蕲春是长江流域较为发达的地区之一,据1958年省考古工作者组织发掘蕲春毛家嘴遗址,出土除石器、陶器、铜器外,还有房屋、菜苔和谷物,文物年代在商末和西周,毛家嘴下袁家畈(旧称芦林畈)尚可见城壕,说明蕲春早在3000年前即有城廊和官衙。然而,蕲春先民曾历遭兵燹之祸,居民被屠几尽,造成蕲春地阔人稀,不得不从外地移民,最显著的移民有3次,今蕲春人大都是来自江南、江西等地的“客户”。
第一次人口迁徙
第一次移民是在东汉世祖光武皇帝刘秀在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消灭王莽统全国后,为巩固自己统治,于建武十五年(39年)着手解决日益严重的土地问题,下诏书检查田亩和户口。但刘秀本身为南阳大豪强,依靠的是以南阳地主为骨干的豪强集团,其霸占大量土地,官更不敢查问,对广大农民和势力孤弱的地主则以查田为名,大肆讹诈,从而官逼民反,迫使农民兴兵反抗。
建武二十三年(47年)正月,“南郡蛮民”聚众反抗汉朝廷,刘秀派将军刘尚率兵镇压,并下令徙“南郡蛮民”7000余人于江夏郡,时蕲春属江夏郡,一大批“客户”第一次迁入蕲春,散居于江淮间巴水东西1000余平方公里土地上,号为“巴蛮”或“巴水五蛮”,又称“五水蛮”。五水即巴水、蕲水、浠水、倒水、举水。西晋及南北朝时期,南郡蛮民即今鄂东及皖西南大别山区与长江之间民众,因其地有五水,俗称“五水蛮”。
五水流域是兴起于东汉时期著名蛮族五水蛮的居民区域。五水蛮是巴人后裔,其先民居今三峡地区,因叛乱朝廷而陆续被流徙到五水流域。今蕲春桐梓河上游高溪有地名巴桥,即古“巴蛮”遗迹。
“南郡蛮民”文化似还残留在现代汉语的荆楚方言—“楚语”之中,楚语是指通行于今鄂东黄冈市、鄂东北孝感市及鄂西北之竹山、竹溪等20余县方言(今竹山、竹溪地名、方言与蕲春大体相同),它属北方方言的一支,但不同于相邻的西南方言、下江方言,与华北方言、西北方言而自成一系统。楚语语言特点为无圆唇舌尖前元音“u”,而有与之相对应的圆唇舌尖后元音y和以y开头的y类韵;声调一般有6个,平声一般有6个,平声已如现代普通话分阴平和阳平,但保存着入声,这又同中文古音相似,荆楚方言区南北相距200余公里,东西相距800余公里,横亘于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三大山脉之南,长江之北,是汉代南郡、江夏郡的故址,亦正是“南郡蛮民”祖籍和新籍所在地,楚语当为蛮语同当地土著语的融合语。
第二次人口迁徙
第二次在南宋高宗赵构建炎三年(1129 年)至绍兴五年(1135年),刘忠、李成、孔彦舟拥兵作乱,蹂躪蕲州,韩世清、韩世忠、张俊、岳飞等连败乱军于蕲(蕲州)、黄(黄州)。刘、李、孔3人先后投降刘豫(刘豫降金被扶为傀儡皇帝),成了汉奸。李等异常狡毒,屡降屡叛,忽兵忽匪,以致受害地区无论郡县与村落,均“极目灰烬,所至残破,路断人稀,十室九空”,直至绍兴五年(1135 年),南宋朝廷才在蕲州恢复较为稳定的政权。因遭受破坏严重,下令免蕲州上供(进贡)及租税3年。宋南渡后,江淮之间,战争屡起,民多南迁,人口稀少。南宋高宗赵构绍兴三年(1133年)九月,岳飞征江南西路舒、蕲州制置使,遂以江西民充实淮西(时蕲州属淮南西路)自此以后,移居者踵至。
至孝宗赵春乾道七年(171年),江南大旱,从淮北、江南迁往淮西3800余户,1万余人。南宋朝廷为增加财赋税收和控制兵源,对移民先行赈济安置,继则官贷牛、种,组织垦牧,于是围湖开田。围田既增,荒地日辟,甚至把水面变为田地,陆游到蕲州曾见农民在长江上架木作排,铺上泥土,种植蔬菜,称为“架田”,此为历史上大批客户第二次迁入蕲州带来的生产场景。
第三次人口迁徙
第三次在元代蒙古贵族入侵中原,每夺一城一地,先恣行杀戮,鸡犬不留,十室九空,“骸骨遍野”。统一全国后,又将居民分成蒙古、色目(西域各族)、汉人(全国的汉人、契丹人、女真人、高丽人)和南人(宋国的汉人)4等(蕲春居民属南人),建立蒙古贵族和汉人、南人地主的联合专政,对各族人民特别是汉人、南人劳苦大众实行残暴压迫,大肆屠杀汉人、南人,蕲春户籍日益减少,加之水旱频发,乃“人相食”,加之长期兵燹战乱,居民“十丧六七”,田土荒芜,路断人稀。
明朱元璋建国后,为复兴农业,增加税收,下令招抚流民垦荒,并将地少人多的窄乡之民移于地多人少之宽乡,时移入蕲春的有江西、浙江、江苏、安徽及山西、河北等省居民,洪武十一年(1378年)八月,凤阳军户4000至蕲,建军卫,办军屯。凤阳军户当杂有上述各籍人,后蕲州卫职官(半属皖中人)亦多在蕲落籍。
同时,江南各地农民相继迁蕲,此为蕲春历史上第三次大批客户迁入期,明朝廷对大批移民极力赞许,明文规定允许成批移民“插标占田”,谁先占就属谁所有。
此外,尚有流民自行迁入和元官吏入境避居者如明玉珍之后明瓒自高丽移居漕河,元江州路幕僚顾士征辗转迁避落户于槐树山。
蕲春这三次移民,绝大多数来自江南各省,因此,蕲春县汇集全国各地智慧于一身,有发展各个行业的积极因素。大批客户入蕲,在东汉迁徙南郡蛮民入江夏至南宋淮北、江南移民居江北淮西约1100 年,中间尚有两次,一是南北朝南梁候景之乱,蕲民多奔避江南,后隋唐统一,自有不少客户入蕲,因之蕲春很快成为“上县”;二是五代十国时期,蕲春相继属扬吴、南唐,因实行休兵息民政策,较之周围各国战乱较少,生产也较发达,又有不少客户入蕲,因之蕲春在宋代进一步发展成为 “旺县”。宋时的蕲口镇,是全国六大商埠之一,商税占全国的十分之一;明蕲州设荆王府,历十代,在这里存在了198 年。三次移民客户经验交流汇集,形成了蕲春独特的色彩和无比的优越。
近代人口异动情况
晚清、民国时期,境内无大规模人口迁徙。因就业、灾荒、战乱等原因造成的人口进出,皆无记载,其中太平天国和抗日战争时期,县内人口皆有相当数量的进出变化。统计资料显示,1942年县内人口比1938年减少3.58万人,其主要原因应属避难迁出所致。
共和国成立以后,因就业、婚姻、参军、复员退伍等因素导致的人口进出外,有组织的人口迁徙有“支边”、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移民支边
1959年,响应党的号召,县人民委员会动员城乡居民去新疆落户,支援边疆建设。当年经批准集体移居新疆的共4677人。
1961年6月,县人民委员会再次动员城乡居民和机关干部去新疆落户,第二次批准共有3311人去新疆落户。同月,经省人民委员会批准,原移居新疆落户人员在蕲春家属3000人迁新疆落户。
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1958年,国营八里湖农场安置上海市知识青年321人。
1964年至1967 年,武汉市、黄石市和本县知识青年356人到蕲春农村和国营农场落户。
1968年至1978 年,蕲春安置武汉市上山下乡知识青年7558人。
1970年至1978 年,按照国家有关政策,上山下乡知识青年通过招工、顶职、参军、上学、病转、外迁等途径,离开安置地区的共6270人。
至1981年末,全县上山下乡知识青年除迁出、判刑、死亡外,有7558人返城安置。
1986年以后,县内无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只有县外人口迁入、本县人口迁出情况。1986 年至2007 年,因升学、就业、婚姻、服兵役及其他原因而形成的人口进出。其间,累计迁入人口150117人,迁出人口131782 人,净迁入人口18335人。
2008年至2015年,累计迁入人口103024人,迁出人口97397人,净迁入人口5627人。#蕲春#
扫一扫二维码用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