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网记者 黄凌燕
冬日早晨,窗户玻璃上挂着晶莹的窗花,空气里飘着薄雾,天还未亮,室外气温在零下,阿尼牙尔别克·哈盘喝了碗热腾腾的奶茶,戴上帽子,拿上马鞭出门。
阿尼牙尔别克巡护到阿克吉也克2号墓群。记者 黄凌燕摄
骑着马儿,哼着歌,40分钟后阿尼牙尔别克来到山脚下,路边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写着阿克吉也克2号墓群。他扫了扫石碑上的残雪,四周望了望,没有发现可疑痕迹,继续向山顶进发:“翻过山,那边还有一片岩画。”
阿尼牙尔别克的家在天山北坡脚下沙湾市博尔通古乡喀拉巴斯陶村,夏天这里是绿意蓬勃的高山草场,冬季白雪覆盖静谧如童话世界。在这片土地上有古墓和岩画,阿尼牙尔别克是它们的守护人。
2009年,阿尼牙尔别克的父亲哈盘·吾斯番在离家4公里的山坡放牧时,在山脚裸露的岩石上,发现了一些明显划痕,哈盘借来相机拍下照片。后来经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鉴定,这是一组距今大约2000年左右的岩画,画面展示狩猎的场景,因所在地位于胡达伊萨伊根沟,被命名为胡达伊萨伊根岩画。
“普通牧民能有文物保护的意识,这非常难得。”沙湾市文物所所长白雪怀说。
2010年,哈盘成为当地第一批野外文物巡护员。一次,他向阿尼牙尔别克讲述岩画上的内容:“打猎的人只追捕成年动物,把小动物放生,这是古人的智慧。”阿尼牙尔别克听了很震撼:“这和今天人与动物和谐相处观念相近,岩画上既有故事也有历史。”
2015年,阿尼牙尔别克接替父亲成为一名巡护员。每次到岩画前,他像父亲一样轻抚上面尘土:“我很珍视这些记载中华民族历史的宝贝,我的职责就是守护好它,让它完好地流传下去。”
阿尼牙尔别克在巡护途中。记者 黄凌燕摄
暑去寒来,冬春相继。7年间,阿尼牙尔别克的足迹遍布自己辖区内三处文物看护点:羊沟古墓群、胡达伊萨伊根岩画、阿克吉也克2号墓群。巡护中,他对文物保护、考古工作也渐渐产生兴趣。从2015年开始,他先后参加了沙湾市鹿角湾景区的抢救性考古发掘,在现场向考古人员请教,怎样辨别文物年代、古墓种类等。“多学点这方面知识,对文物巡护有帮助。”他说。
日积月累的知识派上了用场。2018年,博尔通古乡克孜勒阿根村要铺设滴灌管道。有牧民无意中说起在施工区域看到有成片的土包,阿尼牙尔别克留了心,在施工地点果然发现4个土堆连成一线,土堆上有石块摆成的圆形,再结合上面植物长势,与周边土质作对比,阿尼牙尔别克初步判断这里可能有古墓,并上报了文物所,说服施工队改道。
因无意间留意牧民的话,发现并保护了古墓,阿尼牙尔别克意识到“情报网”的重要性。他利用村里每周升旗时间向村民宣讲文物保护知识,让亲朋好友成为他的“千里眼”“顺风耳”,发现可疑人员或者车辆在文物点周围逗留,他都会第一时间接到“线报”。“一个人总有疏忽,让大家认识文物的珍贵,就会一起来保护。”阿尼牙尔别克说。
巡护路上的阿尼牙尔别克,虽是冬季,但也满身大汗。记者 黄凌燕摄
如今,34岁的阿尼牙尔别克开始学习使用无人机。他希望将来能用无人机巡护文物,遇到特殊情况,也能迅速取证。已经成为文物巡护组组长的阿尼牙尔别克说:“我们要做好文物遗存的守护者,要像爱护草场一样保护文物。”
扫一扫二维码用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