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读完孙皓晖的《大秦帝国》六卷,不禁心潮起伏,为作者的浩瀚长卷而赞叹,为华夏民族的悠久历史而自豪。长期以来,人们说到秦朝,言必称暴秦,进而联想到秦王暴政、焚书坑儒、指鹿为马等等反面历史事迹。
《大秦帝国》的问世,改变了秦帝国在世人心目中的“暴秦”印象,以一分为二的辩证唯物主义手法为世人剖析了秦王朝的“成”与“败”,“得”与“失”,着重讴歌了秦王朝在促进华夏民族融合、为中华文明开源这两个方面的重大作为。还历史真实,为文明正源。我想,这二者是作者此书的目的。作为历史小说,《大秦帝国》是否真实的还原了历史,真实度有多少个百分比,我不得而知。但是,为文明正源,我却坚定的表示支持。
秦国初为周王朝的诸侯国,由于属地远离中原,多属荒凉之地,民风野蛮彪悍,常为其他诸侯国所不齿,不屑于结交。且不说魏王逢泽会盟不邀请秦国,就连孔夫子西行都不至秦。不仅如此,秦国作为战国时期的小诸侯国,也常为他国所觊觎,六国会盟,妄图谋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长期的备受歧视,四面危机,促使秦孝公喊出:“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勒国耻碑,发求贤令。自孝公起,秦历代君王的奋发图强(胡亥除外)是大秦崛起的先决因素,商鞅变法是秦国崛起的后发因素。
公元前230年至221年,秦国先后灭关东六国,一统天下,后北击匈奴,南服百越。秦统一六国,不仅仅是版图的合并和政权的集中,更是开创华夏各民族融合的大局面。秦朝结束了自春秋起五百年来诸侯分裂割据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华夏族为主体、多民族共融的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首创了皇帝制度、以三公九卿为代表的中央官制,以及郡县制,彻底打破自西周以来的世卿世禄制度,强力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奠定中国大一统王朝的统治基础,故有说法“百代犹得秦政法”。
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秦朝在政治、军事、经济、交通、文化及对外开拓诸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新的政策,大大加强了全国之一统,对后世亦产生颇大的影响。 有人会说,成者为王败者寇。如果秦最后没能统一六国呢?我想说的是,即使是没有统一六国前的秦国,也为中原文明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没有秦国长期以来的抗击匈奴,抵御东胡,中原文明的发展将不会那么顺利。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不读《大秦帝国》,你不会发现中国历史上,还有那么一段辉煌的时期,思想碰撞那么激烈,思维火花那么耀眼。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兵家、纵横家,各种思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时而抗争,时而兼包并蓄,不断融合,继而产生出大量的文学佳品和思想文化成果。至今,高中语文还为“先秦”开辟一块专栏,介绍先秦散文。
读读历史吧,我们是不幸的,不幸的是许多人至今对秦王朝抱有偏见;我们又是幸运的,幸运的是有《大秦帝国》。目前,关于秦王朝的影视作品不多,电视剧《寻秦记》,《大秦帝国》基本上还是尊重了历史,不像清王朝,已经被众多为吸引眼球而迎合和媚俗的影视给玩坏了。 不偏不倚,尊重历史,以史为鉴。我想这正是对待历史的正确态度,也正是读《大秦帝国》最大的启发。
扫一扫二维码用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