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上海电影节开幕了,抢票“战绩”还不错的新一酱计划在接下来的一周内连刷9部电影。
对电影爱好者来讲,上海可以提供足够的“幸福感”。除了丰富的电影活动,这个全国最大的电影票仓城市还有足够多、足够新的电影院可供选择。
截至2019年3月,上海共有320家电影院,这个数量比排在第二名的深圳多出了53家、是北京的1.4倍。这300多家影院中,超过20%是在2017年1月之后开起来的,而北京近两年新开业的影院占比则不足10%;单单是2019年的前三个月,上海就有9家新电影院开业。
新一酱很好奇,有着全国最多电影院的上海,为什么还能保持这么快的电影院开业速度,这么多的电影院又是怎么开起来的。
为了搞清楚这些问题,新一酱用阿里影业旗下灯塔研究院提供的电影院数据,研究了一下它们的选址门槛。基于对上海最近一年新影院选址条件的分析,这次我们还想尝试一下,在上海这样的成熟市场中,挖掘出更多继续投资的潜在机会。
2018年全国总票房最高的20座城市依次是上海、北京、深圳、广州、成都、重庆、武汉、杭州、苏州、南京、西安、郑州、天津、长沙、东莞、宁波、佛山、无锡和合肥。
2015年到2018年间,这20座城市的电影院数量平均以每年24.3%的速度增长,现在这些城市平均电影院数量已经超过150家,影院相互之间的的竞争距离平均为1.49公里。
利用这三个数值,新一酱粗略地把这些城市里电影院的竞争激烈程度进行了分档。
深圳、广州、上海和成都三项指标都高于TOP20票仓城市的均值,它们是电影院竞争最为激烈的城市。在深圳,267家影院“近身肉搏”,相互之间平均距离仅有844米,而天津和无锡等地的电影院之相距2公里以上;上海和广州近三年新竞争对手加入的速度远超北京。
这些竞争异常激烈的城市里,开出新影院需要更为慎重。新一酱此前研究过20个城市的影院吸引力指数,深圳单个影院的综合票房中位数已大幅低于北上广及南京、武汉等多个新一线城市。相对而言上海电影院的整体票房表现更为乐观。
上海已开出全国最多的电影院,但从数据上看,上海影院数量触及增长天花板的速度要慢于深圳。
2018年,深圳新开业的电影院距离此前已经开业的影院平均不到1公里、93%的新开业电影院周边2公里内已有竞争对手,而上海2018年开业的新影院则可以和其他影院之间保持1.4公里的距离。这也可以部分解释为什么深圳在2015年到2016年电影院新增数量超越上海后,又在2017年被上海反超——深圳留给新电影院进驻的空间已不多,而上海的城市空间仍能继续容纳更多新影院。
大致弄明白上海为什么还能开出这么多电影院之后,下一步我们可以继续看看,在影院密布的上海,这些新开业影院怎样找到合适的选址。
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上海共有54家影院新开业。为了方便理解,我们在下文中把2018年1月1日后开业的影院统称为“新开业影院”、把2018年以前开业的影院称为“现存影院”。
新一酱统计了每个影院周边3公里所覆盖的链家上海小区住宅户数,并计算出影院所在位置餐饮、服饰等17类基础商业门店的核密度,以及170个主流消费品牌门店的集聚度,以此来观察新开业影院的选址门槛。
有11家新开业影院和现存影院之间距离保持在2公里以上,这些“非竞争型新开业影院”率先进驻了那些未被挖掘的外环以外居住片区,其中有4家落在了松江区、两家在浦东新区南部。
松江的泗泾、新桥、李高路和浦东的祝桥、浦航等等以往没有影院的片区,过去一年间都有了新开业影院进驻。这11家影院中有6家能覆盖到7.2万以上住宅小区户数。如果以南京东路的基础商业氛围为100分计算,它们之中有一半周边基础商业氛围指数达到了2.15以上,以松江大光明影城恒都广场店为例,它周边500米范围内能找到66家餐饮店。
而其他43家2公里以内有竞争对手的“竞争型新开业影院”,有半数覆盖了超过30万户住宅小区人口,所在位置的品牌商业集聚度指数中位数门槛达到了5.35分。要进驻这些好地段,它们都需要“见缝插针”地选址。
新一酱用数据划分了上海三类值得研究区域,包括重点商圈、居住区和大学区等片区范围(划分方式见:《北京哪里还能再开电影院?》,上海320家影院中有277家位于这些区域内),更仔细观察这些“竞争型新开业影院”的选址逻辑。
在中环以内,共有5家电影院抢先进驻此前未有电影院的商圈,橙天嘉禾LuOne凯德晶萃店开进了马当路商圈。
而有32家新开业影院,进驻了2018年之前已有影院的片区。我们用这些区域内影院2018年前开业的影院去年全年的票房与观影人次表现,结合周边居住人口分布,来观察达到什么指标的区域,已被影院投资方认可具备进驻更多影院的潜力。
区域内电影院的平均票房表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衡量一个商圈的影院经营状态。虹口龙之梦商场所在的四川北路-虹足商圈,是2018年全上海平均票房表现最好的片区,2018年这里开进了1家新影院。
票房表现较理想的陆家嘴到世纪大道一带合共进驻了百丽宫等3家新开业影院。有新开业影院进驻的这些区域,去年区域平均票房中位数达到1399.55万元。
对于中环以外的电影院来讲,覆盖足够的居住人口尤为重要。如果一个地方的单个影院观影人次远高于它所覆盖的居住人口,那这里可能还能容得下多一家竞争对手。
以嘉定区的安亭片区为例,2018年安亭CGV影城吸引36.98万人次前来观影,它周边3公里覆盖的住宅小区户数为8.29万。用观影人次除以周边小区覆盖户数,可得出该影院的“观影潜力指数”。
取不同区域内影院在观影潜力指数上的平均值,便可以得出区域总体的观影潜力指数,指数越高,则该片区进驻更多影城的理论潜力越高。以这个指数最高分的松江万达为100分,则安亭可以达到约41.5分左右。上海54家新开业影院所进驻的区域“观影潜力指数”中位数为10.5分。
而值得注意的是,观影潜力指数也并不是越高越好,部分地区的观影潜力指数高,只是由于其居住人气太低,造成比值偏高。实际作为选址参考时,还应该注意人口必须达到一定的人口密度和基础商业氛围。
现在,我们已经可以大致梳理出新开业影院的几类不同选址逻辑:
A-未被覆盖的居住区:居住人口密度较高、基础商业氛围较成熟,且未被影院覆盖
B-没有电影院的商圈:品牌门店集聚度、基础商业氛围、居住人口密度较高
C-已有电影院的潜力区域:区域平均票房表现健康、观影潜力指数表现较好、人气不能过低
哪里还可以开进更多影院?基于对选址逻辑的梳理,我们可以顺着这套选址方向,找出各项指标优于新开业影院进驻门槛中位数表现的区域,作为影院的潜力投资地区。
上海外围仍有少量未被影院覆盖、居住氛围较成熟的片区,包括外青松公路的白鹤地区、青浦重固、金山亭林等等值得考察。图上的灰色区域,代表这些区域内的住宅小区周边3公里范围。
中环内,图上暗红色地区品牌门店集聚度、基础商业氛围、居住人口密度均优于2018年以来新开业地区的中位数表现。
其中,新华路、虹桥古北、不夜城等地仍未有影院入驻的社区级商圈,具备引入新影院的潜力。
浦西七宝、浦东江园等等21个片区,影院平均票房和观影潜力指数表现均优于2018年以来新开业地区的中位数水平,它们主要分布在中环到绕城高速之间。其中汶水路、莲花路、七莘路和三林地区的基础商业氛围更成熟,是值得优先考虑进驻的地区。
在中环以内竞争激烈的市中心商圈,影院进驻这些地区更注重商业氛围、区域平均票房表现是否健康,对观影潜力指数的要求可以适当降低。中环内有17个片区年平均票房超过2000万,其中长泰广场、金桥路、漕河泾、五角场的观影潜力指数超过0.7,而四川北路-虹足、金沙江路、五角场和陆家嘴的区域平均票房最高,这些区域都值得进一步关注。
新一线城市研究所
文/卓宇晶 视觉/王方宏
灯塔研究院
策划执行/丹蕾 行业指导/牧晨 难追
本文是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研究所与阿里影业旗下的电影数据研究机构灯塔研究院联合推出的影院系列研究计划的一部分。“城市影院吸引力指标及影院投资潜力报告”,旨在帮助影院投资方、建设方、运营方挖掘潜力地区,调整运营方向。
系列其他研究内容:
全国TOP20票仓城市里最具吸引力的电影院
北京影院供需平衡和投资潜力研究
点击关键词 看我们做过什么
城市榜单
2018中国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
2017中国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
2016中国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
运动城市 创新城市 城市消费力
商业分析
本土便利店 外资便利店 城市便利度 全家
对手品牌1.0 对手品牌2.0·H&M 对手品牌3.0·国民小吃
经济型酒店 中档酒店 喜达屋在苏州 金鸡湖
中华第一商圈 商圈栅格
Airbnb 冰淇淋店 餐厅排队 诚品书店 低线城市 电竞
星巴克选址 网红餐厅电影票房盒马选址儿童业态
电影宣传 公共自行车 共享单车 海淘 中超 咖啡馆
快递 母婴消费 奶茶店 沙拉 社区商业 生鲜电商
手机 物流地产 下厨房 鲜花 新能源汽车
演唱会直播 宜家 Kindle 新西兰 租车
城市空间
城市天际线 宠物医院 大学城 单身社会 电影院 公园
国家级新区 健身房 老建筑修复 联合办公 摩天轮
高楼 文创 泳池 瑜伽馆 DIY
个别城市
上海·城市扩张 深圳·城中村 京津冀城市群
重庆·新中心 上海·路网 乌镇·戏剧
香港·商业 苏州·新旧文化 摇滚城市
苏州·扩张路径 义乌知乎
城市交通
地铁路线 地铁系统 地铁线 地铁拥挤
飞机晚点 高铁站 12306 公交运转
共享汽车 交通枢纽城市 买车决策 一站地
拥堵 有轨电车 BRT
城市人
白领午餐 电影节 海归 商住睡眠 相亲找工作
装修 自由行 运动 民宿 涂鸦 双城生活
All about 城市
撤县设区 城市餐饮结构 城市群中心
抖音网红城市 二手房 方言圈 房价 合作办学
开发区 垃圾处理 人口 日出 日系 特色小镇
排水系统 县级城市消费 夜场电影 夜生活
从香港看中国影市变迁:新一轮影院兼并大潮会提早到来吗?
近年来突飞猛进的中国影市,自第二季度以来遭遇了“寒潮”洗礼:仅过去4个月间就三度同比下滑,进入暑期档也未能释放足够能量,至今尚无单片跨过10亿线。另一边厢,由于基建增速跟随大盘涨势常居高位,上半年已初现“影院增,票房减”的局面,令人忧心后市的发展态势。
有鉴于此,曾长期淡出舆论视野的香港再度成为关注点:作为上世纪傲立亚洲潮头的“东方好莱坞”,港岛影市在“金融风暴”后经历长时间的低潮,却在10年前开始走出“慢牛”行情,更在2016上半年一举突破10亿港元,创下历史新高。
下面不妨从内地和香港的变迁入手,探寻影市未来的发展路径。
首先以一线城市为切片,了解市场发展的概貌
自08年起,北上广深便占据了全国城市票房产出的前四名,这一格局稳定持续至今。一线城市占比也成为衡量城乡动态对比的重要指标。而在2016上半年,上海以不到五千万的优势挤下北京,重新登上城市榜头名,这是过去5年来的第一次。
同时,受累于一度走弱至0.8以下的港元汇率,香港在票房产出上被四大一线城市相继反超,落到大中华区第5名;虽然上半年各城市增长率犹有弥合(北京10.26%、上海16.95%、广州12.48%、深圳17.40%、香港12.07%),但考虑到香港在人均观影次数已基本到顶,这一差距将呈放大态势。
而从硬件设施看,尽管上海的影院建设近年加足马力,持续维持在全国第一的位置;但在单银幕产出和场均人次等指标上效率偏低,未能将银幕数的优势全部释放。
另外,深圳在一年时间内增加了33家新影院,总数已经超过北京的169家和重庆的168家,升至全国次席。但影院端23.9%的涨幅高于票房逾5个百分点,对于土地面积位居一线城市末位的深圳而言,饱和竞争的端倪已经显现。相比之下,30分钟车程外的广州在终端扩张上更为稳健,一直稳守全国票房第三的位置。
与此相对,早已走过发展黄金期的香港市场,多年来电影院数量一直停滞不前,在年初嘉禾港威电影城和九龙塘AMC电影院相继歇业后,总数已降至46家的最低位。受制于高昂地租和市场饱和,本地影院投资商多将资金投注于内地,加上院线整合已基本完成(下文详解),总体看来波澜不惊。
不过香港在单馆产出上优势明显,平均达到其余四市的2到4倍,显示出 在高度成熟的市场环境中,观影人群和习惯已经固定化,成为支撑“慢牛”的基本盘。
下面化用市场研究中的“行业集中度”概念来进一步分析一线城市的影院现状。将一座城市内票房排名前10的影院产出占比定义为CR10,通过整理过去三年的数据,可以看到影院集中度明显呈下降趋势。
在2014上半年,北上广深的影院CR10都在25%以上,其中广州和深圳分别达到42.1%和38.0%,即排名前10的影院占城市总票房的比例接近四成。这样的集中度在全国范围内也处于前列。
随着影院建设的速率加快,四大一线的影院CR10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2015上半年北京、广州、深圳均有6%~8%的下滑,而上海的跌幅也在4%左右。同时这一数值与各大城市原有的影院基数也呈现负相关,譬如上海原有的影院总数最高,因而新建影院稀释掉老牌影院的份额就相对较低。
到了今年6月底,除了广州的影院CR10维持在28.5%之外,其余三城的市场集中度均掉落到25%以下,上海更是击穿20%关口。由此看来,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一线城市的影院CR10将继续呈下降态势,直到某个零界点令新建影院稀释的份额不足以抵消老牌影院新增的份额,这一比例便会企稳甚至回升。
反观香港
现时的电影院资源已被集中到少数的大型集团手中。目前以约四成的市场份额居香港首位的百老汇院线,旗下握有百老汇、Palace和AMC三个子品牌,背后的管理方便是安乐影片有限公司。安乐不仅涉足电影投资和发行等业务,在内地市场也运营数十家百老汇/百丽宫影城,拥有健全的全产业链布局。
而隶属于立基集团的UA院线也不遑多让,目前旗下有10家影院和50余块银幕,包括全港仅有的4块IMAX银幕,整体市场占有率约1/4。值得一提的是,成立于1963年的母公司立基集团业务涵盖房地产、乳制品、食品饮料等领域,同属文化板块的影院运营和电影发行仅是旗下丰德丽控股庞大业务中的一块。
其他大型院线包括港交所上市公司橙天嘉禾旗下的嘉禾院线,从07年开始其市场份额便稳定在10%到14%之间,并在中国大陆、台湾地区和新加坡运营总计近100家影院;隶属于寰亚洲立公司的MCL院线,前者在2013年被丽新集团整体收购,并注入丰德丽控股的资产中;新宝院线则运营着旺角、屯门和铜锣湾的4家影院,体量相对较小;另外华懋集团、天马影视、合和实业旗下亦有影院业态,作为各自庞杂支线的有机组成部分。
再以仅有一河之隔的深港为对标,影市发展态势更为清晰。
回看2007年,处于爆发前夜的深圳市场容量为1.52亿人民币,同年香港票房收入录得10.75亿港币,以当时0.93534的汇率换算折合逾10亿人民币,超过深圳产出的6倍,可见港岛其时市场地位之强盛。
从更长的时间维度来看,这不过是香港上一个繁荣周期的注脚: 在港片迈入“黄金十年”的1980年代末期,全港票房即已突破10亿港元大关,本土制作和渠道扩张齐头并进,并在1992年触及15.5亿的历史高位。
而在经历“金融风暴”和非典疫情的接连打击后,经济颓势顺而蔓延至包括影市在内的多个领域,香港票房转入“俯卧撑”模式,自1999年起的8年间仅有2001年高于10亿线,直到07年后才重新稳定在10亿港元以上。
当下疫情这么严重,到底有多少影院还在营业?
各个地方的疫情是比较严重的,而让我们比较关心的是到底还有多少影院在营业?因为我们都知道影院他其实是属于人群密集的地方,看电影的时候避免不了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所以影院的营业可能会增加患感染的可能性,那么全国到底还有多少个影院在营业呢?
全国共有影院14235家、银幕80743块,而在3月16日,全国影院营业率仅为59.7%,这也就意味着有近五千多家的影院是停业的,全国营业的电影院可能就在五成左右,而这些营业的电影院可能是由于当地是属于低风险地区,所以才敢营业。而这也恰恰证明了疫情对于电影院行业的打击和影响。
受疫情的影响,全国影院的收入下降了非常多,尤其让我们感触最深的就是疫情刚开始的时候,电影院是全面停业的,而之后陆陆续续才有一些影院开业,是在看一夜之后观看电影的人数相比于疫情之前是少了很多的,并且开业的电影院的数量也比疫情之前少了非常多,就是由于大家为了尽量减少疫情传染的可能性,所以尽量减少了外出,并且很少去这些需要人员密集的场所,可能更多的把看电影这件事放在家里面来做,在某一种程度上绝对是会影响电影院的营业收入的。
而当下疫情在某些地区又非常的严重,电影院的开业可能是没有任何的希望,现在还存在着一些中高风险的地区,在这些地区,电影院想要营业是非常困难的,毕竟不要增加感染者才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所以有的电影院可能在一旦开放之后,会把电影的票价提高。背的就是弥补他之前营业收入少,所以春节档的电影的票价可能才会普遍高一些吧。
扫一扫二维码用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