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今年10个长城抢险项目之一——怀柔区170号敌台及边墙抢险加固项目8月10日开工,连日来,在用考古方法进行现场清理的过程中,在敌台上坍塌的铺房一角,发现了三眼火铳、单眼火铳、脊兽残片等文物,初步判断为明代。文物将被送到怀柔区博物馆保存。
清理出来的火铳和脊兽残片。程永茂摄
“在清理到铺房西南角时发现的,有一个三眼火铳,两个单眼火铳。”项目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程永茂介绍。程永茂自2004年开始参与怀柔长城保护相关工程,2016年以来连续四期的箭扣长城修缮项目、2019年以来共计8个市级长城抢险项目,他都是施工技术负责人。“在修河防口长城东段的时候发现过火炮,是在城墙下面。在别的地方还发现过石雷等,但发现火铳还是第一次。”程永茂告诉记者。
资料显示,火铳初创于中国元代,是依据南宋火枪尤其是突火枪的发射原理制成的,用火药发射石弹、箭、铅弹和铁弹等。明朝建立后,大量制造火铳,加强了边防、海防和城防设施,永乐年间还组建了专用火器的神机营。
工作人员在清理三眼火铳。程永茂摄
三眼火铳是明朝洪武年间出现的一种威力很大的火器,既可以远距离射击敌人,也可以近战砸击,是一种两用兵器。分为两种类型:一种铳身由三根管子合铸,形成品字形,三根管互不相通,都有自己的火门,分别点火发射;一种铳管是一个整体,里面有三个铳堂,火药室相互连通,点火后三管连射。
据介绍,万里长城进入北京后,在位于怀柔区的箭扣段长城北京结(怀柔区154号敌台)以西开始分岔,一路是外长城,往延庆四海镇方向去;一路是内长城,往昌平居庸关方向去。内外长城在山西偏头关汇合。内长城上过了北京结的第一个敌台就是170号敌台,这两个敌台之间的边墙有200多米,此次抢险的范围是170号敌台以及170号往北京结方向的43.36米边墙。
清理出火铳的铺房一角。程永茂摄
170号敌台顶层原有一个单间铺房,现已坍塌,局部还有50厘米左右的残墙,铺房的地面上覆土碎砖堆积,长满灌木杂草,排水通道被堵。敌台东北侧43.36米的边墙上有两处坍塌严重,一边的垛口墙坍塌后把城墙的主体都拽倒了,砖石斜着向下塌落,只剩下另一边的垛口墙,人员通过时得紧贴着单边墙小心翼翼侧身走。此次抢险重点对敌台和这两处坍塌段城墙进行排险。敌台将对覆土和灌木进行清理,疏通水道,确保敌台上排水通畅,避免雨雪浸泡带来的冻融等病害。坍塌段主要对砖石进行归砌。
正式施工前,工程人员用考古的方法对现场进行了清理,先从塌方了的边墙开始,最后清理敌台。“从箭扣长城二期修缮项目开始,在施工前增加了考古清理环节,用考古的方法一米一米对长城本体及两侧进行清理。将长城考古工作纳入长城保护工程中,确保散落文物能得到较好的保护,也是新时期长城保护和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重要转变。”怀柔区文物所所长张彤介绍。
可远距射敌,可近战砸击,三眼铳是怎样一种武器?
三眼火铳是在明朝时期盛行的一种火器,而这种武器被发明出来主要是针对那些游牧民族的。“三合一”的炮眼使得三眼火铳的威力十分巨大,再加上纯铁的结构虽然不太好瞄准但是在近战的时候却是一把好武器。
三眼火铳是明朝留下来的“黑科技”之一,装备这些火器的主要的作用就是为了能够和游牧民族进行作战,游牧民族的骑兵实力往往要强于中原地区的步兵,所以为了弥补这部分缺陷所以就制作出了三眼火铳。最早的时候并不是三眼火铳而是鸟嘴铳,但是后来想对比之下三眼火铳的制造成本大概在7到8两银子之间,而鸟嘴铳的成本则就需要5两银子,三眼火铳的发明可以说是明朝带了很大的希望。在近距离作战的时候三眼火铳的伤害及其可观,而且还可以预防敌人近身。
但是三眼火铳并不是没有缺点的,首先就是这种火器的枪管比较的短,这样就导致这个射程就相对来说比较的近,而且由于是三眼火铳所以导致整个武器的精确度并不是很高,不少时候就会出现三个只打中一个的情况。另外这种火器特别的笨重,只能使用在步兵的身上而不是使用在骑兵身上。也许有人会说找一些强壮的不就可以使用了吗?这就要考虑到三眼火铳的点燃方式了,“火绳点燃”产生了诸多的不便,这样复杂的点燃过程不利于骑兵的进攻。
不过这个“黑科技”的使用时间倒是不短,从明朝开始一直清朝都在使用,而且清朝的时候还把三眼火铳当做藏品收藏了起来。而且从形状上面看三眼火铳更像是一把另类的“锤子”,而这个武器普遍的重量在3斤左右,所以近战的时候用作近身武器是很不错的。
三眼火铳的介绍
三眼火铳,明朝嘉靖年间出现的一种威力很大的火器,既可以远距离射击敌人,也可以近战砸击,是一种两用兵器,明朝中后期,军方开始大量装备,属于常用武器。
扫一扫二维码用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