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纪录片的小伙伴都知道,《古墓派》播出四季以来一直带着网友“下墓”,记录古墓发掘现场,还原古墓背后的历史真相与人文风情。
现在,玩法升级,“沉浸式考古”来了。
考古探秘类超级IP《古墓派》第四季,将于4月28日起在优酷平台全网独播,此次更新的纪录片将首次为网友打造沉浸式探墓体验。
国内首部互动式纪录片怎么玩?预告片里可见端倪。
故事由两具百年不腐的尸体拉开探墓序幕,在高温多雨的福建地区,福州茶园山出土了一座宋代夫妻合葬墓,墓地中两具尸体虽历经700年却尸身不腐。而就在专家为此问题感到困惑时,墓主人的离奇死亡和墓中发现的奇异陪葬品,又为这座古墓蒙上了更加神秘的色彩。他们是谁?为何而死?尸身又如何能保存数百年?
互动季中,《古墓派》将游戏式的答题设定融入到探墓题材中,用户基于考古知识储备和片中线索,通过每次选择赢取分数,根据最终得分获取等级勋章。
其中,不论是“手动开棺”、亲历“古代炼丹术”还是给“古尸做X光扫描”,都是纪录片中首次尝试的新奇玩法。而难度升级的谜题、逼真的音效、考古学家抽丝剥茧的分析,更是为沉浸式探墓营造出了更接近真实的体验。当观众由客观视角过渡到真实下墓者的主观视角,就像是戴着VR眼镜,跟随考古学家行走在黑暗的古墓之中。
出品方表示,《古墓派·互动季》在内容上依旧是以人为核心,讲述和人有关的真实历史故事,力求展现其人文价值;但在传播上,创新的互动形式,或能以更为贴近年轻态的方式,开启纪录片的新生态。
综合自优酷视频、北京头条等
编辑:郭超豪
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正式揭晓,你知道哪些与考古相关的纪录片?
第一部《海昏侯》。《海昏侯》这部考古纪录片可谓是良心制作,大家对它的评价一致好评,纷纷称这部纪录片拍的比电影还要吊胃口。影片详细的讲述了科学家们从考古的挖掘过程到精美的古物出土,全方位的展示了考古学家们的实力,也向观众们展示了考古专业的魅力。演员们精彩的演绎,宛如一部精美的电影,一步一步的向我们完美呈现,还原那些埋藏于历史的真相。说它是一部悬疑大剧也毫不为过,剧情紧凑,不拖拉,高潮迭起又扣人心弦。
《海昏侯》这部记录片只有短短的三集,却将海昏侯刘贺跌宕起伏、震撼人心的一生表现的淋漓尽致,将那段时隔多年历经风霜并且沉睡于地下的历史一点一点的展现在大众视野。纪录片里面记录了科学家们发掘海昏侯古墓的全过程,车马坑的发掘、主椁室的发掘、开启主棺、内棺的调运和开启、众多文物的清理发掘等等,他将案发现场展现在我们眼前,仿佛身临其境。亲眼看到古墓的发掘,才感受得到历史的沉淀,领略其中的风采。
此外,纪录片对现场细节的把控要求的也很严格,古墓的发掘前后一共耗费超过五年的时光,光是回廊的清理就花费整整三年时间,为了更加真实的还原历史的真相,光是记录每天的进展和发现都用了厚厚的一踏纸。文物的出土不仅只是出土,更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修复文物,各种文物保护专家纷纷使用大量科技手段对出土文物进行修复和保存。不少网友看后纷纷感叹历史的伟大,文化的深厚。
第二部《土司遗城海龙屯》。这部纪录片拍摄于2013年,历经四年完成,也是一部精品大作。这部纪录片主要讲述了考古团队在一次考古中的惊人发现,揭开了沉睡在地下几百年的贵州神秘杨氏土司一族的往事。 本纪录片介绍了“杨氏政权”入播以来,发生在古时播州的那段历史,揭示末代土司杨应龙反抗朝庭背后的真正原因及平播战役的前因后果。
纪录片对古墓的呈现非常讲究,将古墓室里的那种神秘感展示的非常真实,充满电影感的高级光感。在战争片段也花费了极大的心思,对打斗时的场景和服装都充满年代感,打斗动作非常的干练利落,整个画面非常的震撼人心。
有什么有意义的纪录片?
零 导读如果想要快速提升自己,让自己的视野更加开阔,思维更加深邃,那一定要抽出时间看看纪录片。
因为纪录片可以展现给观众一个更广阔、更完整的世界,让人们对自然、对生命、对社会,都有更深刻的理解。
下面推荐十部我很喜欢的纪录片,希望你也能从中得到启发。
壹 「中国微名片·世界遗产」——中国世界遗产的微百科全书。
这是继《如果国宝会说话》之后我看到的又一部直戳我萌点的纪录片——你想象过世界遗产会说话会是什么样子吗?这部纪录片就让它们“发声”了。大熊猫“汤圆”向妈妈撒娇,想要出去耍;大足石刻的牧牛人说修复人员做的保养太舒服了...
这部纪录片每集5分钟,时长虽短但却异常精致,集趣味、知识、观赏、互动于一体,特别适合闲暇之时仔细欣赏。
这一季一共15集,从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到良渚古城遗址,从云冈石窟到苏州古典园林,这些跨文化、跨时空的信使,一定会让你重新认识它们。
贰 「发掘记」——真实考古,不是盗墓。
这部考古纪录片的重点不在于表现文物,而偏向于展现考古的过程,记录了考古人真实的日常工作状态——没有那么多想象中的刺激和惊喜,更多的是枯燥的挖土,但也有惊喜、有落空、有无奈、有叹息。
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从了解工作日常、懂得文保重要性的角度而言,是值得观看的。
考古不是发掘宝物,而是和历史进行对话,去触摸埋藏在地底下的文明。
叁 「中国的宝藏」——老外视角的《国家宝藏》。
这部纪录片BBC和央视出品的混血儿,不过这部纪录片中并没有出现太多我们印象中的中国国宝,也不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叙述的。我很喜欢它的原因是,它的每一集都是一个主题:家族、艺术、都会、制造、科技、饮食。每一集都是以文物为穿引,寻找着现代中国的古代痕迹。
其实,在纪录片中你会发现,外国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很喜欢以哲学相称,他们的视角的确也会给我们很多启发。
肆 「我在故宫六百年」 ——故宫修复姊妹篇。
你可以叫它《故宫博物院加长版广告》,因为每次看这部纪录片,都特别羡慕在故宫工作的老师们。它在风格上延续了《我在故宫修文物》里的温情日常和有趣细节,又更多几分特殊节点上传承的意义。我是在去年12月31日看到这个片子,也算是因为疫情,对一整年都没有去故宫、没有看丹宸永固展览的一点慰藉吧。
古建筑不会说话,但它们矗立的姿态,早已胜过了万语千言:见证着智慧,诉说着传承,更见证了文明的源远流长。
伍 「古书复活记」——给古书“治病”的医生。
这又是一部相对小众的纪录片,但特别适合静下心来慢慢看。强烈推荐第4集,海昏侯出土的竹简复原的瞬间,我的鸡皮疙瘩都起来了。那些出土像团泥巴一样的简牍,在高科技手段的脱色脱水处理后,神奇的伸展变色,墨字清晰可见,让人感受到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科技奇妙的交汇。
它让你相信,在这样一个快节奏的社会中,总有一些行业并不是用速度和效率来衡量的。
陆 「中国」——极致中国美。
严格意义上讲,它不太像纪录片,更像是演绎与解说并存的科普片。画面、布景很有质感,每一帧截图都能当屏保,整个解说偏文艺体,似乎也可以在其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怀。对于孩子来讲,单看画面和情节,还是很容易接受的。片名《中国》是一个很宏大的概念,呈现出来的内容则主要聚焦在中国文化的变迁,从这点上来讲,对于孩子的理解还是有难度的。
强烈推荐看看这一季的最后一集《盛唐》,故事性强,讲述了唐朝人一天的生活,最后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时装秀,很是热闹。
柒 「炮火下的国宝」——杜甫、陆游“逃荒”记。
这部纪录片说是讲国宝古籍,但是更多是在讲人,讲先辈的拳拳爱国心。比如让我感动的山东大汉李义贵原本是黄包车夫,为了守护五箱古籍文物抛妻弃子,一去千里,在四川的山洞里躲了十年,出来家都散了。
在镜头中,有不少老视频,文案引摘了各集主人公的著作原文,采访了当代很多学者及主人公的后代,甚至包括引发炮火的日本学者。看完这部片子你会发现:即便战乱,但人心不乱,内心责任感很强,遇到事能稳住,这种感受是可以超越时空的,尤其是在今天这个焦虑的时代。
捌 「藏家」——心中的国宝,人人皆可收藏。
这部6集纪录片,讲述了六位藏家的经典藏品,或许它们在有些人眼里并非稀世珍宝。上百件戏曲服装、几百方歙州砚台、上千只内画烟壶、数千件瓦当、数千位明代先贤的书法墨宝和早已被世人淘汰的收音机,每一类藏品都诉说着一段曾经辉煌而绚烂的历史。
节目不仅仅是看藏品,更重要的是展现了藏家们精彩、跌宕起伏的人生。六位收藏家平均年纪在70岁以上,与新中国同龄。他们以一己之力搜寻着心中的国宝,并竭力分享给世人,这背后数十年清苦与热爱,看完后一定会让你肃然起敬!
玖 「从长安到罗马」——每集5分钟,轻体量,高浓度,带你“穿越”丝路的两端。
这是一部结构巧妙的纪录片,采用“双城记”的平行视角,带你跟着中、意不同领域的专家,走进古丝绸之路的起点和终点。第一季共有50集,按照主题分为了5个系列:文明密码、社会生活、千年艺苑、丝路商贸、军事探寻。
每集5分钟,观看感很轻松,利用对比手法,结合了历史文物、事件,知识并不复杂沉闷,适合不同的年龄层观看。
拾 「夜游意大利」——意大利深度旅行指南。
这一季的3集分别带你看到了夜幕下的艺术之都佛罗伦萨、浪漫水城威尼斯和历史遗迹庞贝古城,前两集侧重艺术方向更多一些,第三集则重在古城被维苏威火山爆发摧毁的历史。即便你是个艺术小白,也能通过3D动画模型演示,真人场景复原表演等,感受到意大利的文化艺术底蕴。
准备好了吗,在静谧无人的夜晚,这三座城市的历史故事,就要来啦~
扫一扫二维码用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