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12月2日报道日本《东京新闻》近日发表题为《灵活的东盟》的社论称,东盟十国的联系看似松散,但非常灵活。
文章称,东盟有个讽刺性的别名,叫做“NATO”(No Action·Talk Only),意为只说不做。一年会举行上千次的各种会议。决定事务时采取全员一致和不干涉内政的原则,因此很花时间。东盟成员国都是发展中国家,政体、宗教和语言都各不相同,因此显得性急、按多数人意见表决的方式跟东盟不相称。
还有一个原因,东盟国家的原宗主国不同,包括美国、英国、法国等等。有些国家因国内局势而有隐忧,响应发达国家的倡议实现像欧盟那样的统一,对于东盟来说是梦上加梦。
文章称,中小国家要与世界强国交锋,只能不内讧而松散地团结起来。东盟具有潜力。东盟十国的人口加在一起超过6亿,超过了欧盟(28个国家)的5亿多人。而且年轻人口多,发展潜力大。
东盟十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合计为2.6万亿美元(相当于日本的一半),与占世界第5位的英国持平。但东盟各国间人员往来需要持护照,货币也不统一,很难说像一个国家。也许可以说是关税壁垒较低的经济共同体吧。
文章称,团结到一起的设想,是在上世纪60年代前期,由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的政府高官开始实施的。当时,这两国在处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遗留事务方面存在矛盾。两方高官摸索建立“不争执的机制”,想到要实现近邻的团结。
不久,两国敌对关系逐渐结束。1967年8月两国加上菲律宾、新加坡、泰国,为了“和平与自由”组建了东盟。
其后,东盟看到越南战争、柬埔寨内战等结束后,治安也趋于稳定,逐渐同意文莱、越南、缅甸、老挝、柬埔寨加盟,于是形成了被称为东盟十国的体制。进入21世纪,从印度尼西亚独立出来的小国东帝汶也希望在国力强大后加盟,东南亚11个国家全部团结起来已为时不远。
有时人们会问“日本没有加入东盟吗?”日本本身没有加入,但1997年新成立了“东盟+3”(中日韩)这一组织。
文章称,日本在太平洋战争时期一度占领了东南亚的几个国家,战后也通过政府开发援助(ODA)来加以支持。例如日本对印度尼西亚的援助额累计为世界第一,对菲律宾、马来西亚等提供了巨额援助。今后日本也会自认是保护者。不过近年来,比起日本,与东盟关系变得更深的是中国。
文章称,如今,曾经的“中小国家的松散联盟”似乎已成为亚太地区重要的存在。以东盟为核心的国际组织已经建立了好几个。其中之一就是东盟地区论坛(ARF)。这是讨论世界安保问题的论坛,除东盟十国外,中、日、韩、美、俄、朝鲜、欧盟等27个国家和组织都会参加。每年夏天,论坛都会配合东盟外长会议而举行。世界各国围绕安保问题的想法各有差异,但也都明白“交给没有超级大国的东盟来办,问题会少一点”。
文章称,东盟光彩熠熠。“中小国家的松散联盟”实现逆袭,提高了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看似松散实则灵活的东盟正表现出切实的作用。
欧盟与东盟发展成功的共同原因
欧盟与东盟发展成功的共同原因: 当前的地区一体化组织几乎遍及世界各洲,但是要论及活跃程度,只有东盟和欧盟最引人注目。欧盟是西方世界最成熟的地区一体化组织,东盟是非西方世界发展中国家最成功的地区一体化组织。欧盟是一个带有鲜明的超国家性质的组织,而东盟的组织机构则比较松散,对建立超国家机构持十分保守的态度。对于建立超国家机构的不同态度,构成了东盟和欧盟一体化模式的根本性区别。 首先,东盟和欧盟(欧共体)兴起的历史条件相同。(寻求和平的欧盟、协调矛盾的东盟) 二战后,出于对战争的忧虑和对和平的渴望,欧洲国家将煤和钢铁这两种最重要的战资源纳入共同管理,从此,欧洲一体化在法德和解与合作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起来。虽然表面 上欧洲一体化开始于经济领域的合作,但其真正目标不仅是经济合作,也是为了寻求安全与和平。只不过,欧洲国家通过经济一体化的途径来达到政治目标,一体化从单一问题领域的合作向多方面的合作扩展,从经济领域的合作迈向政治领域,走过了一个复杂和渐进的过程。东盟成立于1967年,当时的六个发起国之所以倡导建立这个地区组织,一是为了协调它们之间的矛盾和分歧。 二是出于维护政治独立,保护国家安全不受外来势力的威胁。尽管东盟在成立之初也提出了经济和社会合作的目标,但是它后来所取得的成就却主要在政治方面。 其次,东盟和欧盟在一体化过程中所面临的外部环境相同。 冷战时期,西欧处于东西方对抗的最前沿.西欧国家受到强大的外部压力,对抗东方阵营的需求是西欧国家内部凝聚力和欧洲一体化的动力。 东盟在过去30多年的历程中也承受了来自外部的压力。最初东盟对付的是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所谓的共产主义势力的扩张,越南战争结束后美国从东南亚撤出,东盟又团结起来对付越南的地区霸权扩张。但是东盟面临的这些外部压力,不能和西欧国家面临的强大的冷战压力同日而语。 第三、 欧洲:联合的思想源远流长.。东盟:出于政治现实的需要。 欧洲人关于欧洲联合的思想源远流长。从17、18世纪开始,欧洲知识分子中间就出现了联邦主义和邦联主义思想,这些思想构成了欧洲历史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是欧洲一体化得以生长的精神土壤。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欧洲一些著名的政治家又提出了“欧洲合众国’’构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联邦主义思想伴随抵抗运动成为一种影响广泛的政治思潮。 战后初期欧洲公众舆论对欧洲联合的理解和支持进一步推动了欧洲联邦主义运动的发展。欧洲许多著名的政治家,如英国的温斯顿·丘吉尔,法国的让·莫内、罗伯特·舒曼,联邦德国的康拉德·阿登纳,都以积极促进欧洲联合事业、致力于建立欧洲联邦或欧洲合众国而著称,他们的主张直接影响了战后欧洲一体化。如果说‘‘欧洲意识”在历史上只是作为知识界精英分子当中的一种思想和理想的话,那么经过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一体化实践,欧洲人已经把欧共体和欧盟看做是实现欧洲繁荣、确保欧洲和平的惟一途径,“欧洲意识”已经深入人心,并融合在欧洲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之中,成为“欧洲公民”地区认同感的基础。不管是联邦主义还是邦联主义,两种一体化理论和思潮都不反对主权的让渡。 相比之下,东南亚国家在历史上缺乏地区联合的思想文化传统,没有传播和实践这种思想的知识分子精英和政治活动家。20世纪60年代东盟的产生,完全是出于政治现实的需要, 几乎不存在任何思想文化背景,这使得东盟一体化缺少了些许文化底蕴和欧洲人追求一体化的那种内在精神动力。经过30多年的合作,东盟才培养出一种可以促进地区认同感的 “东盟意识”,就是在国际事务中以“一个声音说话”,以集团政治方式处理问题,在经济合作领域奉行集体更生原则,在解决内部纠纷时以“协商一致”原则办事。但由于历史的原因,东盟国家大都持传统的主权观念,对主权问题十分敏感,体现了发展中国家的共性。 第四、组织和决策方式的相同点 欧盟带有鲜明的超国家性质。拥有独立的财政预算,五大主要机构——欧盟委员会、欧洲议会、欧洲联盟理事会、欧洲理事会以及欧洲法院的设置,体现出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主权国家特征。 东盟则强调主权神圣不可侵犯,追求国家间的绝对平等,坚持互不干涉内政原则,不谋求建立具有约束力的超国家权力机构,因此是一个组织松散的国家联合体。新加坡外长贾亚库马尔就曾明确指出,东盟从未打算成为一个要求成员国交出某些国家主权的超国家组织。东盟的最高决策机构首脑会议和部长会议组织松散,作为执行机构的常务委员会和秘书处,设置十分庞杂,机构职能重叠,效率低下,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东盟议会间组织不是东盟的正式机构,不具备立法职能。此外,东盟也没有建立任何司法制度。 从决策方式上看,作为欧盟的决策机构的部长理事会采取三种决策方式:简单多数、特定多数和全体一致。为了适应欧共体和欧盟的扩大和一体化的深入,特定多数原则的适用范围在不断扩大,欧洲单一法案、马斯特里赫特条约、阿姆斯特丹条约以及尼斯条约都扩展了特定多数原则的适用范围。 和欧盟相比,东盟的决策方式有两种:全体一致原则和“6——x”原则。全体一致原则是东盟追求的理想方式,但是为了满足一体化合作的需要,20世纪80年代初东盟开始实施“6——x”原则,它和欧盟的特定多数原则相类似,但是主要局限于东盟的经济合作领域,政治领域很少采用。 尽管东盟在一体化程度方面还远不能够和欧盟相提并论,但作为非西方世界最成功的地区一体化组织,东盟表现出来的巨大活力本身说明了“东盟方式”存在的合理性,它也为发展中国家的地区一体化提供了宝贵经验。东南亚国家联盟为什么没有中国?
东盟没有中国的原因如下:
1、东盟是属于东南亚国家联盟,中国所处地区是东亚,所属地区范围不同。
2、中国外交政策始终贯彻不称霸、不结盟、不干涉别国内政的原则,并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建立和谐世界的理论,全力推进国际社会政治和经济秩序改革,建立多极世界。主张公正、合理、平等、互利、共赢、友好、合作的解决国际的一切争端和问题。
东盟介绍:
东盟1967年8月8日成立于泰国首都曼谷,现有10个成员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新加坡、文莱、越南、老挝、缅甸、柬埔寨。
东盟的宗旨和目标是本着平等与合作精神,共同促进本地区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为建立一个繁荣、和平的东南亚国家共同体奠定基础。
东盟主要机构有首脑会议、外长会议、常务委员会、经济部长会议、其他部长会议、秘书处、专门委员会以及民间和半官方机构,首脑会议是最高决策机构。
扫一扫二维码用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