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又双叒叕发现病毒了!2022年北半球热浪刚过去,科学家们在北极就有了新的发现。
在加拿大的一块融化的冰湖里面,科学家们发现了一种巨型病毒,并发表在了《应用和环境微生物学》上。
冰川融化
这不是北极地区第一次出现大个子病毒,在2014年的时候,西伯利亚就出现过巨型病毒。
那么,病毒都是哪里来的,它们会对我们造成怎样的影响?
冰川融化后的水面
巨型病毒再现2022年的北半球热浪已经退却,但是北极地区失去的一些冰川不可能再回来了。
科学杂志《应用和环境微生物学》宣布,在加拿大北极地区的Milne Fiord Epishelf Lake湖中发现了巨型病毒。
有趣的是,这块湖泊正是冰川融化产生的,很有可能在今后一直存在下去。
这种巨型病毒目前还在研究中,它依托于湖内的蓝细菌繁殖,尚不清楚是否会感染其他生物。
加拿大的北极地区
有句话叫做,未知才会带来恐惧,这种不确定性才是最可怕的。
虽然Milne Fiord Epishelf Lake位于加拿大北极圈,方圆几十公里都未必有人,可是这里是野生动物会活动的地方。
这次的巨型病毒,让人们不免想到了2014年,在俄罗斯的北极地区,发现了一种直径1.5微米的病毒。
要知道一般的病毒直径也就20到250纳米左右,大部分都在100纳米上下,1.5微米等于1500纳米,是普通病毒的15倍大,这着实是个“巨人”了。
西伯利亚发现的巨型病毒
正是因为如此巨大,科学家们将其命名为“西伯利亚阔口罐病毒”。
经过研究,这种巨型病毒来自3万年前,那个时候咱们的远亲尼安德特人还没灭绝。
幸运的是,阔口管病毒一般不感染人类,而是专门感染变形虫,比如阿米巴虫。
可这只能说明人类运气好,那次碰到的病毒并不危险,总不可能每一次都这么刚刚好吧?
阿米巴虫
比如2016年,还是在俄罗斯的北极地区,人类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在亚马尔半岛,因为冰雪融化暴露出了一具动物的尸骸,根据尸检报告,这只动物死了70多年。
很不幸的是,这只动物是感染了炭疽病而死的,70多年前的炭疽杆菌原地复活,随即感染了附近2000多头驯鹿和98位居民。
炭疽杆菌
要知道人类历史上已经有多年没有出现炭疽病,很多人坚信我们已经克服了炭疽,没想到70多年前的炭疽就能将我们打回原形。
进入21世纪以来,已经陆陆续续在北极地区发现了大约300种病菌,它们大多数都是在冻土、冰川中被提取出来的。
为什么苦寒之地会出现病菌呢?它们从何而来?
西伯利亚的冰原
重见天日地球的气候一直都在变化,有的时候热得全球没有一块冰,有的时候冷得整个星球都是白色的。
在这样反复的变化中,就会出现一个地区原本繁茂,结果突遇全球变冷,将很多动物封存了起来,一同被封存的,还是它身上的病菌。
这一封就是成百上千万年的时间,直到冰雪再度消融,动物的遗骸和病菌重见天日。
北极地区发现真菌化石
在西伯利亚的冻土层,发现了很多是史前生物的“新鲜”尸骨,它们仿佛像是从一个冰柜里被拿出来的一样,身上的毛发都清晰可见。
甚至在北极地区还有这样一份工作,猛犸象猎人,他们当然是不是捕杀猛犸象,而是去一望无际的冰原上寻找猛犸象的尸体,然后取下它们的象牙。
国际上不允许象牙制品的买卖,但是仅限于非洲象和亚洲象的象牙,可没规定猛犸象的象牙不能买卖。
毕竟,猛犸象已经灭绝了,它不受法律的保护。
猛犸象化石
让这些遗骸再次出现在地面的原因,就是大家都知道的全球变暖。
全球变暖,我们正在经历,但是却毫无办法,人类要生存,不可能一点二氧化碳都不排放。
2022年的夏季,前所未有的热席卷了北半球,以格陵兰岛为例,它每天要损失60亿吨的冰川。
这场热浪退却之后,北极地区永久性失去了大约5%的冰川,全球的海平面将上升大约0.6厘米。
2022年的夏季热浪
这还只是北半球的夏季,等到南半球夏季,南极冰川还要再损失一部分,这样算下来,2022年的全球海平面,或许会上升接近1厘米。
如果接下来继续持续夏季高温,那么到本世纪末,南北极会失去总共三分之二的冰川,全球海平面上升50米。
随着融化的冰川和冻土越来越多,人类需要面对的病菌也越来越多。
这里面有很多是人类从来没有遇见的,人类光是认识它们就要花很长的时间,如果它们具有传染性,感染了人类,那么我们将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
格陵兰岛失去了冰川
炽热的地球全球变暖除了天气变热、冰川融化、病菌重见天日,还有哪些负面的影响会接踵而至?
可能很多人会说北极熊、企鹅等极地动物灭绝,实际上,全球变暖灭绝的动物,并不单是我们能看到的那些。
海洋中生物,很多都是依靠洋流而生,因为洋流会将海底的物质翻涌起来。
大部分海洋生物都是生活在浅海,它们很多不会下潜到海底,而是依靠洋流将底层的浮游生物卷到上层。
全球洋流
洋流与地球的自转、地球的大气、以及地球的温度有着直接关系,全球变暖会让洋流产生紊乱。
很多鱼类是追逐洋流而生,洋流的改道、温度变化都会对鱼群有着深远的影响。
鱼类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性,因此全球变暖势必会引发鱼类的大规模死亡,甚至是灭绝。
海洋中的鱼类,基本上撑起了整个海洋生态圈的中上层,当鱼类出现危机时,生态位在它之上的海洋生物,如鲸类、鳍足类等,都会因食物不足而灭亡。
海洋里的鱼群
同时,浮游生物、藻类缺乏了天敌,会疯狂生长,榨干海水的氧气,造成一出海洋大缺氧。
奥陶纪和泥盆纪表示,这画面我熟!到时候,海洋会变成地球上最大的臭水沟。
除了洋流,地球上还有一种气象叫做季风,它也是地球的自转、地球的温度、大气环境共同决定的。
人类的农业,也就是在看天吃饭,世界上粮食生产最多的地方,基本上都位于季风地带,比如美国的大平原、黑龙江的黑土地、印度的耕地等。
全球变暖,气候改变,季风也会改变自己吹的风向,季风会带来降雨,当它不再光顾一块地方,那么留下的仅有干旱。
干旱会带来什么?欧洲莱茵河的“饥饿之石”已经告诉得明明白白。
亚洲地区的季风
人类的自救人类不断地在强调低碳,然而,全球变暖真的是低碳就能解决的吗?
根据地球的冷热周期来看,地球正处于一个变热的阶段,只不过速度很慢,人类加快了变热速度。
要知道在大约1.2万年前,北半球的智人还在忍受寒冷的折磨,转眼到了2022年,同样还是北半球,人们都快热死了。
第四季冰川时期的地球
这1.2万年的时间里,地球一直在变热,直到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这个变热速度就像是开了挂,一路飙升,200多年的时间里全球气温上升了大约1℃。
世界上的每一块沙漠曾经都是森林,而现在的森林,也会变成沙漠。
地球的气温并不永恒,在人类诞生之前,地球就已经经历过数次大大小小的变暖和变热。
地球最热和最冷的时代人类都没有经历过,那些被定格在化石上的古生物,有资格向我们诉说地球的变化有多么可怕。
地球冷暖交替
对比地球的过去和我们的现在,这才哪儿到哪儿?
被冰冻3万年巨型病毒复活,人类将如何继续生存?
还不是该怎么生存就怎么生存,我们只有竭尽所能去保护好环境才不会面对这么多的麻烦。要不是全球气候变暖,这种病毒是根本不会出来的。
从工业革命开始,全球气候变暖就注定逃不了了。因为工业生产出的大量二氧化碳只会排放到空气之中,而且烧那些化学染料越多,排放量越大,再加上人类无节制的砍伐树木,加深生态系统的破坏,这些二氧化碳没法被吸收,只能在大气层中保存,所以温室效应就来了。温室效应导致南北极的冰川受到影响,开始大量的融化,许多的动物类似于北极熊这些无家可归,而且海平面也在不断上升,要是任由现在这么下去,大陆被淹没只是早晚的事情。除此之外,冰川中保存得有的那些远古的病毒,随着冰川的融化,也开始活了过来。
这次发现的病毒,是全世界最大的病毒。当然也没有更大的就不知道了,还没发现。这种病毒非常的古老,而且体积巨大,是现在的普通病毒的15倍,也被科学家称为西比灵古病毒。它保存在冰川下面,存在世界已经有3000年了,它作用的对象是变形虫,并不会作用在动植物身上。本来这个病毒在冰川下保存得好好的,但是如今的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也让它重新活了过来,毕竟在低温状态下病毒会进入休眠状态,只有高温会终结它们。
不过最好的选择,还是不要让它们出来。毕竟带来的连锁反应,大家也不知道是什么情况。更何况如果冰川下还有其他未发现的病毒,那么放出来岂不是很危险。
冻土层中发现远古病毒,这有什么意义?如果这些病毒复苏,人类会如何?
冻土层中发现远古病毒,这有什么意义?如果这些病毒复苏,人类会如何?
对古生物学家来说,发现如此完整的化石对科学家研究冰川生态系统以及研究当时捕食者的生活状况有很大帮助,甚至帮助科学家了解了57000年前这里的生态环境。但是,大多数科学家对这一发现有些悲观,因为这些生物遗骸可能是人类发现的,因为全球变暖导致永久冻土的融化,并使生物遗骸在永久冻土中重新出现。
如果史前病毒醒来,那么人类最大的危险就是“未知”。地球上现存的病毒种类,大多数都是众所周知的,人类面对的相对容易,但与史前病毒不同,曾经导致物种大规模灭绝的物种,在传播爆发之后,这对人类来说是一场灾难。西伯利亚的气候很冷,但夏天这里的温度可以满足植物不断增长的需求,微生物也会活跃起来。因此,如果这些狮子在整个夏天死亡,那么它们的遗骸也可能被微生物分裂,暂时无法保存。其他生物死后可能会被腐烂的动物吃掉,遗骸也可能被破坏,无法保存。
遗体只有在气温较低且其遗体未被捕食者破坏的情况下才能低温保存,如果它们进入永久冻土,它们可以在低温下保存更长时间。目前,极地冰川融化导致海平面大幅上升,如果冰川完全融化,将导致海平面上升60米。此外,冰川融化后,冻土中的古老病毒有可能再次复活,给人类带来新的灾难,几千万年来土壤冻土的形成,许多生命被封存在其中,冰盖着古老的生物,一些古老的细菌和病毒,如果再次复活不怕高温,不怕霜冻不能消灭,那么人类就会受到难以想象的伤害。人类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这些挑战仍然影响着我们的正常生活,可以说是非常残酷的,而且很可能它们将在很短的时间内传播到世界各地,并可能导致生命损失。
扫一扫二维码用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