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学明在踏查遗址。
在很多人的眼中,考古是一项既神秘又枯燥的工作,但凡能胜任这类工作的人,一定能够耐得住寂寞。所以,在人们眼中,一些考古学者不少都是“老学究”。相信这次采访,能彻底颠覆包括记者在内的很多人的传统观念。
前不久,随着我市一处古代遗址的被发现,一个叫做李学明的人也“红”了起来。不仅仅因为这处古代遗址的被发现很有价值,也不仅仅因为他是个有韧劲的考古爱好者,更因为他还是一个在校高中生。
通过采访,记者逐渐还原出了一个真实的李学明,那个品学兼优、爱钻研学问,化学在省里拿过大奖,还发表过考古论文的“斜杠青年”。
玩耍时发现“神秘”骨头
向记者展示他的发现。
李学明是大庆第十中学高三六班学生,初次见到他,是在十中的德育基地。瘦高的身材,戴着眼镜,利落的寸头,一身笔挺的西装……一看就是一个挺安静的人。
见到记者,李学明憨厚地笑了,摸了摸身上的西装说:“我们老师说有记者来采访,让我穿得正式点儿。”别看他平时不爱说话,可一唠到考古,眼睛里就闪着光芒,话匣子也打开了。
童年时期的李学明就看过一些关于考古的动画片、纪录片,幼小的心灵因此埋下好奇的种子。他回忆说,第一次发现马勒盖泡遗址,是在他初三下学期的时候。李学明家住和平牧场,小时候他经常去距家5公里外的一个大草甸上玩。
草甸上有一个大坑,那是1998年抗洪留下来的。“5月份的一天,我出于好奇就下到了坑里,挺深的,无意间发现坑里有一块黑色骨头片。我当时还想,这能不能是古代的生物啊?”
李学明说,以前在书上看过,要是化石的话,用下唇舔一下,就会有粘连感。李学明拿起骨头片,下意识地往唇上碰了一下,确实是粘的。
“我当时乐坏了,觉得我发现了一个大‘宝贝’!”可李学明挺沉稳,抑制住激动的心情,把这块骨头就近找个地方埋了起来。原来,这块区域是奶奶给他划定的“禁地”,附近有坟茔地,老人家觉得晦气,“不要往西边去!”这是奶奶常说的话。她不让孙子来这里玩,更别说带什么不明来历的骨头回家了。
“发现遗址的竟是个学生”
李学明没有忘记这块“神秘”骨头,而是想方设法给它“验明正身”。
为此,他辗转咨询了很多部门,最终与市博物馆取得联系。当知道李学明还是个学生时,工作人员当时也不能确定他说的就是真的,但李学明表示自己还有标本时,工作人员这才相信,赶紧和领导进行了汇报。
后来,多位专家实地踏查,确定了这里就是马勒盖泡遗址,化石是“东北原始狼”,李学明这才放下心来。而此时的他,才是一名高二的学生。他的发现和专业素养,让我市考古界的多位专家都竖起了大拇指。
此后,执着的他又在同一坡体发现了敖包古墓葬等遗址。
大庆市文物管理站站长颜祥林告诉记者说,学明这个孩子让他觉得很惊喜,一个刚18岁的孩子,就把这些工作做得这么严谨,实属难得。
这个发现也有很大的意义,扩大增加了大庆地区古生物种类,也佐证了辖区内特别是大同区人类活动的遗迹,并向前推进了时间。目前,就等着采集文物捐献给国家了。
为买专业书他几天没吃饭
聊天中,记者明显感觉到,李学明有着同龄人少有的踏实、坚毅。
李学明小时候父母就离异了,他和弟弟与奶奶一起生活。家中清贫,没有磨灭他对理想的追求,也没有打消他的斗志。
去北京看病,李学明省吃俭用,到一家考古书店买了几本泛黄的考古老期刊回来看。
“有一次,为了买一套书,我当时三四天没怎么吃东西,饿了就喝水、啃几口馒头,节省了三四天的饭钱,终于把书买了回来。当时,我心里那个美啊!”说这番话时,李学明的脸上依然带着憨笑,看不出因生活的贫寒而带来的局促不安,也没有任何抱怨,仿佛只要和心爱的考古在一起,他就是最幸福的那个人。
品学兼优准备冲击清华
考古的辛苦是常人难以想像的,寂寞不说,还需要承受一些来自身体上的考验。
为了踏查遗址,李学明一般都是趴在地上进行取样,冬天野外没膝的大雪,让他得了关节炎;夏天蚊虫的叮咬,潮湿的气候让他起了湿疹,反复发作。
他还曾一个人掉进泥沼地,半个身子都陷进去,至今心有余悸;还曾为了考古,独身一人穿越大片墓地……这些同龄人甚至成年人都做不到的事,李学明却做到了。
不仅对考古痴心不改,李学明还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初中时,多彩的校园课外生活,让他学会了唱民歌、京剧、快板、钢琴、蒙古长调……可家境的现实,让他在继续学习与让弟弟读书的抉择间,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放弃。
不仅多才多艺,他的成绩也很优秀,没补过一节课的他,化学在省级竞赛中获奖。
钟情考古的他,还写了多篇考古论文。
班主任李老师对记者说,李学明在班级和同学相处得都挺不错,还是团支书,各项工作交给他,自己很放心,他总会计划得井井有条。
“今年我报考了清华大学的自主招生,目前,初审已经通过了,希望可以一切顺利吧。”李学明再次憨笑着。
是的,今天吃的苦,都将成为一束光,照亮未来前行的路。学明,加油!
文/摄大庆晚报记者陈经宇
扫一扫二维码用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