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有的音乐资源也是极其丰富的,我们音乐界已经完成了很多令人钦佩的工作,只不过是绝大多数的人看不到,或者说不知道在哪看。我举几个例子。
在上世纪80年代起,中国组织了全国的音乐工作者,对民间音乐进行搜集、整理、研究工作,完成了《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中国曲艺音乐集成》四大集成系列成果。这“四大集成”,基本上对当时全国所有的民歌、民间器乐曲、戏曲、曲艺作品进行了搜集和整理,这是一件巨大的工程,全国音乐学者经过二三十年的努力才完成。在那个年代,学者们虽然只拿着这微薄的工资,但仍然愿意付出辛苦到各地区进行采风,并对收集到的音乐进行研究,这是十分值得称赞的。大家都知道,西方音乐家巴托克、柯达伊曾经在20世纪上半叶对匈牙利的民间音乐进行了收集和整理,他们因此被载入音乐史。而“四大集成”,相当于有成千上万个学者,做了和巴托克、柯达伊一样的事,他们也应该值得尊重。像编撰“四大集成”这样的工作,我觉得只有在中国这样的体制下才能完成,在西方,想要统筹全西方的学者们共同完成一件事,其实不太容易。“四大集成”已经都出版完了,里面有相当丰富的乐谱和介绍、研究的文章,但目前只流传于音乐学术圈,圈外的人很少有人知道,也很少有人去看。所以,你说我们在音乐领域啥也没干,或许是不合适的。
近年来,音乐界还做了一些“数字化”的工作,“四大集成”是年代较早的工作,加上当时的设备和技术不成熟,大家没能关注到“数字化”的问题。随着这些年互联网的发展,学界已经开展了很多中国音乐数据库的建设,比如有“中华民族音乐资源数据库”、“中华戏曲老唱片数据库”、“中华曲艺老唱片数据库”、“丝绸之路上的民族音乐赏析数据库”、“中国古琴音乐文化数据库”等等。而且像中国唱片集团等央企,也已经开始了20世纪以来的唱片数据库的建设。这些资料对于学术研究和音乐科普,可以说是完全足够了。虽然这些数据库大多需要通过高校、或机构的IP登录,才能获取,但是如果一个业余爱好者想要欣赏,也是可以找一些代理来进入的。
基于现在的这些资料,音乐界已经开始了全面的研究和传播工作,比如说中国音乐学院近年来提出了“中国乐派”的概念,并且全校都以这个概念为核心,进行研究、传播、教学的相关活动。包括现在其他的音乐单位、高校都在积极的开展相关的音乐活动。
所以,音乐界并不是什么都没干,大家都在付出辛苦和努力一起促进中国音乐的发展,只不过圈外人看不到。相信在未来,随着中国音乐事业的不断发展,现在这些音乐资源会让更多人看到,中小学的音乐教育、社会的音乐科普工作也会越来越好。再给大家一些时间,以后一定会更好。
扫一扫二维码用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