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教材是现做拉面,一大碗。直接就能吃,吃完就饱了。
中国教材是挂面,得用水煮以后才能吃,而煮法如何就全看厨师的水平了。
国内对教材的定位,与苏联那边一脉相承,是【教材】属于【课程】属于【教学】,学生想学好靠的是教师教的好,教材只是教师所用的教学材料。此外,注意到很多教材都在简介中写了“也可作为相关工作者/研究者实践过程中的参考书籍”,这也是为何国内教材总是微言大义,并且按学科结构编排。
国外(尤其是以美国为主的西方)的课程设置,是将【教学】和【教材】置于同等地位,同隶属于【课程】。(甚至,由于教师水平不一,教师被视为对学生培养时的误差,教材更接近课程目标所以地位比教师更高。)所以教材本就担负着学生自学的功能,自然按学习者学习规律编排,深入浅出。篇幅也自然会多一些。
国外教材:
中国教材:
为什么国外的教材比国内的厚很多?
为什么国外是开放式教育却比国内的教材厚很多?
确切的说应该是高年级以后或者是进入大学以后。
其实归根结底还是有因为教育的模式的不同!
例如德国的小学都是半日制,下午没有上课,只有课外活动课,英语也是三年级才开始学习,小学四年级就毕业了。再根据老师的推荐升学,学习技工,上中专或者是以后能上大学,而且上大学的比例还没有中国高。而中国式的教育就是从小就要给孩子灌输各种思想,学习各种技能,上各种兴趣爱好班。中国孩子的童年是越来越没有童年,淹没在学习的海洋里。而外国的教育从小更注重孩子的生活习惯和动手能力以及品德的培养。而且国外的教学方式不同,整个上课气氛更轻松开放。也更明主,可以大胆的阐述自己的想法,而不是一味的听老师灌输。
老师只会着重教学学习方法,和对事物的观点。更多的内容是要通过自己本身的努力去学习。而不是像国内的硬式教育。一味的灌输,这就是为什么国内的教材更多也更厚的原因所在。
常有人说道,为何外国的孩子小时候都过的那么幸福不用学习不用背书。有大量的时间在户外进行各种运动,学习各种技能。因为通常都会在长大以后,进入到大学以后才开始了真正意义上所谓的学习。学习各种专业知识和技能。小时候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对事的严谨态度都为以后学习生活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而国内的教育从小就是被动教育,硬式教育。
老师在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做好笔记,这种被动的接收,导致很多孩子有无法吸收所有的课程,所以成绩差异就很明显,国外的模式更多的是孩子提问,老师回答。一个是主动一个是被动。好奇心和欲望都不一样。从小就开始接收这种被动的教育,等到考取大学以后就像脱缰的野马,没有人在后面鞭策,就会失去方向,慢慢的懒散。也没有了学习的动力。希望还是从小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和方式方法更为重要,不要只看当下的考试成绩,更应该为孩子的长远发展考虑。
为什么国外的教材一般都会比较厚?
看过国外教材的人好像都觉得国外的教材比较厚,但是你详细看过就会发现国外的教材虽然厚,但是他讲的非常详细,他属于那种考虑到所有的读者的阅读需求的那种入门型的阅读书籍,因为教材在国外是最低等级的,阅读专业知识的工具学的比较深的,需要一些其他的辅助资料。
国外的很多教材都比较厚,但是他讲的真的很详细,比如说你学数学的时候,到了大学你会学微积分,这个东西觉得特别难,自己怎么学都学不懂怎么办,你就可以选择在网上找一些国外的资料,有一些国外小学生中学生都能看懂的微积分的这些教材他说的非常详细,有的时候你觉得他很啰嗦,但是就算你没有基础,你看这些东西都能看得懂,所以人家这个教材的设计者考虑的是非常全面的,没有把你当成一个有基础的人,就是觉得你什么都不会要从零开始给你讲懂讲通。
我们国内的很多教材看起来很薄,但实际上里面是陷阱重重,虽然看起来薄,但是里面每一段都要求背诵,而且讲解的内容特别少,为什么你在上课的时候老是要疯狂给你补笔记呢?尤其是文科生,可能高中的时候你都有过这样的体验,老师给你补笔记,一补能补半节课乃至更久,就是因为教材写的不全,虽然看起来挺薄的,但你在弦上那些补充的东西厚度可能增加了一倍。
国外和国内的这个教材重点也是不一样的,我们国内很多学科不是起点,不是我们开创的,比如管理学金融学,这些是国外的那些人开创的学科,所以他们对于这一些东西的理解会更全面讲的更详细一些,人物介绍之类的可能会更多,发展历程讲得更多,所以教材就会更厚,而我们更多的突出理论知识,不突出这些发展历史。
扫一扫二维码用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