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香港8月10日电 题:跟随“港产策展人”领略故宫古物风情
中新社记者 曾平
在具有古色古香装潢的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8号展厅,35件国宝级的中国古代书画名品分三期展出,众多访客慕名而来。由于这批文物对光线极敏感,展厅内灯光幽暗,闭馆时段则灯光全灭,并且展柜上还盖着遮光的布料。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副研究员黄炜均近日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 中新社记者 李志华 摄
每天开馆前的片刻,灯光渐现,布料被缓缓拉开,文物在严密监控温湿度的展厅内,静待参观者到访。“这是出于保护文物的考虑,这些几百上千年的文物,接触光的时间越短越好。”该展厅策展人、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副研究员黄炜均近日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如是说。
现正在8号展厅举行的“国之瑰宝:故宫博物院藏晋唐宋元书画”特别展览已来到第二期,展品包括顾恺之《洛神赋图》(北宋摹本)、虞世南《行书摹兰亭序帖》、赵伯驹《江山秋色图》以及马远《水图》。“据我所知,基本所有展品都是第一次在香港展出。”黄炜均说。
图为《洛神赋图》。 中新社记者 李志华 摄
在其眼中,观众亲至观摩方能欣赏到其中的细节。比如《洛神赋图》中,人和山的大小并不符合现实比例,而《江山秋色图》也有精彩的人物活动存在于微观局部。黄炜均认为,古代书画有别于埋藏地下再出土的器物,经收藏者代代流传。
纵然隔着数百上千年,但黄炜均觉得,看见承载着艺术家情感的书画,尤其是那些特别能展现情感的书法作品,便能产生似乎作者就在面前的感觉。“穿越了时空,很有魅力。”
约3年前收到展品清单后,黄炜均开始思索如何将35件各式各样尺寸和题材的珍品,在不移动展柜的情况下,平均分三期来展出。“我希望观众来每一期都能看到不同年代、不同画家或书法家的作品。”这是他最早期的任务,也是工作难点所在。
接着便是长期的研究工作。为什么这些作品能成为中国艺术品的经典?黄炜均和团队尝试找出此问题的答案。“文物研究挖的很深。”他和团队从画面、技法,以及情感表达、历史地位、流传经历等角度研究这些作品的价值,并通过文字说明呈现给观众。
馆内3号展厅正进行的陶瓷展,也由黄炜均策展。该展厅展出开幕展所有166件国家一级文物中的66件,数量为各展厅之最。“这个展厅可以说是把整个中国陶瓷史都用很精准的、提炼的方法展现出来。”他说,此展览抽取了某些重要的故宫元素,但使用的方法是现代的,呈现的方式是有时代感的,希望借此拉近文物与观众间的距离。
图为市民认真观赏《行书摹兰亭序帖》。 中新社记者 李志华 摄
黄炜均是位土生土长的香港青年。他在2019年获得英国牛津大学考古学博士学位,毕业后适逢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招聘研究员,便随即发出申请。“我很希望能够参与其中。”对中国古代艺术尤其感兴趣的他觉得,这座崭新的博物馆以及整个西九文化区能够将香港的艺术发展提升至新的层次。
他认为,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的诞生具多重意义。首先,香港观众增加了认识中国古代艺术甚至其他文明古代文物的机会,爱好艺术的学生多了培训机会和基地。其次,西九文化区在当代艺术、表演艺术外,更加全面地涉及到了文化的方方面面。再者,香港这座城市多了推广中国古代艺术的重要场地。另外艺术界之间的交往也变得更加活跃。
“对推动香港成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黄炜均总结道。(完)
扫一扫二维码用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