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科大考古专家唐际根揭秘三星堆:纵目面具、青铜神树、青铜立人像组成的是一个大型祭祀场景
6月13日,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铜猪鼻龙形器、顶尊蛇身铜人像、金面罩铜头像……新发掘的7、8号坑文物一经公布,三星堆之谜又一次引发全世界无尽的遐想。
2017年,著名考古专家、曾主持殷墟考古25年的唐际根南下南方科技大学,成为南方科技大学文化遗产研究中心讲席教授。他开设的《文物里的古中国》等课因为讲述了很多干货以及考古见闻,在南科大很火。
备课时,唐际根习惯把研究对象放在桌子上,每天看看,找点灵感。来自三星堆的纵目面具、青铜神树、青铜立人像、象牙等复制品就这么摆在唐际根的桌子上,两年间,他不时挪动一下,像在排兵布阵。
虽然学术界很多人都说三星堆发现的是祭祀坑,但祭祀的是谁?如何祭祀?一直理不出头绪。突然有一天,唐际根看到桌上的三星堆器物呈现出一种似曾熟悉的场景感,一道闪电在他脑中划过,“这是一个祭祀的现场!“纵目面具”和“鼓目面具”是受祭者,青铜大立人等有‘动作’的人像是祭祀者,象牙虎牙是祭器。”
7月29日,深圳博物馆古代艺术馆上新展览“理解三星堆——祭祀场景中的铜器、玉器与象牙、虎牙”,唐际根以实物加科技的展览手段,用实物文物和3D打印文物复原这个祭祀场景。那些难以解读的、一度被视为“外来文明”、笼罩在三星堆文明上的厚厚迷雾就这样在深圳拨云见日。
一声“砰”,挖出个新世界
从四川广汉走出来大约四公里的马牧河南岸,有三座突兀的黄土堆,在川西平原很是显眼。马牧河的北岸,有一处弧形台地形似月牙,叫做月亮湾。当地人把这两处景观叫做“三星伴明月”。
1929年春天,广汉县南兴镇月亮湾(今真武村)农民燕道诚带着儿子孙子,一大早去田里进行水车淘沟,儿子燕青保弯腰弓背挥动锄头,几锄下去,突然传出“砰”的一声响,手也震得发麻,他心中奇怪,便沿着硬物慢慢清理。
半个时辰后,一块长约5尺、宽3尺的石板显露出来。祖孙三人齐力将石板挖了出来,顿时被惊呆了,石板底下是一个大坑,坑中堆满一件件大小不一、形态各异、色彩斑斓的玉石器。
燕道诚不动声色,但依稀觉得不是俗物,捡了几件拿去向行家询问。古董商见到后惊呼“此乃稀世珍品”,一时广汉玉风靡,古董商家纷纷去燕家收购玉器,引发中外学者广泛关注。
1934年春天,华西大学博物馆馆长葛维汉和助理林名钧组成考古队,携带着测量器、绘图板、水准器、卷尺、铁锹、铲、锄、粗制毛刷、竹篾等发掘器物,带领十几名训练有素的发掘工人先后乘车来到广汉。之后,葛维汉参照中国著名考古学家李济在河南安阳殷墟主持发掘的出土文物报告,整理了《汉州发掘简报》,这成为古蜀国文化与殷墟所代表的商朝文化的第一次梦幻联动。
葛维汉初步认定,这个土坑是一座墓葬或是一个祭祀坑。
后来被命名为三星堆遗址的首次科学发掘,就这样正式拉开序幕。
▲为了解读这个祭祀现场,唐际根让助手绘制了一幅祭祀场景图。
曹操墓、三星堆和汕尾沙坑
“我的左手曾经拿过曹操的脑袋”,2021年4月,南科大的一个考古讲座上,唐际根的讲述牢牢抓紧听众的心。作为国内研究商代考古的权威专家,唐际根曾主持殷墟考古25年,率队发现并发掘洹北商城遗址。他的肤色有点黑,一看就是战斗在田野考古的一线。身为文博线口的记者,据我的观察,从事田野作业的考古人大多不善言辞。但唐际根不同,他的讲述能力极其突出,尤其对于历史场景的还原,让听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那一年,我对唐际根的认识还停留在他为深圳博物馆策展的“残石——曹操墓‘七女复仇’影像与‘子游碑’书法展”上。“七女复仇”画像石是曹操墓最重要“出土”文物之一,展览面积不大,以微展览的方式,将“七女复仇”的故事以动画形式投影到镀有光子膜的玻璃上,使这块画像石的内容呈现出惊心动魄的戏剧效果。
我在展厅里足足看了两个小时,仅仅一块画像石,其背后的汉文化、墓葬文化、曹操墓的历史秘密等,所带来的全媒体、全方位的解读,是我没有见过的。
今年6月,得知唐际根有了研究三星堆的最新成果,并要在深圳博物馆开展,我通过他的研究助理钟雯与他约在南科大旁边宝能城的一家咖啡厅采访。采访前,钟雯跟我说:“时间比较紧,唐老师还要赶着去汕尾。” 这两年,汕尾发现了一个叫做沙坑文化的遗址,被认为是与仰韶文化同期的新石器早期文化遗址,唐际根与广东省考古研究院共同组建了汕尾沙坑遗址考古队,常常要到汕尾“下沙坑”。
见到唐际根的时候,他还在忙碌地接打电话,挂了电话,他问我:“你主要是想采访三星堆还是汕尾沙坑、安阳殷墟?还是我的微展览或者是商代服装?”
我直接懵了:“您同时在做这么多研究啊,怪不得最近这么忙。”
“习惯就好了”,唐际根笑着说。
“那就从35年前您第一次去三星堆说起吧!”
▲20年前,唐际根在殷墟发掘现场
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
1986年7月18日,广汉南兴乡,三星堆土埂南面的一个大型砖瓦厂,工人刘光财和杨运洪在挖土, “从小就听老人讲,附近埋有宝藏,很多外国人都来挖过”,但是他俩没想到,有一天自己会挖到“宝”。
“砰”的一声脆响,半世纪前的一幕出现了,他俩在距地表两米深的地方挖出了玉器。
砖厂立即报给了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陈德安作为发掘领队赶去现场,发现地层断面暴露着玉戈、玉璋等玉石器。他们意识到这是一处重要遗迹,汇报给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等部门,准备进行挖掘。
7月21日,正式的考古挖掘开始,考古人员发现,坑内出土的器物好像都被烧过,怀疑这并不是一处“墓葬”,而是一个古代祭祀坑遗迹。
川西平原的7月,正是暑伏季节,酷热闷蒸,考古队员的发掘工作异常艰辛,但出土的几件青铜人头像,令考古人员大为振奋。
30日凌晨,工人在清理骨渣时,一道被灯光反射的金光闪过,“有金子!”这件金器就是之后赫赫有名的象征古蜀王王权的“金杖”,上面刻有鱼纹、鸟纹和头戴王冠的人像。
经过近一个月的挖掘,这个被命名为“一号祭祀坑”的器物全部装箱运回驻地,祭祀坑也已回填完毕。
距离“一号坑”东南方不远处,砖厂工人杨永成和温立元看到别人挖到宝藏很是羡慕,但也只能在酷暑下继续挖土。杨永成用锄头一挖,又是“砰”的一声,一个月前的一幕重现了,“我打槽子(挖排沟)挖到铜耳朵”,刨开泥土,是一个青铜面具。
考古队邀请他俩参与挖掘工作,工钱是一天两块钱,一天八小时,杨永成很高兴,“坐在坑边,看他们挖文物,偶尔刨刨土,工资按小时算。比砖厂安逸多了。”
只是他们没有想到的是,这里的文物出土数量之多,其价值之珍贵远远地超过“一号坑”。
震惊世界的“二号祭祀坑”出现了。
他们眼看着大立人像、青铜神树、纵目面具等一批巨型的稀世珍品被一件件挖了出来。
沉睡三千年的古蜀国文明苏醒了。
▲20年前,唐际根在殷墟发掘现场。
古蜀国与商王朝的梦幻联动
同一年,唐际根从北京大学毕业去到中国社科院,应当时的要求,他作为中央讲师团的一员,被派到河南安阳内黄教师进修学校支教。结果他获得了人生中最大的荣誉——“全国先进个人”。他说获得这个荣誉其实全在巧合,事实却是他长期待在支教一线认真教学感动了很多人。
这么一件事,跟唐际根之后的殷墟、商朝文化、三星堆研究成就表面上没有关联,但在我看来,所有的因缘际会都不是巧合。扎得下根、吃得了苦,这是一个考古人能取得成就的底层逻辑。
很多年之后,唐际根的《考古发现与中国历史》课程,获得了南方科技大学2022年的学生评教第一名。想必与他当年在讲师团认真教学也有关联。
1987年,唐际根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四川考古队的成员访问三星堆遗址,“我一个人,从广汉坐着拖拉机一路颠到三星堆”,当时的三星堆考古队长陈德安接待了他,“陈队长当时正值壮年,他带着我看器物,看遗址,还请我吃考古队食堂的油淋茄子。”三星堆工作站当时还是几间房,房里摆着很多架子,架子上是陈德安按照三星堆的四个时期排列好的陶器。
“第一眼看到这些陶器,就知道跟中原的完全不一样。商王朝和古蜀国的不同,就有了很真切的概念”, 唐际根说,“对我们考古人来说,陶器和铜器是不一样的,陶器是日常使用的器物,最能说明三星堆文化的特点。看完陶器再去看青铜器,就会有陶器的背景。”
看完陶器,唐际根到成都的四川省考古研究所看青铜器,“纵目面具、青铜神树我都看到了,当时的神树还没有完全修好。面具和神树与中原的很不一样,但当我看到青铜尊的时候,很吃惊,仿佛在中原商王朝的器物里见过类似的。”
青铜尊本是商王朝的典型器物,而安阳是商王朝的都城,这对刚刚在安阳待过一年的唐际根来说再熟悉不过了。
当大多数人还在猜测三星堆是不是“外来文明”的时候,唐际根最早将其与商朝建立起了联系。
古蜀国文化与商朝文化的梦幻联动竟然成真了。
▲20年前,唐际根在殷墟发掘现场。
一个“神预言”挖出一座城
商王朝是唐际根最爱的王朝,也是他奋斗半生的王朝,他的足迹踏遍了殷墟的各个角落。
商,这个出现在《竹书纪年》和《史记》里的王朝,只留下短短几千余字的记载。安阳殷墟的发掘让商王朝在考古学上成为真实的存在。
1928年至1937年,著名甲骨学家董作宾,以及从哈佛大学博士毕业的李济、梁思永等人带队,对殷墟进行了15次发掘,找到了商王朝的宫殿区和王陵区。1950年,考古学家韩维舟又在郑州发现了一处商城遗址,被称为郑州商城。自此,商朝的历史被确定分为早期商朝和晚期商朝,其中殷墟代表晚商,而郑州商城代表早商。
从三星堆回来后,唐际根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攻读硕士学位,“我发现这里面的一些问题,中间缺了一段,在郑州商城和安阳殷墟之中,商朝应该还有一个阶段,可以叫作商朝的中期。于是我就写了一系列的研究文章。”
用今天的话说,这个猜想就是一个“神预言”。
几年后,唐际根带了一支考古队,在河南安阳附近豫北冀南一带,撒开脚丫子跑野外调查,提个破编织袋地下捡陶片,挨个村找。终于在1999年,一铲下去,铲到了一段城墙,并挖出了一座宫殿,找到了他论文中“预言”的洹北商城。
洹北商城,即位于洹河北岸的商王朝古城。城的名字是唐际根取的。给自家孩子取名是常事,唐际根说自己有幸能给一座古城命名,是可以独享的荣耀。
▲纵目面具背面呈瓦状,额头和太阳穴位置有对穿的方孔。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洹北商城的发现,为三星堆的解读提供了一个思路。
洹北商城是商王朝中期的都城,中商时期的青铜尊、罍有一个特点:器物的颈部多见二道凸起的弦纹装饰。有趣的是,三星堆一号坑、二号坑,以及后来发现的三号坑大量出土青铜尊。三星堆尊与商王朝中期的尊既有相似之处,也有细部差异。三星堆的尊、罍肩部常常会装饰一只鸟,而颈部凸起的弦纹不是二道是三道。
“这便是文化交流的结果”。
唐际根说,三星堆人大概是在商中期掌握了中原商王朝常用的铸铜技术,顺手将中原的一些代表性器物也“拿来”了,同时又基于自身的传统加以改造。加上鸟,将两道弦纹改为三道弦纹便是这种情况。
“三星堆的铸铜技术是商中期时从北方商王朝辗转学习到了。三星堆祭祀坑的年代与殷墟并存,但三星堆人掌握的铸铜技术却不是从同时期的殷墟学习到的。殷墟时期,尊、罍颈部饰凸弦纹的风尚不再,开始流行蕉叶纹。
目前学界对于三星堆的各种观点中,影响最大的是“祭祀坑”一说。但即使是持“祭祀坑”意见的学者,对于祭祀对象也有不同的说法。
李白《蜀道难》有句诗云:“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因此有人认为一号坑二号坑是蜀王杜宇取代鱼凫后,作为战胜者祭祀祖先的遗存。
也有人因为出土的太阳轮等文物,认为立人像是职掌太阳的神,青铜神树为“扶桑”,此为祭天活动。
在唐际根看来, “这批坑若果真与祭祀有关,是否能找出相应的祭祀器物与祭祀现象呢?完整的祭祀活动至少包含受祭者、祭祀者、祭器和祭法四个部分。”
其中,巨大的纵目面具引起了唐际根的注意,出土的最大的一个纵目面具宽达到1.38米、高0.66米,这显然不是让人戴在头上的。再看面具背面呈瓦状,额头和太阳穴位置有对穿的方孔,“这一看就是用来悬挂的”,而被戏称为外星人面相的双眼前凸、双耳外展、嘴角咧到耳朵上的特征,“似乎在表现此种面具‘看得远、听得广’的超乎常人的特征。”以上种种,符合受祭者的身份。结合《蜀王本纪》中“蜀王蚕丛,其目纵,始称王”,唐际根表示:“纵目面具应该代表着蜀国开国君主蚕丛,其他瓦型面具则代表蚕丛之后的其他蜀王,这些都是受祭者。”
既然是祭祀,祭祀者应是保持某种特定身姿或手势的人像,那么青铜大立人像作为最大的人像,显然就是主祭之人,手中所持大概是坑中所出土的象牙。其余带动作的青铜顶尊人像、执璋人像以及其他手持物品的跪姿或立姿人像,应该都是主祭者身后的从祭者。
为了解读这个祭祀现场,唐际根让助手绘制了一幅祭祀场景图,图中最显眼的是青铜神树,作为祭祀者和受祭者之间进行联结的媒介,神树高3米有余,显然不是普通树木,而是有“通天”之意。再细看,神树顶端树干的果实上,立着一只人面鸟,同样是“纵目广耳”的特征。唐际根表示:“不排除这是高悬在上的纵目面具的化身或使者的可能。是否在表达,人面鸟栖落树顶端的花果之上正俯瞰人间,甚至享用人间供品呢?”可以说,人面鸟填补了青铜树与纵目面具之间关联的缺环,再次证明祭祀者和受祭者之间的联系是通过青铜树建立的。
明确了这几件最重要的文物之间的关系,那么出土器物中的珍稀象牙、海贝、铜尊、玉璋等,则是这一场祭祀中的祭器。它们在入坑前被砸碎、烧燎,应该也是祭法的一部分。
那么问题又来了,埋藏这些器物的行为,本身是不是祭祀行为的一部分呢?因为没有文字资料辅证和新的考古发现,我们无处考证,唐际根认为,三星堆被称为“祭祀遗存坑”才更严谨。
须臾三千年,三星堆留给我们的还是一片茫然。它不像安阳殷墟,我们用了100年的时间,终于知道了发生在商朝的故事,就像唐际根在《子夜读殷墟》里所写:“你能识读3000年前的社会组织、国家制度、文字表达,知道那时人的平均身高低于现在,平均寿命只有30岁,贵族们住着四合院,写着毛笔字,但与平民一样过着吃小米而非白面的生活。” 但关于古蜀国文明,谜题还有很多待解。
也许再过几年,三星堆的土地上,又会有人不经意地一铲,铲出一座古蜀国的宫殿,到那时,三星堆的文明终将大白于天下。
版权声明:
本专栏刊载的所有内容,版权或许可使用权均属晶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复制或改动,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如需转载或使用,请联系晶报官方微信公号(jingbaosz)获得授权。
来源 │ 晶报APP
统筹:马骥远
记者:谢晨星
制图:勾特
编辑:叶辉
四川“三星堆”十三大未解之谜到底是什么?
1、未解之谜一:文明起源于何方
三星堆的发现将古蜀国的历史推前到5000年前。三星堆数量庞大的青铜人像、动物不归属于中原青铜器的任何一类,并且青铜器上没有留下一个文字,出土的“三星堆人”高鼻深目、颧面突出、阔嘴大耳,耳朵上还有穿孔。
2、未解之谜二:古蜀国是如何消失的
古蜀国的繁荣持续了1500多年,然后又像它的出现一样突然地消失了。历史再一次衔接上时,中间已多了2000多年的神秘空白。
3、未解之谜三:与古玛雅、古埃及文化有何联系
三星堆出土的大量青铜器中,基本上没有生活用品,绝大多数是祭祀用品。表明古蜀国的原始宗教体系已比较完整。这些祭祀用品带有不同地域的文化特点,特别是青铜雕像、金杖等,与世界上著名的玛雅文化、古埃及文化非常接近。
4、未解之谜四三星堆出土陶器上的符号含义
(1)三星堆遗址出土了数以亿计的陶器残片,足可说明当时陶器的种类已颇为丰富。通过多年的考古发掘证明,诸如炊器、酒器、饮用器、食用器等生活用器以及少量的礼器和生产工具,在三星堆古蜀国曾被大量而普遍地使用。
(2)古朴的蜀陶向我们展示了古蜀先民日常生活中一幕生动的生活画卷。在这些陶器上可以找到一些不规则的图形符号,即所谓“巴蜀图语”。
5、未解之谜五:为何没有发现任何文字记录
(1)在祭祀坑中发现了一件价值连城的瑰宝———世界最早的金杖。其权杖之说早已被学术界认同,但所刻的鱼、箭头等图案却引起了一场风波。一个民族必备的文明要素,三星堆都已具备,只缺文字。
(2)学者们对此的争论已有些历史,《蜀王本纪》认为古蜀人“不晓文字,未有礼乐”,《华阳国志》则说蜀人“多斑彩文章”。至于金杖上的图案是图是文,仁智各见。有的已在试图破译,另一些专家则认为刻画的符号基本上单个存在,不能表达语言。
6、未解之谜六:三星堆金杖之谜
(1)金杖的来源引起了人们的种种猜测,更是三星堆的一个千古之谜。有的学者认为金杖是一种外来文化,源自西亚或埃及,由遥远的西亚北非传来,但大部分学者否定这种推测,认为杖是一种权力的象征。
(2)学者认为在我国原始社会末期,氏族首领就有用杖的习惯。在江浙一带的史前良渚文化的大墓中,有仪仗玉质附件出土。蜀山氏来自山区,用杖助力,更是一种必要的器具。从金杖上的图案来看,鱼鸟象征吉祥,箭翎则表示威武,这正是金杖作为权力象征的应有之义。
7、未解之谜七:金蛙造型器物是否是传说中的禺强
(1)在金沙遗址中,出土了一类独特的金蛙造型器物。在中国远古神话传说中,蛙是生殖崇拜和月亮崇拜的代表,中国古代文献中有很多关于月中有蟾蜍的记载,同时祭蛙求雨也是一种较为古老的祭祀习俗。
(2)这类造型的金器为金沙遗址所独有,有学者推测此类器物很有可能是与金沙“太阳神鸟”金饰组合,贴附在漆器上使用,其构图为“太阳神鸟”金饰居于漆器的中央,周围等距放射状或旋转状的排列金蛙形器。
(3)也有专家认为,金沙的金蛙从嘴部造型看不像蛙嘴像鸟嘴,而且有呈螺旋形的翅膀,因此很有可能也是从鸟形变化而来,甚至有人推测,它们可能是风神兼水神禺强的化身。
8、未解之谜八:三星堆出土的象牙从何而来
(1)金砂出土的象牙则引起了学者们“土着象牙”与“外来象牙”的争议。有专家推断可能是附属小国进献的贡品,也有的认为就是本地的产物,还有人表示是贸易往来的结果。
(2)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兼金沙博物馆馆长王毅表示“目前出土的象牙经过鉴定,基本属于亚洲象。但现在的亚洲象主要分布在印度、孟加拉国等地,蜀地向来交通不便,从外地输入的可能性不大,更为合理的解释就是古蜀国当时产象。”
(3)但从金沙出土的象牙来看,最长的达到1.8米多,一般也在1.6米左右。这样的长度连现在大型的非洲象都难以达到,何况身材短小的亚洲象,象牙之谜还未揭开。
9、未解之谜九:为何会有赤裸人像的出现
(1)这是金沙遗址最有特色的文物之一,目前已出土12尊,造型大致相似。表现的基本都是被捆绑的裸体男性跪像。他们大多雕刻细腻,人物的面部表情也非常丰富,有的与石蛇一起埋藏,有的与石虎、石璧等有规律地摆放在一起,这一切迹象说明是特殊的祭祀用品。
(2)然而怪异的发式、反绑的双手以及赤裸的形象,都令人百思不得其解。在中原地区的远古遗址中,如殷墟,不时也会有跪立玉像的出土,这些跪立玉像身上都有衣服蔽体,看得出身份比较高贵。这样赤裸的人像此前在中原文明中从没有发现过。
10、未解之谜十:那么多精美的玉器和铜器如何造出
(1)三星堆出土了众多精美的玉器和铜器,如此精湛的技术以现在的水平来看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不得不惊叹于几千年前三星堆地区能工巧匠的手艺。
(2)更多的学者认为,三星堆青铜器群的产生因素,有中原文化及其他地区文化的影响,但更主要的还是属于自身特点,即本地因素。以当时的技术水平来看,工匠们使用了何种工具和器物对玉器和铜器进行加工,还是未解之谜。
11、未解之谜十一:三星堆古蜀国的政权性质及宗教形态如何
三星堆古蜀国是一个附属于中原王朝的部落军事联盟,还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已建立起统一王朝的早期国家,其宗教形态是自然崇拜、祖先崇拜还是神灵崇拜,或是兼而有之,这些仍然是一个谜。
12.未解之谜十二:三星堆祭祀坑的年代和性质
有关三星堆祭祀坑的年代争论,有不同推断,最具代表性的是祭祀坑说,这种观点首先为发掘者所提出,认为两坑是某种大型祭祀活动之遗存,坑内之物皆为祭品,在经过“燔燎”等各种祭祀活动后,再加以“瘗埋”。
13、未解之谜十三:三星堆谜团何时能得到解密
三星堆博物馆里展出的文物,是长达70年考古发掘的成果,目前,已发掘出了涉及数十个朝代的碎陶片。在12平方公里的文化重点保护范围内,已发掘的仅有7000平方米。
扩展资料:
三星堆文化发展:
1、三星堆文化是夏人的一支从长江中游经三峡西迁成都平原、征服当地土著文化后形成的,同时西迁的还有鄂西川东峡区的土著民族。三星堆文化可以说是以夏文化和鄂西川东峡区土著文化的联盟为主体的考古学文化。
2、通过鄂西地区、三峡地区这样的传播路线进入了四川盆地中心的成都平原,在当地相当发达的土著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三星堆文化。以后的二里岗期商文化也是通过这样的传播路线与三星堆文化发生联系。
3、三星堆文化面貌构成中,除夏文化因素的主体地位外,来自鄂西川东峡区的文化传统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一点特别在陶器文化层面上反映更加突出。
三星堆:千古未解之谜介绍的内容是什么?
出四川广汉约三四公里,有三座突兀在成都平原上的黄土堆,三星堆因此而得名。1929年春,当地农民燕道诚在宅旁挖水沟时,发现了一坑精美的玉器,由此拉开三星堆文明的研究序幕。1986年,三星堆两个商代大型祭祀坑的发现,上千件稀世之宝赫然显世,轰动了世界,被誉为世界“第九大奇迹”。
四川省考古人员对三星堆遗址500平方米范围内的20个探方实施发掘,预计明年3月结束。此次发掘,将提供更为翔实的资料,成为下个世纪大规模研究的前奏。
未解之谜一:文明起源何方三星堆的发现将古蜀国的历史推前到5000年前。
三星堆文化来自何方?这里数量庞大的青铜人像、动物不归属于中原青铜器的任何一类。青铜器上没有留下一个文字,简直让人不可思议。
出土的”三星堆人“高鼻深目、颧面突出、阔嘴大耳,耳朵上还有穿孔,不像中国人倒像是“老外”。四川省文物考古所三星堆工作站站长陈德安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三星堆人有可能来自其他大陆,三星堆文明可能是“杂交文明”。
未解之谜二:消失的古都古蜀国的繁荣持续了1500多年,然后又像它的出现一样突然地消失了。历史再一次衔接上时,中间已多了2000多年的神秘空白。关于古蜀国的灭亡,人们假想了种种原因,但都因证据不足始终停留在假设上---水患说。三星堆遗址北临鸭子河,马牧河从城中穿过,因此有学者认为是洪水肆虐的结果。但考古学家并未在遗址中发现洪水留下的沉积层。
战争说。遗址中发现的器具大多被事先破坏或烧焦,似乎也应证了这一解释。但后来人们发现,这些器具的年代相差数百年。
迁徙说。这种说法无需太多考证,但它实际上仍没有回答根本问题:人们为什么要迁徙成都平原物产丰富,土壤肥沃,气候温和,用灾难说解释似乎难以自圆其说。那么,古蜀国消失在历史长河的真正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未解之谜三:神秘的器具三星堆出土的大量青铜器中,基本上没有生活用品,绝大多数是祭祀用品。表明古蜀国的原始宗教体系已比较完整。这些祭祀用品带有不同地域的文化特点,特别是青铜雕像、金杖等,与世界上著名的玛雅文化、古埃及文化非常接近。三星堆博物馆副馆长张继忠认为,大量带有不同地域特征的祭祀用品表明,三星堆曾是世界朝圣中心。
在坑中出土了5000多枚海贝,经鉴定来自印度洋。有人说这些海贝用做交易,是四川最早的外汇,而有的人则说这是朝圣者带来的祭祀品。还有60多根象牙则引起了学者们”土著象牙“与”外来象牙“的争议。”不与秦塞通人烟“的古蜀国,居然已经有了“海外投资”,不可思议。
未解之谜四:文字或图画在祭祀坑中发现了一件价值连城的瑰宝---世界最早的金杖。其权杖之说早已被学术界认同,但所刻的鱼、箭头等图案却引起了一场风波。
一个民族必备的文明要素,三星堆都已具备,只缺文字。学者们对此的争论已有些历史,《蜀王本纪》认为古蜀人“不晓文字,未有礼乐”,《华阳国志》则说蜀人“多斑彩文章”。
至于金杖上的图案是图是文,仁智各见。有的已在试图破译,另一些专家则认为刻画的符号基本上单个存在,不能表达语言。不过如果能解读这些图案,必将极大促进三星堆之谜的破解。三星堆在文字方面尚存问号,也是它吸引人的地方之一。
未解之谜五:何时能揭密三星堆博物馆里展出的文物,是长达70年考古发掘的成果。现在正紧张进行的发掘工作是第13次大规模发掘。
三星堆工作站站长陈德安告诉记者,本次发掘集中在古城中心位置,将极有可能发现古蜀国的宫殿。目前,已发掘出了涉及数十个朝代的碎陶片。12月17日,中央电视台将现场直播发掘工作,考古学家们笑着说:“17日,17日就都知道了。”结果如何,目前还是一个谜。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三星堆的神秘面纱不会就这么轻易被揭开,在12平方公里的文化重点保护范围内,已发掘的仅有7000平方米。余秋雨看过三星堆后说:“伟大的文明就应该有点神秘,中国文化记录过于清晰,幸好有个三星堆。”
扫一扫二维码用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