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开封) 韩鹏
关于古人测定“天地之中”的天文台,到底在哪里的问题,已成为了华夏文明探源中遇到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从国内有关信息方面的报道来看,中国华夏文明探源工程试图在陕西神卯文化遗址、山西陶寺文化遗址有所突破。
登封观星台
如果这些消息属实,窃以为,这种探源工程判断“天地之中”天文台,在中原之外的基本理念和思路,与中国传统的天文学思想完全不符,也不可能得出正确的考古结论。
就其原因而言,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是上古时期的观天象、定四时、建历法的天官羲和氏,及其中国最早的天文台,在黄河下游洪水冲积的“东南海之外”的河洲之中,也就是在河南荥阳东部的古渤海与古黄海海底升高后,伏羲划分的九州之中,今为黄河下游冲积华北大平原的首端之地。与南朝宋时期历史学家范晔编撰《后汉书·张衡传》所引汉代《河图》中,关于“东南神州曰晨土”的地理位置相吻合。
对此,传为尧舜禹时期的东夷人伯益所撰《山海经.大荒南经》记载:“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曰羲和,帝俊之妻,生十日,方浴日于甘渊。”西晋经学家郭璞所注《山海经?大荒南经》认为:“羲和盖天地始生,主日月者也。”所谓“主日月者”,就是中国最早观测天象和日月运行,制定上古历法的伏羲后裔羲和氏族。
依据上述记载分析,羲和氏观测日月运行的天文台,自然也与“东南海之外”的九州同地,既是伏羲划分九州的东南州即神州之位,也是神农氏炎帝建都的“空桑”之地。因此,上古易书《归藏?启筮》曰:“空桑之苍苍,八极之既张,乃有夫羲和,是主日月,职出入,以为晦明。”又曰:“瞻彼上天,一明一晦,有夫羲和之子,出于旸谷。”“旸谷”,也称“阳谷”“阳堌”,是二十四节气的谷雨时节,在八方八极的东南方位,传为上古时期太阳升起的东海之地,有四川三星堆出土的十日鸟,即是个太阳居住的神树为凭,也是夏代十月历的象征。这说明羲和氏“主日月”、观察日月运行,制定历法的天文台之地,在上古时期的“东南海之外”“空桑”之地。
“空桑”,也是八世炎帝榆罔在黄河下游冲积九州上,建立帝都的开封古陈留之地。故南宋著名学者罗泌《路史?后记四》记载:炎帝“榆罔居空桑,空桑为陈留,故《归藏》啟筮云:蚩尤伐空桑,帝所居也。”陈留“空桑”,现为开封杞县空桑村之地。
河南考古学者在杞县“空桑”“阳堌”一带的鹿台岗文化遗址,发现了龙山文化天文台遗址,距今约4500~4000年的历史,印证了上古时期黄河下游中原地区羲和氏天文台的存在,也正在尧舜禹时期历法文化的产生地。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时,在杞县鹿台岗一带征集到夏代历法《夏小正》,正与夏人后裔受封的商周时期古杞国、大禹开发的大运(汴)河同地,印证了上古时期羲和氏观测日月运行规律,制定上古历法的天文台,在黄河下游的大运河、汴河(今为惠济河)流域,而不在黄河中上游流域的历史事实。
二是认定上古时期测定“天地之中”的天文台在何地,古人有一些重要观点和具体做法,值得华夏文明探源时作借鉴:
如唐代著名天文学家李淳风所注古籍《周髀算经?卷上》中,指出:“是时汉都长安,而向不言测影处所。若在长安,则非晷影之正也。”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关增建教授也说:“在中国历史上,长安从来没有取得过地中的地位”。原因在于,陕西长安为古代历法中西方少阴之地,所测晷影不正,不具有天地之中的地理环境和历法条件。
不仅汉代的天文学家,不言汉都长安为晷影正、地之中的天文台之地,就连西周天文学家,身居西周西伯国岐山,也不认可陕西岐山天文台为测量天地之中,所以才在中原登封阳城天文台测定天地之中。这说明周人认可测量天地之中的天文台在中原之地,不在周人发祥地的陕西岐山。
唐代建都长安,唐代天文学家李淳风、一行等,均不在陕西西安天文台测量天地之中,仍在中原的开封浚仪岳台天文台南北一线,测定中国最早的子午线和天地之中。唐贞观初年,李淳风在开封浚仪县古岳台测量北极超出地高(北纬)三十四度八分,登封阳城差其四分,为地高三十四度四分,与古代测定北极高三十五度的正常准则最为接近。印证了唐代李淳风关于长安天文台“非晷影之正”,不是“天地之中”天文台的观点。这些情况,都有史典记载西周、唐代天文学家的基本观点、测量数据、具体实践作历史见证。
既然陕西岐山、西安不是测量晷影正、天地之中的天文台之地,甘肃天水、陕西神木石峁遗址、山西陶寺等文化遗址所谓测量“地之中”的天文台,就可想而知了。
上古时期以来,帝王将建都之地自称“天地之中”者有多地,而经有古代天文学家精心测量后认定,且历史上从未被“建王都”所否定的“天地之中”和天文台之地,仅有黄河下游上古时期羲和氏观测日月运行、制定历法的开封古陈留,即浚仪岳台一地。
从以上二点分析可知,如果中国华夏文明探源工程在考古中,试图在中原之外的陕西、山西等地,发掘出测量“天地之中”天文台的想法或做法,似乎有些不着边际,甚至有些异想天开了。
华夏文明的发源地是那里啊?
中原是华夏文化的发源地。狭义上指今天的河南省。
中原,本意为“天下至中的原野”,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是华夏民族的摇篮,被视为天下中心。中原又称中土、中州、华夏,是指洛阳至开封一带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狭义上指今天的河南省。
华夏文明源自红山文化、大地湾文化、裴李岗文化、龙山文化、仰韶文化。根据史书记载,华夏部落是黄河流域的最早居民,华夏先民早在8000年前就在黄河流域建立了大地湾文化(甘肃天水一带)和裴李岗文化(河南新郑一带)。
又于7000年—5000年前在北到长城沿线及河套地区,南达鄂西北,东至豫东一带,西到甘、青接壤地带建立了仰韶文化。
再于距今约4600-4000年在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地区建立龙山文化。距今5300年前后,中华大地各地区陆续进入了文明阶段;距今3800年前后,中原地区形成了更为成熟的文明形态 。
扩展资料:
中国古代文明诞生于公元前2800的黄河流域,而土地肥沃的河南省是中国文明开始的地方。
黄河横贯河南省,是古代中国的交通要到,中国最古老的部落首领黄帝和炎帝都出生在这里。即使在今天,中国人在世界各地仍然使用着炎黄子孙这个称呼。
黄河被称为“母亲河”,在中国人心中有不可动摇的地位。5000公里长的黄河打破了最后一道屏障,流入广阔的平原,形成了中国文明的摇篮,成为了智慧,勤奋和坚韧的炎黄子孙后裔共同追求的这片土地。
经历了2000余年的风风雨雨,黄河流域酝酿出了13朝古都洛阳、10朝古都开封以及中原经济重镇郑州。
在3200年的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有20余个王朝,其中有200余位皇帝在河南称帝,并在河南留下了许多珍贵文物,其中三个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包括少林寺,龙门石窟和殷王朝遗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原 (中国文明发源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华夏文明
中国文明的根源,在什么地方?
是昆仑山!
扫一扫二维码用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