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很多关于满族人的奇闻怪事,清朝时期满族人冬季是怎么取暖的的知识,也有很多人为大家解答关于满族人的奇闻怪事的问题,看百科为大家整理了关于这方面的知识,让我们一起来看下吧!
1、满族人的奇闻怪事
满族人的奇闻怪事
清朝时期满族人冬季是怎么取暖的?清朝是由建州女真人建立的封建王朝,作为一个国祚近300年的少数民族政权,在我国历史长河中印刻下了很多,值得后人思考与传承的习俗与文化。
现在居住于东北地区的人,依然保留了很多满族人的生活习俗。
尤其是在一些比较偏远的山村,人们在冬季的时候为了抵御严寒,还会烧“火烤”来取暖。“火炕”这个词对东北人来说既熟悉又亲切,很多出生于80-90年代的人,小的时候都曾经睡过“火炕”。
在晚上睡觉之前将木柴或秸秆,放在“灶坑”或“炕洞”里点燃,这种做法在东北被称为“烧炕”。被烧过的炕就像一个天然“电褥子”,铺上被褥睡在炕上面,不仅温暖舒适而且还不容易上火。
“火炕”的起源与满族“火炕”文化火炕被当做取暖工具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据《水经注》卷六记载:“观鸡寺,寺内有大堂,甚高广,可容千僧,下悉结石为之,上加涂壁。基内疏通,枝经脉散。基侧室外四出爨火,炎势内流,一堂尽温。”这段史料中所描述的正是西汉火炕的雏形。
《唐书·高丽传》记载: “冬月皆作长炕,下然(燃)火以取暖”。这说名火炕当时在高丽地区已经比较流行。《事物原会》中也有关于东北火炕的记载,“北方暖床曰炕,而未详所始,失之眉睫矣”。这些其实都是火炕起源的佐证。
明朝的时候生活在北方的人,也已经开始使用火炕了。“京都妇人不治妇红中馈,家家御夫严整。夫出,妇人坐火炕上煤炉边,弓足盘盘,便可竟日”。到了满人入关之后,火炕几乎已经成了北方居民的一种生活必备用品。
“东起泰岱,沿北纬三十七度,渐迤而南,越衡漳,抵汾晋,逾泾洛,西出陇阪,凡此地带以北,富贵贫贱之寝处,无不用炕者”。
这段文字更加明确的印证了,当时北方地区火炕的普及程度。
满族人虽然并不是火炕的发明者,但是他们的生活却与火炕有不可分割的关系。虽然满族的火炕起源于北方汉民族,但经过不断改良与发展,最终形成了“万字炕”和“暖阁”等,具有满族特色的火炕习俗与文化。
满族人的祖先世代居住于东北三省境内,在冬天的时候气温会降到零下二三十度。为了抵抗寒冷的天气,满族人在冬季就会烧火炕御寒。作为一种冬季比较常规的“取暖”设备,火炕以及与火炕有关的习俗和文化流传至今。
满族“火炕”的演变及其功能1.满族火炕起源与演化
从建筑学角度来讲满族“火炕”,其实是房屋建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满族人的祖先由于受到当时环境与思想的影响,居住环境可以用十分简陋来形容。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生活经验的累积,满族人的住房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据《后汉书? 挹娄传》记载: “挹娄 (满族先民),古肃慎之国也, …… 处于山林之间,土气极寒, 常为穴居, 以深为贵”。这段记载中所强调的是满族先人,为了躲避冬季的低温天气,不得不“穴居”并“以深为贵”。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居住的地方更具保暖性。
《魏书? 勿吉传》也曾记载满族人的祖先 “筑城穴居, 屋形似冢,开口于上,以梯出入”。这不仅写出了满族人的居住环境和条件,同时也指出了满族人的住宅形式,以及与住宅息息相关的火炕文化。
宋朝的时候满族人不再“穴居”,这是因为他们已经掌握了在地面建造房子的本领。《三朝北盟会编》记载: “其俗以山谷而居,联木为栅,屋高数尺, ……环屋为土床,炽火其下,相与寝食起居其上,谓之火炕,以取其暖” 。
这说明满族祖先的住房形式和相关习俗,其实为具有满族特色的火炕出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火炕又称为炕或大炕,它的主要功能就是冬季取暖。
但火炕出现之后也为人们提供了坐卧起居等便利条件。无论是老百姓还是皇宫内,只要是有屋子的地方就都能看到大炕。
2.满族火炕与生活习俗十九世纪出的时候,日本人间宫林藏来到中国,他在看到满族人的居住环境以及大炕之后,曾有过这样的记载:“屋内四周垒炕, 外面以石砌成,中空,于两端之近门处从上凿孔修灶。故炊烟不外溢, 均经炕洞达屋之四周后,从屋外之木烟筒中冒出。因此,严冬积雪季节 , 屋内亦感温暖,不穴居亦可过冬” 。
满族人在生产和生活中逐渐摸索或创造出了,适应生存环境以及生活的居住方式。满族人建造房屋的基本格局就是“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东、西两侧是“下屋”、北边是“堂屋”,大门则开在正南方。所以在建造火炕的时候,也会根据房间多少来决定炕的数量。最重要的是满族人的“火炕”还与文化有一定关联。
一般情况下三个房间内都会有一铺大炕,家里人口比较多的时候,还会出现“南北炕”的现象。所谓“南北炕”就是在同一件屋子里,同时建造“北炕”和“南炕”。长辈一般都睡在“北炕”上,而晚辈则睡在“南炕”。
西下屋的炕一般不能睡人或者放置东西,只有家里来客人才可以睡在西下屋的炕上。这其实也体现了满族人的一种待客习俗,笔者认为满族人在东北使用火炕,不仅有效改善了居住环境,同时也是人类与自然抗争的必然结果。
笔者认为满族人为了在严寒地区生存下去,不断改变生活以及生存方式,并在这种前提下充分使用和利用了“火炕”的取暖作用。这其实就是对满族人的生活习俗,以及礼仪形成都有非常大的关系。
3.满族火炕的样式“万字炕”
所谓“万字炕”指的就是形状类似“万”字的大炕。这种“万字炕”是满族特有的火炕样式之一。而这种“万字炕”又与满人的住宅格局有关系。“开户多东南,土炕高尺五寸,周南西北三面,空其东,就南北炕头作灶上下”。
据《宁古塔纪略》记载:“房屋大小不等,木料极大。屋内南、西、北接绕三炕,炕上用芦席,席上铺大红毡。
炕阔六尺,每一面长二丈五六尺。夜则横卧炕上,必并头而卧,即出外亦然。橱箱被褥之类,俱靠西北墙安放……靠东壁间以板壁隔断,有南北二炕,有南窗即为内房矣。无椅凳,有炕桌,俱盘膝坐”。
这段文字比较详实的记录了,满族大炕的样式及其作用。实际上当时满族的大炕不仅有“万字炕”,还有“兀字炕”以及“转圈炕”、“拐子炕”等。火炕的样式、面积、形状等,由于需要受屋子内的建筑格局限制,所以王公贵族家的炕就一宽大为主,而平民百姓家的炕基本上只够睡人。
满族“火炕”的取暖方式
满族火炕其实与现在的地热、空调等功能类似,一般情况下火炕的尺寸,与室内建筑面积有一定关系。
普通百姓家庭的火炕长约1.8-2.2米,宽下长不多要2-4米左右。“盘炕”的材料可以用土坯或砖石,火炕盘好后至少可以使用2-3年,当采暖效果降低之后,就需要重新扒掉并在同一个位置建造新的火炕。
冬季的时候满族人全家都会睡在一张火炕上取暖,这种就寝方法与实际情况有很大关系。毕竟当时满族老百姓居住条件并不好,同时住宅和房租的面积也不是很大。
尤其是对于人口众多的家庭来说,只能够挤在同一张炕上睡觉。这也是满族人比较独特的“火炕”文化之一。
满族人的房屋结构对火炕以及灶台的影响非常大。正常情况下火炕与灶台只有一墙之隔,也就是屋子内的火炕需要与灶台连通。这样在生火做饭的时候,只需要在灶坑内添加柴火,就可以连同火炕一起烧热。
还有一种火炕是直接在室内的炕墙上,凿一个专门用来烧火的“灶坑”。这样即使不生活做饭,也可以直接在这个“灶坑”里加入木柴,根据炕的面积不同所需要的木柴重量也不一样。
但大多数情况下只需要30-50分钟左右,火烧的温度就会达到取暖的标准。
虽然现在已经是二十一世纪,但是很多生活在东北山村中的人,还依然将火炕当做冬天的重要取暖方式。可见火炕以及因其而形成的火炕习俗与文化,对东北地区的生活以及习俗的影响依然特别大。
满族“火炕”文化形成的必要条件火炕在北方地区已经存在了两千多年,从战国时期的“原始火炕”开始,一直到现在的现代火炕,不仅对满族人有重大影响,其实对生活在北方的汉族人,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化意义。
笔者认为满族祖先之所以会使用火炕,其实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天气寒冷。为了能够更好的起到防寒保暖的作用,满族人在入主中原之后,就不断向汉族人学习更加先进的生存能力。
而火炕作为满族生活习俗和文化中比较重要的组成部分,既有客观需求的主观意识,同时也具有比较重要的现实意义。
满族火炕文化其实与其自身生存环境有很大关系,但汉族文化对满族人的深刻影响,其实也是满族火炕文化出现的重要因素之一。
“燕地苦寒,寝者俱以火炕”从这句话中我们不难看出,在北方寒冷天气的威胁之下,满族人不用火炕根本没办法生存。
笔者认为其实满族火炕文化的出现,就是满族人根据自然环境,所进行的一次十分必要的生活方式转变。
而在其生活方式发生变化的过程中,满族的文化形式也在悄然变化。从客观角度上来看,满族的火炕既是一种客观需求,同时也是满族文化与自然相互融合的结果。
结 语满族及其文化都非常值得大家考究,尤其是满清帝国距离现代人的时间并不久远。所以满族人的一些生活习俗、文化体征等,其实都可以在东北地区看到。
虽然现在满族与汉族已经基本融合在一起,但是其民族的文化与生活习俗,依然被很多满族后裔所传承。
笔者认为满族“火炕”,其实只是满族文化中的沧海一粟。而且从小范围来讲,满族火炕也只是满族人的一小部分生活习俗。
所以大家要想更加透彻,了解满族火坑及其民风民俗,就应该多查阅一些与满族文化有关的典籍。只有这样才能从内到外的剖析,满族文化的影响以及重要性。
【参考文献】
1.刘凤云,周允基《清代满族房屋建筑的取暖及其文化 》
2.杨英杰《清代满族风俗史》
3.赵晓明《清代满族经济史对满族文化产业兴起的意义及启示》
4.贾星研《清代满族风俗史》略评
以上就是关于满族人的奇闻怪事,清朝时期满族人冬季是怎么取暖的的知识,后面我们会继续为大家整理关于满族人的奇闻怪事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扫一扫二维码用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