不发丧,召其还朝,立为帝。改元天嘉。曾平湘州王琳、临川周迪、豫章熊昙朗、东阳留异、建安陈宝应之乱。
韩子高,原名蛮子,南北朝时期陈朝人,他出身卑微、但长相俊美,是我国古代著名美男之一,韩子高受到了当时陈文帝陈蒨的百般宠爱,以至于后世有人说韩子高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男皇后”。事实果真是这样的吗?韩子高生于梁大同四年,在他16岁的时候遇到了时任吴兴太守的陈蒨,被陈蒨招为贴身备刀侍卫,负责传酒炙等工作,陈蒨因其“蛮子”之名粗俗而改其为子高。
韩子高跟随陈蒨南征北战,立下了不少战功。陈永定三年六月,陈蒨即位,授韩子高为右军将军。后又因平王琳、讨留异、破陈宝应等功,韩子高迁通直散骑常侍,进爵为文招县伯,后又迁右卫将军,至京都镇领军府。陈天康元年,陈文帝去世,陈废帝伯宗即位,韩子高迁为散骑常侍,仍为右卫将军,移营驻兵于新安寺。陈光大元年八月,韩子高遭人陷害被赐死,时年三十岁。陈文帝与韩子高又有什么关系呢,小编马上给大家说说。
韩子高是陈文帝的男皇后
陈文帝与韩子高是什么关系呢?《陈书·卷二十·列传第十四》记载如下:韩子高,会稽山阴人也。家本微贱。侯景之乱,寓在京都。景平,文帝出守吴兴,子高年十六,为总角,容貌美丽,状似妇人,于淮渚附部伍寄载欲还乡。文帝见而问之,曰“能事我乎?”子高许诺。子高本名蛮子,文帝改名之。性恭谨,勤于侍奉,恒执备身刀及传酒炙。文帝性急,子高恒会意旨。及长,稍习骑射,颇有胆决,愿为将帅,及平杜龛,配以士卒。文帝甚宠爱之,未尝离于左右。文帝尝梦见骑马登山,路危欲堕,子高推捧而升。
通过这一史书记载,我们可以得知韩子高与陈文帝之间极有可能是同性恋关系,如“性恭谨,勤于侍奉”、“文帝甚宠爱之,未尝离于左右”等语,但韩子高并非什么陈文帝的“男皇后”。在韩子高死后一千多年,明代王世贞所撰写的传奇小说《艳异编》卷三一《男宠部》有《陈子高》一文,文中王世贞以写小说的手法首次提出了“男皇后”的概念。“(陈蒨与韩子高)夜半缠绵枕畔时私语日:‘人言吾有帝王相,审尔,当册汝为后……’(韩子高)叩头曰:‘古有女主,当亦有男后。明公果垂异恩,奴亦何辞作吴孟子耶!’”。
虽然王世贞是第一个给韩子高戴上“男皇后”帽子的人,但真正将“男皇后”广为传播的却是王世贞稍后的王骥德。王骥德(?~1623),明代戏曲家,那个著名文徐文长的弟子。王骥德一生写过杂剧5种、传奇戏曲4种,现今存世的只有以陈文帝、韩子高为主人公的《男皇后》和《题红记》。王骥德的写作水平虽然一般,但借助戏曲广泛的传播能力,让后人误以为在中国历史上真的出过那么一个“男皇后”----韩子高了。这下大家知道陈文帝与韩子高的关系了吧。并且之前小编也给大家说过韩子高容貌复原图中,韩子高也是相貌惊人,堪称惊艳啊。
陈文帝死后墓前的麒麟
史书还记载了,陈蒨曾对韩子高说:“人曰吾有帝王相,审尔,当册汝为后,但恐同性致嫌尔。”子高叩头曰:“古有女王,当亦有男后。明公果垂异恩,奴亦何辞作吾孟子耶?”意思大概就是陈蒨没做皇帝的时候就曾许诺韩子高,若有朝一日,荣登九五,要选他做皇后,但是已经想到可能会因为二人是同性遭到他人嫌恶反对。
后来,陈蒨在韩子高的帮助下,还真当上了皇帝。陈蒨对韩子高情深意切,未曾忘记诺言,就提出让韩子高做皇后。但这种破天荒的事,左右大臣是誓死反对,迫于舆论压力和江山社稷,陈蒨争取无望,最终只能作罢。封不了皇后,那就封官加爵吧,于是提拔韩子高为右卫将军。可惜好景不长,不久后陈蒨得了重病,驾崩前,只允许韩子高一人入寝宫侍奉汤药,直到逝世。
陈蒨死后,他的堂弟陈顼摄政,他对韩子高垂涎已久,追求韩子高被拒后,因爱生恨,以谋反罪杀害了韩子高。当然,史学家普遍认为,韩子高应该是没有谋反之心的,陈顼杀他主要因为他手握重兵,除之以断后患。时年,韩子高刚刚而立之年。真是自古红颜多薄命,不分男女。而最近的考古发现,陈文帝在自己的陵墓前铸有一对麒麟,按理说这个麒麟应该是一雌一雄,分别代表皇帝和皇后,也就是陈文帝与韩子高。但是陈文帝墓前的这对麒麟却均为雄兽,东西相对,日夜相守。陈文帝与韩子高这对旷世绝恋真正做到了“生同裘死同穴”,可谓可歌可泣。
扫一扫二维码用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