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进行了几十年的地面气象观测之后,20世纪初期,人们又开始向高空进军。最初,人们在力所能及的高山地区设立观测站,测定气压、气温、湿度和风的变化情况。后来,施放氢气球观察高空风向的变化和风力的强弱。30年代,人们发明了无线电探空仪,能探测到几千米到几万米高度的气压、温度、湿度和风向风速的连续变化情况。但是,所取得的资料都仅仅是局部地区的。
1960年4月1日,美国发射第一颗实用气象卫星“泰罗斯”一号,随后,前苏联、日本、欧洲航天局、印度、中国等都先后拥有了自己的气象卫星。
气象卫星是沿着地球上空特定的轨道运行,采用遥感技术对地球进行气象观测的人造卫星。沿着近极地太阳同步轨道运动的叫“极轨气象卫星”,它在地球上空600~1500千米高度运行,轨道近似圆形,轨道平面和太阳光线保持固定的交角,每隔12小时左右以卫星云图的形式向地面发送一次全球性气象资料。
沿着赤道上空圆形轨道运动的气象卫星叫“地球同步气象卫星”,卫星运行角速度与地球自转角速度相等。相对于地球来讲,卫星始终“静止”在赤道某一经度的上空,所以又叫做“地球静止气象卫星”。它在地球赤道以上35800千米处,俯瞰地球南北50个纬距、东西100个经距的圆形范围内的大气和海洋,大约每半小时以卫星云图形式向地面发送一次气象资料。
气象卫星在作为对地球及大气和海洋的观测系统、空间资料搜集站及气象资料的通信线路等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赤道上空布设4~5颗地球静止气象卫星,加上南北极附近上空两颗极轨气象卫星,观测范围就能覆盖全球。
卫星探测资料能推算海水表面温度分布,确定海流位置,识别海水结冰的范围。卫星云图能直观形象地展现出陆地和海洋上的云系、风暴、雨、雾、积雪、沙尘等气象情况。
按卫星遥感仪器选用探测波段的不同,卫星云图分为可见光云图和红外云图。可见光云图是通过测定地球上的物体对太阳光的反射强度得到的,只在白天才有。太阳光的反射的强度愈大,图像就愈白;反射强度愈小,图像愈暗。使用辐射仪测量较长的红外波段得到的云图叫红外云图,昼夜都能得到。辐射量越小,低温区域图像越明亮;辐射量越大,高温区域图像越黑暗。
气象卫星能飞越世界各地上空,观测资料及时,能将资料贮存于星体内,并可由发射国地面站来控制接收。和平时期,它以其最新的气象探测手段造福于人类;战争时期,它作为战略武器配套的技术,对军事气象保障,特别是对以海洋为主要战场的海军气象保障尤为适用。
扫一扫二维码用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