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安全登录]
当前位置:首页历史趣闻陈淳考古学术语概念与流派的关系,陈淳的画

正在加载最新数据,请稍等......

陈淳考古学术语概念与流派的关系,陈淳的画

历史趣闻2023-7-7阅读:367

一、术语

孢粉学(Palynology or Pollen Analysis)又称为孢粉分析,是通过对植物花粉的分析,帮助进行相对断代和重建古环境与气候变迁,以及了解农业经济的起源和发展。

部落(Tribe)一般指比游群或原始群稍大的社会群体,但是人口很少超过几千人。与游群不同,部落大多是定居的农人,同时也包括了游牧群体,有些部落倾向于通过联姻融合到更大的社会中去。

层位(Stratification)表现有上下叠压堆积序列的复合地层。

地层学(Stratigraphy)源自地质学原理,用来分析一处遗址垂直剖面上依次叠压的一系列层位。由于没有扰动的地层具有下部地层比上部地层古老的规律,因此可以用来确定不同地层中文化遗存年代的相对早晚,并建立考古学文化的年代序列。

动物考古学(Zooarchaeology or Archaeozoology)通过对考古遗址中出土的动物遗骸进行鉴定和分析,以复原人类食谱和了解堆积时代的环境的考古学分支。

分子人类学(Molecular Anthropology)人类学的一个分支,从分子水平上的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和遗传学的角度来研究人类在时空上的变化规律,以了解人类和灵长类的亲缘关系、人类进化、各人种和民族之间的亲缘关系等。

浮选法(Flotation)一种通过水来筛选发掘土壤的办法,以便分选和获取各种微小生态遗存与文化遗物。

工业(Industry)这一术语仅限于某种人工制品的范畴,例如打制石器工业或陶器工业,并常指由同一批人群或社群生产的产品,表现为重复出现的特定类型。

公共考古学(Public Archaeology)是指政府出于公众利益对考古学进行管理,向公众宣传考古学为未来而保存过去的意义,鼓励公众积极参与考古活动与文化遗产保护,其内容包括抢救性考古、文化遗产保护和考古学知识的普及与教育等。

环境考古学(Environment Archaeology)一种多学科的研究领域,即考古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用以复原人类对动物和植物的利用、农业经济的起源和发展,以及了解古代社会是如何适应环境变迁、如何操纵周边环境而发展起来的。

金石学(Studies of Bronze and Stones)我国古代文物研究的一门学科,主要关注青铜器和碑刻铭文,其基本方法偏重著录与考证,主要为达到证经补史的目的。

旧石器时代(the Paleolithic Period)指人类在地球上出现到一万年前这段时间,这一时期的工具技术以打制石器为特点,生存方式和经济特点主要是狩猎采集,社会结构基本上是以家庭为单位的游群。在美洲被称为“古印第安期”(the Paleo-Indian Period)。

聚落考古学(Settlement Archaeology)通过从个别遗址到整个区域的人类居址形态来研究古代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人地关系、文化关系,以及社会结构的变迁。

绝对年代(Absolute Chronology)根据测年技术如放射性碳方法或根据固定的年历来确定的年代,以直接的年龄长短来表述。

考古学(Archaeology)通过物质遗存来研究人类过去的一门学科。

类型(Type)用共同特征来定义的器物种类。

历史考古学(Historical Archaeology)研究有文献记载的社会的考古领域,一般与历史学关系密切。

埋藏学(Taphonomy)研究从有机体死亡后到其被发现的过程中,人类活动和其他自然动力对其保存状态的改造过程。

民族考古学(Ethnoarchaeology)是指一种用民族学观察来帮助考古学家解读考古发现的研究方法,它特别关注人类行为方式与物质材料废弃过程之间的关系,以了解物质文化能够保存和不能保存下来的原因,以便对考古材料做出更为客观的解释。

酋邦(Chiefdom)比部落更为复杂的一种社会结构,虽然血缘关系仍然是维系社会的一种重要机制,但是它已经是一种等级分化的社会。不同的家族或血缘世系根据其威望的高低,以及与酋长关系的密切程度来规定等级。酋邦一般拥有永久性的祭祀或礼仪中心,以神权统治为特点,并显示有手工业专门化的特点。

人工制品(Artifact)人类制作、使用或改造的任何可移动物品,如石器、骨器、装饰品、陶器或金属容器和武器。

三期论(Three Age System)利用不同材质的工具先后发展的次序来建立相对断代的方法,每个阶段分别以主要使用石器、铜器和铁器为特点。这一方法的确立被认为是科学考古学诞生的标志。

生态物(Ecofact)指遗址中遗留的非人工制品,但与人类活动相关的证据,包括有机和无机的物质遗存,如孢粉、植物种子、动物骨骼和土壤等。

石核(Stone Core)用来生产石片的母体,也能以此来制作重型工具如手斧。

石片(Stone Flake)从一件石核上剥离的石制品,它们或是废料,或被选用来制作工具。

石叶(Blade)通常从精心修整的柱状或锥状石核上剥离的两缘平行的长薄石片,一般是指长度在宽度的两倍以上的石片,常常截断后用来制作复合工具的刀刃或箭镞。

实验考古学(Experimental Archaeology)通过严格控制条件和操作来对古代器物和生活如石器、骨器、陶器、青铜器、房屋乃至金字塔和农业生产进行实验复制,以了解这些器物、建筑和生产方式所采用的工艺、方法、能量投入甚至其功效,以便对考古材料做出科学的阐释。

史前考古学(Prehistoric Archaeology)指对文字出现之前那段人类历史进行的考古学研究。

树轮年代学(Dendrochronology)用树木生长年轮来计算绝对年代长度的一种方法。

放射性碳断代法(Radiocarbon Dating)一种绝对测年的方法,利用有机物内放射性同位素14C的衰变速率来确定年代。

体质人类学(Physical Anthropology)人类学的一个分支,研究人类的生物学或体质特征以及人类的起源与进化。

文物学(Study of Cultural Relics)文物研究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它的主要任务是调查、研究、保护和宣传文物。

相对年代(Relative Chronology)根据时代相对早晚所确定的年代序列,比如根据地层学、古生物学以及器物类型学的早晚次序排列所建立的年代学。相对年代并不知道某种器物或遗址的绝对年龄。

新石器时代(the Neolithic Period)旧大陆史前期较晚的一个阶段,以农业经济的出现和发展为特点,普遍采用磨光石器和陶器,定居村落的出现使得社会规模变大,社会形态出现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部落和氏族。在美洲被称为“伍德兰期”(the Woodland Period)。

形成过程(Formation Process)它研究人类和自然动力对考古遗址的影响。文化形成过程是指人类活动的有意或偶然破坏,自然形成过程是指影响考古材料埋藏及保存的自然或环境状况。这些过程既影响遗存的埋藏方式,又影响到其埋藏后的情况。如果要从考古材料来复原人类的行为方式,分辨这些影响考古材料分布的因素是必不可少的步骤。

形制(Style)器物生产和装饰品制作所体现的相同风格。

遗迹(Feature)指不可移动的人类活动迹象,如火塘、窖穴、房基、柱洞、建筑物等。

遗址(Site)发现有人工制品、遗迹、建筑、有机物及环境遗物等人类活动遗存的场所。一个遗址可以是一处临时营地,也可以是一片墓地、一座村庄、一处采石场和一处城址等。

铀系法(Uranium Series Dating)一种根据铀同位素放射性衰变进行测年的方法。它对早于5万年、处于14C测年范围之外的时段特别合适。

游群(Band)指小规模的狩猎采集社会,一般少于一百人。他们常作季节性的迁徙以利用野生食物资源,血缘关系在其社会结构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植硅石(Phytolith)植物细胞内产生的极小硅质颗粒或蛋白石,在植物分解或燃烧后仍能留存,由于不同植物的植硅石形状有别,因此能够像孢粉那样判断不同的植物种类。它们常见于土壤、灰烬层和陶器中,甚至会留存在石器和动物牙齿上。

植物考古学(Archaeobotany)根据考古遗址中发现的各种植物遗存来复原古代生态环境和经济形态的考古学分支。

中石器时代(the Mesolithic Period)约一万年前起始的旧大陆史前文化阶段,是旧石器时代向以农业经济出现为标志的新石器时代过渡的阶段,而且在世界各地延续长短不一。在美洲,这一阶段被称为“古代期”(the Archaic Period)。

组合(Assemblage)特定时空中经常出现的一组共生的人工制品,代表同一批古代人群活动的遗存。

二、概念

传播论(Diffusionism)19与20世纪考古学界流行的一种阐释理论,重视文化的外部关系,用外来因素解释文化现象产生的原因。极端传播论认为制陶、建筑到金属冶炼等所有文明因素都是从单一的世界中心传播开去的。

分类(Classification)根据共同特征将器物或现象归组或归入一种分类框架之中。

共生(Association)指一件器物与其他考古遗存一起共存的关系和现象。

归纳法(Induction)由一系列特定观察总结出一般规律,从而得到普遍性结论的一种推理方法。

假设-演绎法(Hypothetico-deductive Explanation)源于自然科学的一种推理方法,用于阐释现象背后潜在的动因和探究事件发生的因果关系。它需要提出各种可能性的假设,通过演绎推理得出结论,并通过考古学的证据来加以验证。

均变论(Uniformitarianism)认为岩石的沉积是基于一种目前仍在陆地、海洋、河流、湖泊持续进行的过程。换言之,过去在地球上发生的地质状况在本质上是和现在相似的。

考古学文化(Archaeological Culture)分布于共同地区、具有共同特征的一批遗存,这种有着特定组合关系的遗存被称为“考古学文化”,并被认为反映了特定时空中一批人群的行为活动。

类型学(Typology)以共同特征为基础,按照类型将器物进行系统编组的方法,一般用来进行相对年代排序的分期或确定文化关系的分区。

文化传统(Cultural Tradition)指一种文化历时的延续性。

文化历史学方法(Culture Historical Approach)运用传统历史学来进行考古学阐释的一种方法。即强调对特殊事件的描述,采用分类详述的归纳法,以建立人类文化的编年史。

文化人类学(Cultural Anthropology)人类学的分支,研究人类的非生物学的社会特征,如社会、语言、技术等。它有两个主要领域,民族志学和民族学,在欧洲它等同于社会人类学。

文化生态学(Cultural Ecology)研究社会文化与其生态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将文化变迁视为人地关系制约下的适应过程。

系统论(System Theory)一种考古学的动态研究方法,将研究对象看成是由可供分析的不同子单元组成。其中,古代社会和文化被看成是一系列相互关联而又彼此独立的组成部分,即相当于系统中的因子。这些组成部分和系统因子可以是人口密度、聚落形态、粮食生产、技术、贸易和宗教信仰等,它们之间的协调互动保证了社会和文化的正常运转,而其中某个因子的变化又会引发整个系统的变迁。

能动性(Agency)考古学中的能动性研究是要努力从考古遗存来解释人类的能动作用,并且系统地追溯它在过去社会中的意义。个人既是社会规范的遵循者,又是文化现象主动的创造者。社会文化演变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看作是个人作用的合力,能动性研究就是要探究哪些个人或团体层次的能动作用在社会文化演变中发挥了作用。

相关背景(Context)通过对考古遗存共生关系、埋藏土质和原始出处的测量和评估,确立它的时空位置。它主要评估考古遗存是如何进入这个位置的:既要了解它们原来如何被制作和使用,也要了解它们如何被废弃,以及它们在废弃之后又发生了什么。

研究设计(Research Design)在有明确问题导向的考古研究中,根据科学方法安排研究路径,从调查、发掘、采样一直到室内分析,引导整个研究过程向预期目标前进的一种系统计划。

灾变论(Catastrophe Theory)用突发事件来解释自然和文化变迁的理论。

中程理论(Middle Range Theory)由美国考古学家路易斯·宾福德提出的一种理论体系,他将这种理论比作材料解读的罗塞达碑,通过采用民族考古学和实验考古学等方法,试图在残缺不全的考古遗存与现代民族考古学观察和实验方法之间建立一座桥梁,以了解考古遗存所反映的人类活动和行为。

三、流派

过程考古学(Processual Archaeology)运用生态学原理和唯物论观点来重建文化系统的互动,并对文化演变做出科学阐释。

后过程考古学(Postprocessual Archaeology)意在探究考古材料中古代人类的思想观念,以及意识形态对文化演变的影响。其中包括了一批不同的学术流派,如象征考古学、结构考古学、认知考古学、性别考古学、马克思主义考古学等。

结构主义方法(Structuralist Approach)一种考古学阐释理论,强调信仰和象征的概念是主导人类行为的主要因素,并强调这些行为后面是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的思维结构。因此,研究的适当目的是要揭示思想的结构,并研究它们对那些创造考古遗存的人类思维活动的影响。

进化考古学(Evolutional Archaeology)19世纪用进化论来研究和解释考古材料的方法,将人类技术、工具和文化看作是直线累进的过程。20世纪下半叶,它是指这样一种学派,即将文化演变看作是由类似于生物进化的一种过程所造就的。

历史特殊论(Historical Particularism)由博厄斯及其弟子所倡导的人类学研究方法,漠视通则研究,认为所有文化是其自身历史发展过程的特殊产物。

马克思主义考古学(Marxist Archaeology)以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为主要依据,以唯物论立场考察社会变迁。认为社会发展是生产力(技术)和生产关系(社会结构)之间的矛盾相互作用的结果,并强调从社会冲突和阶级矛盾来解释社会文化演变。

认知考古学(Cognitive Archaeology)通过物质遗存研究古代社会的思维方式。一部分是了解5万年前原始人类智力的演化过程,另一部分是研究智人出现以后人类世界观的发展。

新考古学(New Archaeology)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种新方法,认为考古学不应该停留在材料的描述和编年上,考古学的理论与方法之间应该建立起明确的科学体系,像自然科学一样对研究的问题提出假设,并通过考古研究来予以严格检验,并为社会文化演变做出通则性阐释。新考古学基本与过程考古学相当。

来源:陈淳:《考古学研究入门》,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陈淳考古学术语概念与流派的关系,陈淳的画

考古学一词最早见于梁启超的哪本著作?

作,主要是以“绿宝书”为蓝本,附带阅读其他。以下是一些不成体系的文字,由于是粗略的读书笔记,故有许多地方没有遵守学术规范,尽请谅解。关于内容,如有不当之处,也请各位大佬海涵。

1、《中国考古学通论》中的考古学定义

张之恒先生在《中国考古学通论》的概论中这样讲到:“考古学属于人文学科,是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任务是根据古代人类所遗留下来的文化遗物和文化遗迹研究人类古代历史......作为一门科学的近代考古学,是以田野调查和考古发掘为基础的......考古学作为一门科学有一套很完整和严密的方法论,其基本规则是考古发掘中的地层学和考古资料整理中的标型学即器物形态学......史前考古学、历史考古学和田野考古学是考古学诸分支中重要的三个分支学科。”

张之恒先生总结,考古学是用实物资料来研究人类古代历史的一门学科,它和“狭义历史学”一样都属于历史科学的范畴。考古学的研究对象是实物资料,狭义历史学的研究对象是文字资料。他强调,考古学只研究古代人类文化遗存,近现代文化遗存不属于考古学研究的范围。

考古学的研究对象——实物资料,是通过考古发掘和考古调查获得的。

考古学研究的人类古代历史包括史前时代、原史时代(史前时代向历史时代的过渡阶段)和历史时期,不包括近代和现代。

2、其他学者的相关定义

夏鼐先生在《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对于考古学的定义是:“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的实物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科学。”这一定义包括了三方面内容:一是考古研究所获得的历史知识,有时还可以引申为记述这种知识的书籍;二是借以获得这种知识的考古方法和技术,包括搜集和保存资料、审定和考证资料、编排和整理资料的方法和技术;三是理论性的研究和阐释,用以阐释包含在各种考古资料中的因果关系,论证存在与古代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规律。

张宏彦在《中国考古学十八讲》中对于夏鼐先生的定义中包含的三方面内容做了归纳,认为考古学研究的时间范围是古代,中国考古学研究的时间范围一般是明代以前(即1644年前),研究对象主要是实物资料,即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东西。

在2014年出版的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纂的《中国考古学大辞典》中关于“考古学”词条的解释是:“考古学是主要根据古代人类活动所遗留下来的实物遗存研究当时人们的生活及其社会的状况并进而解析人类文化与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探索其发展变化的背景原因和规律的一门科学。考古学属于广义历史学的一部分与文献历史学共同承担着研究人类历史的任务。考古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遗迹和遗物,由于它是以研究人类的文化和社会为目的,故属于人文学科的范畴。又由于获取和研究这些遗迹和遗物需要利用纤中自然科学的技术手段,而通过这些遗存解释过去人们的意识行为以及社会状况还需要运用各种人文社会科学的方法。因此,考古学属于最大的一个交叉学科。”

张光直先生在《考古学专题六讲》中提到,考古学从实质上说就是历史学但它有独特的对象和独特的技术、方法,是一种特殊的历史学......现代的考古学基本上是实地研究与实地发掘地上材料和地下材料的学科。

陈淳在《考古学研究入门》中认为,今天考古学被认为是一门立足于物质文化,诸如器物、纪念建筑和其他遗存来研究过去的学科。

3、相关分歧

由于考古学在不断发展,考古学研究的资料和领域等都在不断扩展,而采用的技术和方法也逐渐增多,因此,应该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待考古学的定义。由栾丰实先生主编的《考古学理论、方法、技术》一书曾提到,考古学研究的资料在很长时期内只是人工制品和人类遗迹,而最近几十年,随着现代自然科学技术在考古学中的运用,研究资料可以说延伸到了包括人工和非人工的出土物和堆积物在内的所有资料,既然如此,考古学关于研究资料的限定就应该有所体现和修正。

总体而言,中国考古学受强大的历史学传统的影响,在定位上是广义的历史学的组成部分。但是,陈淳先生在《考古学研究入门》的“历史学还是人类学”一章中提出不同意见,认为将考古学依附于历史学,或仅仅将其看作历史学的分支,会造成很大的误区。早在1930年,中国考古学之父就曾批评“唯有文字才有历史价值”的偏见。所以,对于中国考古学的学术定位,我国学界仍有不同看法。是应当借鉴国际上流行的研究方法,将考古学称为“人类学的考古学”,还是继续定位于历史学。讨论颇多。但这都并不重要。

4、笔者认为

关于《中国考古学通论》中的考古学定义,由于成书年代较早所收录资料有限,以及近些年来学界内关于认识的更新,新的资料不断涌现。在读书时,应全面的涉猎多本书籍,对一问题尽量多看多思考。

此外,中国近现代的科学的考古学,从产生上来看,本身就是西方的舶来品,西方关于考古学的理论不可以不了解,不可以不涉及。

以上,是笔者个人读书时的部分思考。涉及的相关书籍有:

张之恒 《中国考古学通论》

陈淳 《考古学研究入门》

张宏彦 《中国考古学十八讲》

张光直 《考古学专题六讲》

栾丰实等《考古学理论、方法、技术》

王巍 《中国考古学大辞典》

关于中国考古考古学发展史,以上书籍中都有涉猎,还推荐阅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纂的《中国考古学·新石器时代卷》中,由刘庆柱先生编写的“《中国考古学》总序”。

关于西方考古学理论,推荐阅读伦福儒主编的《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崔格尔的《考古学思想史》、丹尼尔的《考古学一百五十年》等。

在此,诸多学术论文就不再详细赘述了。阅读以上书籍时,会有所涉猎,也请自行搜索查阅。

陈淳考古学术语概念与流派的关系,陈淳的画

学历史学(文博与考古) 看什么书好?

一般考古文博专业的主干课程有考古学通论,以及自旧石器、新石器、夏商周至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等各时期的考古学,还有博物馆、青铜器、陶瓷、文化遗产等。这方面可以看看文物出版社出版的“二十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从各个时期的断代考古到专题综述都有。
入门也不妨先看看各种版本的考古通论、概论,如张之恒的《中国考古通论》,或最新的系统综述:刘庆柱《中国考古发现与研究》(1949—2009)。
想有点理论深度的,可以看看陈淳的《考古学研究入门》。
不怕麻烦的话,还可以看两本翻译过来的经典:科林伦福儒等《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沙雷尔等《考古学:发现我们的过去》。
基本概念、术语方面,推荐《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虽然老了点,但基本概念的阐释不过时,一直是各大学考研基本参考资料。
此外,可参看栾丰实等《考古学:理论、方法、技术》,文物出版社,2002年。

 

扫一扫二维码用手机阅读

普宁内裤网
购买广告请联系站长!
图片推荐
    太阳系十大最寒冷的“圣诞世界”

    太阳系十大最寒冷的“圣诞世界”

      太空环境  虽然太阳系内除地球之外的行星都比地球寒冷,但最寒冷的区域就是太空环境。这些贯穿太空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只有零下270摄氏度,如果圣诞老人要穿越太空环境,最好在雪橇上放一
    阿炳是病死的还是上吊自尽的?阿炳的生平及作品

    阿炳是病死的还是上吊自尽的?阿炳的生平及作品

    阿炳,原名华彦钧,1893年8月17日出生于无锡市,民间音乐家,正一派道士,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1950年12月4日逝世。他刻苦钻研道教音乐,精益求精,并广泛吸取民间音乐的曲调,一生共创作和演出了27
    怪奇小店游戏,诡异商店游戏

    怪奇小店游戏,诡异商店游戏

    网上有很多关于怪奇小店游戏,诡异商店游戏的知识,也有很多人为大家解答关于怪店奇闻游戏的问题,为大家整理了关于这方面的知识,让我们一起来看下吧!本文目录一览:1、怪店奇闻游戏2、怪奇小店金锁怎么获得3、
    NASA发现超级地球或有人居住 距离地球120光年

    NASA发现超级地球或有人居住 距离地球120光年

    近日,美国宇航局(NASA)在其官网上发文称,韦伯太空望远镜(JWST)对一颗超级地球系外行星观测调查,探测到了只有生物体才能产生的气体的迹象。NASA网站截图据悉,韦伯望远镜观测的是一颗名为K2-
    错版币的收藏价值「错版币收藏价值及投资行情分析」

    错版币的收藏价值「错版币收藏价值及投资行情分析」

    近年来,随着收藏市场的火爆,收藏“错版币”被炒的沸沸扬扬。尽管央行负责人通过网上和有关媒体郑重公开辟谣:“中国不存在错版币,所谓错版币都是假的,人为造的,没有收藏价值。”但是人们对“错版币”收藏和兴趣
    世界上最敏捷的动物,反应迅速(拦路虎)

    世界上最敏捷的动物,反应迅速(拦路虎)

    你听说过拦路虎这个词汇吗?其实,这个词不是指的老虎,而是指代一种昆虫哦!世界上最敏捷的动物这种动物就是虎甲,它是一种中等大小的甲虫,颜色鲜艳,五彩斑斓。这种奇特的昆虫,很喜欢和人闹着玩。当你走在路上,
    宇宙十大耸人听闻理论 希特勒战败逃亡月球

    宇宙十大耸人听闻理论 希特勒战败逃亡月球

     第10名:Reptoids外星种族理论:这是现今为止所听过的最为奇异的理论。这个理论因为大卫·艾克所提出而闻名于世,当然也有其他一部分人提过这理论。理论声称:英国皇室、布什总统一家以
你是怎么知道众人趣的?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