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不灭,事死如生。”在我国古代,封建君主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修建豪华陵墓,是登基后的头等大事。
这些留存千年的豪华陵墓,以及陵墓内衣食住行俱全的陪葬品,为我国通过考古研究推演各朝各代的经济文化习俗,提供了最关键的证据。
1998年,英国剑桥《世界知识分子名人录》上,一位身高体胖、面色黑红的中国考古学家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他的名字叫王恺,而之所以能够被英国剑桥所收录,是因为他前后耗费十余年时间,在江苏徐州发现了七座汉墓。
这七座汉墓中的最后一座——狮子山汉墓,被称为西汉第一大墓,墓主是生性淫暴的第三代楚王刘戊。
为了找到狮子山汉墓的墓道,王恺先后三次、耗时七年,投入资金数十万,终于从一位年逾七十的老者口中,听到了一口离奇地窖的消息,才最终揭开了刘戊之墓。
艰难考古众多周知,汉高祖刘邦的故乡是江苏沛县,而发掘出西汉第一大墓的考古学家王恺,也是江苏沛县人。
1963年,王恺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学专业,还获得了北京大学优秀毕业生的荣誉称号。
大学毕业后,王恺被分配到我国首批一级博物馆、始建于1958年的河南洛阳博物馆。
1970年,不到35岁的王恺被任命主持隋唐洛阳含嘉仓的考古发掘工作,最终发现的总遗址面积高达40多万平方米、数百个粮窖,至今仍是我国已知最大的古代粮仓。
1977年,王恺从洛阳博物馆调回老家江苏,在徐州市主持有关西汉楚王的墓群发掘工作。
当时徐州唯一确定的是第一代楚王刘交的陵墓,当年汉高祖刘邦在丰沛起义后,同父异母的弟弟刘交就跟随刘邦打天下,是刘邦的得力助手。
汉王朝定鼎后,刘邦分封天下,封刘交为楚王,定都彭城,也就是如今的江苏徐州。
“自古彭城列九州,龙争虎斗几千秋”,彭城,也就是如今的徐州,东临大海、西控中原,群山环绕、物产丰富,从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在任命刘交入主彭城之前,刘邦曾经的心腹大将韩信才是此地的藩王,但奈何君臣二心,天性多疑的刘邦最终还是认人唯亲,以确保刘氏家族的皇权稳定。
因此在汉代众多的藩系中,刘交一支的地位十分重要。
经济发达、百姓安居、军事实力也不容小觑的楚藩,是刘氏皇权最重要的封国之一,刘交去世后,西汉楚藩王族延续了十二代,而其他十一位楚王的汉墓,却没有留下任何记载,无人知晓他们葬在何处。
王恺回到徐州后,便将所有目光都锁定在了发掘汉墓上,他手持洛阳铲,带领考古队员们走遍了徐州城有可能存在汉墓的地区,徐州城外所有或大或小的山头,几乎都有过王恺的足迹。
在当时考古技术不发达、勘测能力有限的艰苦条件下,发现新的古代遗址,只能靠考古学家大量的外出作业、靠地毯式的搜索来发掘。
功夫不负有心人,到1990年,王恺和考古队员们一共找到了六座汉墓,对研究西汉文化提供了大量珍贵的实物资料。
然而,在陆陆续续发掘出这些珍贵的汉墓遗址时,最让王恺挂心、也是挫败最深的,却是出土于1984年的狮子山彩绘。
徐州市东郊四公里处,一座海拔61米的山峰,因为状若雄狮,被当地人称为狮子山。
1984年12月的一天,山脚下一座砖瓦厂的民工在挖土时,突然铁锹之下传下“铛——”的一声脆响。
在用手仔细挖刨后,一个身长半米有余、小巧精致、栩栩如生的“小泥人”豁然眼前。
徐州开发出汉墓的消息早已传进千家万户,大家都引以为豪,因此在挖到这个“小泥人”后,在场的民工火速通知了村干部,徐州博物馆收到消息后也第一时间告知了原本还在城西考古点的王恺。
赶到现场后,王恺已经抑制不住激动之情,这个小小的泥人,开启了继咸阳西汉彩绘兵马俑、西安秦始皇兵马俑之后,我国发现的第三批兵马俑军阵——徐州狮子山彩绘兵马俑。
整整四条兵马俑坑和一条骑兵俑坑,狮子山的兵马俑规模宏大、造型精美,吸引了当时全国各地考古学和历史学专家的注目和惊叹。
当众人的目光还停留在兵马俑坑时,王恺却对俑坑身后的狮子山山峰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他带着洛阳铲,独自一人前前后后上山数百遍,只为了确认一个挥之不去的惊天设想:兵马俑坑并非单独存在,其附近一定有一个身份尊贵的主人!
神奇地窖1985年年底,狮子山彩绘兵马俑的全貌终于展露在人们面前,而纵观当时王恺团队已经发掘或者正在发掘的所有汉墓群,能够与狮子山彩绘相媲美的文物,寥寥无几。
为了确认自己的判断,王恺率队找遍了狮子山的每个角落,终于在山上发现了大量的汉代瓦当和地砖。
这些汉代瓦当和地砖,是狮子山上曾经有过建筑物的最好证明。
王恺断定:这里极有可能存在楚王陵园,只是被后来的战火所毁,而长眠于此的主人公,很有可能是西汉早期的楚王之一,地位显著,葬墓规格宏大。
当时狮子山主峰南侧居住了数百户村民,民房绕山而建、鳞次栉比。
因为经费有限,王恺不可能拆掉所有民房,四处打上梅花桩,进行大规模的探测,他只能在仔细判定了基本方位后,征用其中两栋民房,以其为主要勘测点,希望能找到墓道。
然而,历时将近半年,支付了一笔数额不小的村民安置款,王恺依然没有找到墓道。为了避免前功尽弃,他又找来了徐州市煤炭部地质勘探大队,可因为狮子山地形复杂,无功而返。
事已至此,王恺也不好再向领导寻求经济或人力支援,狮子山的考古工作就此搁置。
1988年,徐州汉墓群已经整体性发掘出了四座,但狮子山一直是王恺心中最大的坎。
时年春节,王恺再次找到自己的老友、中国矿业大学教授宁书年先生,联合全国十余省、五十多位科技人员,使用了维加重力仪、地震仪、地质雷达等诸多先进探测仪器,对狮子山进行全方位的搜索工作。
王恺对第三次的狮子山勘探信心满满,寄予厚望,然而在耗费了数十万资金后,结果依旧是一无所获。
看着前来援助的专家一个接一个离开徐州,王恺的心也越来越沉重,第三次进军狮子山彻底宣告失败后,王恺带着自己的洛阳铲,站在狮子山南峰之上发誓:“不找到汉墓,我死不瞑目!”
1990年年底,王恺团队一直稳步进行的其余六个汉墓,包括北洞山楚王墓、驼蓝山楚王墓、南洞山楚王墓等,都迎来了收尾工作,王恺也迎来了久违的假期。
然而他在假期当中,也一直没闲着,在狮子山地区老村长带领下,拜访了当地数十位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希望能找到一些线索。
拜访这些老者,并不是王恺一时兴起,因为在经历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长期动乱后,很多地方都一改往昔的面貌,而从当地年长者的回忆中寻找线索,也是考古发掘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接连与数十位老人谈话后,王恺终于听到了最令人兴奋的一段话。
“山上最大的地窖,那可就得数老张家。也不知道他们家老祖宗是怎么挖的,地窖里能藏上万斤红薯,恐怕里头有两米多高······”
老人家自顾自地描述着,王恺的大脑则转得飞快:能存上万斤红薯的大地窖?山上的土层那么复杂,怎么可能被普通群众挖到两米多深?
拜访完这位老人家后,他马上让村长带自己去了这位老张家,王恺说明了身份后,就被领到地窖当中,他前后环顾了一番,用自己随身带的小工兵铲在地窖四壁上敲敲打打,用手感受周围的土层湿度。
很快,他就兴冲冲的爬上地窖,当场征用了老张家的大院,并且迅速通知考古队员集合。
1991年7月初,王恺率人在地窖里打深沟,然后向四面扩展。
7月14号,王恺整个人兴奋的要发抖,因为他的洛阳铲,终于碰到了一块坚硬的石壁,经过一番清理后,一道笔直的石墙豁然呈现在考古队员们的眼前,毫无疑问,这道石墙的背后,就是汉墓!
西汉第一大墓从1984年发现狮子山彩绘兵马俑坑,到1991年终于摸索到了汉墓的墓道,王恺心中耿耿于怀了七年的狮子山帝王墓,终于迎来了一睹庐山真面目的历史时刻。
越到最后关头越紧张,到底沉睡在山中的这位藩王,其陪葬规格值不值得王恺耗费如此多的心力呢?
西汉时期,只有楚王才能切开山体,在山体内部为自己造墓。
徐州市政府收到王恺团队的最终判定结果后,斥巨资动迁了狮子山上130多户居民。
1994年11月,狮子山汉墓的发掘工作获得国家文物局的正式批准,王恺带着自己的洛阳铲,又进入了不眠不休的考古作业当中。
从老张家的地窖四周开始,王恺和同志们采用了当时国内外史无前例的发掘方式——开凿天井。
如果只凭一铲一凿,狮子山巨大的体量起码要二十年才能完工,但动用现代化的铲车、吊车,三个多月内王恺团队就清理出了5000立方米的垒土和填石。
从山顶开天井往下17米,凿出12间总面积850多平方米的地下陵墓,整座狮子山的内部都被掏空。虽然打开墓室的过程很顺利,但王恺的心中也有着深深的担忧。
因为在清理墓道的过程中,一道道密密麻麻的凿子印,表明了这个陵墓曾经遭受过盗墓贼的光临。
果然,当王恺第一次缓缓踏进这座封闭了两千多年的陵墓核心时,楚王的玉棺早已被打开,尸骨也被扯出了棺外。
由3400块玉片缀成的金缕玉衣,其金线都被拆下,只留下散落一地的纯粹玉衣,四周还有大量的铜质官印和钱币,看到此情此景,王恺不由得倒吸一口冷气。
忽然,幽暗的墓室内侧发出点点光芒,在楚王的玉棺和妃嫔陪葬墓的四周,数十枚颗粒饱满的夜明珠,在历经两千多年地下水的侵蚀,依旧色泽鲜艳、光彩夺目,周围还有青铜短剑、玉龙等诸多陪葬品。
随后,考古队正式开始了细致的保护性发掘工作。在狮子山汉墓中,共出土了17万枚铜钱,130枚印章,2000多件国家级文物。
1999年,北京科技大学对狮子山汉墓出土的铁兵器进行了进一步研究,判定其为炒钢制品,证实了我国炒钢技术的发明不晚于公元前154年。
经过对出土的铜钱、印章、封泥、兵器等的精心考证,王恺认定狮子山汉墓的主人,是西汉第三代楚王刘戊,并且得到了考古学界的一致认可。
根据汉墓中发现的头骨、下颌骨等,测出了他的死亡年龄在35岁至37岁之间,并根据遗骸复原了这位让王恺苦苦追寻的楚王形象。
从1977年调回江苏徐州,到1991年发现狮子山汉墓,王恺惊人的考古成果,让他成为国内外瞩目的知名人物。
王恺说:“作为一个考古学家,一生能够遇到一次重大古迹就很幸运了,而我却遇到了七次。”
西汉十二位楚王的陵墓,如今只剩四座,而王恺的目标,就是希望自己有生之年能找到这身下的四座陵墓,他带着和自己相伴多年的洛阳铲,继续丈量着徐州城郊外每一寸土地。
考古学家未曾找到的陕西第一大墓,为何农民能轻易找到?
古人喜欢在家存放黄金,现在的人却喜欢收集古玩,如今现存于世的古玩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获得,一种是从地里挖出来的,另一种则是从古代开始,以传家宝的方式流传下来的。
随着各种盗墓小说问世,有很多人把目光放在盗墓方面,企图赚取不义之财,但凡从事盗墓行业的人都有一个特长——可以轻松获取古墓的位置。
其实,除了盗墓贼以外,还有普通农民也知道如何获取古墓的位置,一般的农民都没有这方面的知识,他们是怎么找出古墓所在地的呢?
1.成大事的盗墓者
在盗墓小说的影响下,连带着很多盗墓事件也成了热搜,对于年轻人来说,盗墓可能只会出现在小说里面,然而,上了年纪的人就知道,小说上所写的盗墓事件不过是小儿科而已。
盗墓并不是什么新兴行业,早在三国时期,曹操就开始从事这行了。行军打仗,日常开销,每做一件事情都得用钱,曹操的特长在于军事而非经济,所以,他手里掌握的钱财并不足以支撑大业。
在曹操看来,只要能成就自己的大业,挖点死人的陪葬品又有何不可,于是,堂堂一个手握众兵的当权者,竟然设立了专门的职位:摸金校尉,干起了盗墓的事情,以支撑所有开销。
盗墓者与考古专家最大的区别在于进入古墓的目的,考古专家进入古墓,一般都是为了更好的保护古墓,而盗墓者则是为了获取钱财,只要是盗墓者踏足过的地方,古墓主人的下场都不会很好,孙殿英在盗取慈禧坟墓的时候,就直接把这位不可一世的太后给丢到一边了。
2.意外发现的兵马俑
不管哪个时代的盗墓者,盗墓前都会花大量时间去寻找古墓的位置。然而,有些农民却总是“不小心”就挖到了古墓。
消息一传开,整个考古界都轰动了,陕西作为古城 ,而且还是著名的古都,最常见的便是各种文物了。但是,作为秦朝时期的古都,专家们却一直都没有找到秦人古墓的地点,这一点让陕西文物局特别沮丧。随着陶俑的出现,让文物局的信心又升了起来,马上派出大量的工作人员去寻找这些兵马俑的出处。
按照专家们的预测,兵马俑极有可能就在凤翔,因为这里正是秦朝时期的都城所在地。事实上,文物局早在1957年就已经开始在凤翔寻找秦人古墓了,只是那么多年都没有任何进展。
3.考古队再次失望
考古队再次以凤翔为中心向四周扩散,企图找到古墓。然而,这一次的寻找却还是没有结果。眼看着几年的找寻都没有结果,专家们澎湃的心再次失望,决定放弃。
在考古期间,附近的村民主动给予他们很多帮助,离开前,考古队员们为了感谢村民的热情帮助,专程到村民家里感谢他们。
如果工作人员忽略了这个环节,放弃后直接回办公场所,他们与秦朝大墓可能就再也无缘了。事实证明,他们是幸运的,就在他们走到一个村庄时,村里有个男人告诉他们,自己可能知道古墓在哪里。
一个农民,既没有多少文化,更没有考古方面的知识,又怎么知道这事呢?工作人员并不太相信农民的话,不过,既然没有找到古墓,听这位农民说说也没有什么损失,说不定还有收获。果然,农民接下来的话,简直让他们大吃一惊。
原来,这位农民虽然学历不高,也没有专业知识,但是他曾跟着考古队工作过,对这方面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有一次,他在地里锄地,发现翻出来的泥土和普通泥土完全不同。
普通泥土翻起来比较松软,而且颜色单一,他在锄地时却感觉那块地硬邦邦的,而且泥土有好多种颜色,不像是自然形成的土地,反倒像是人工压实的。
考古队员们听后心里暗暗庆幸没有直接走掉,否则就不知道这里还有一块如此神奇的地方了。在那位农民的带领下,考古队员来到了古墓的疑似地点,果然像农民所描述的那么奇特。
在场都是专业人员,一看这种地方就知道地底下有好货。经过了仔细的探查以后,在地底下果然发现了一座古墓的痕迹。
可惜的是,这座古墓早就被盗墓贼光顾过了,光是盗洞就有好几百个,里面的陪葬品更是被盗得一件不剩。对于考古工作而言,陪葬品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陪葬品是研究墓主身份最直接有效的方式。
既然陪葬品已经被盗完了,专家们也就只能从别的地方下手去探索墓主身份了。在清理坟墓的时候,工作人员发现了一块石磬残片,从石磬上的记录中发现了墓主的信息,专家在石磬上发现了“共桓是嗣”四个字。
据悉,所谓的共桓,是指秦共公和秦桓公的意思,而“是嗣”,也就是继承的意思。也就是说,这座古墓的墓主就是他们培养出来的继承人——秦景公。
从1957年开始,考古学家总共寻找了十九的时间都没有找到这座古墓,却被无数盗墓贼光顾了。更重要的是,这座古墓最终还是在农民的带领下才挖掘出来的。
不知道该讽刺专业考古的有力不够,还是该夸赞陕西农民牛掰。不过,不管怎样,墓主的身份总算搞清楚了,专家们也不算丢脸。
秦始皇特别厉害建造了兵马俑,兵马俑的简介有哪些?
兵马俑(Terracotta Army;Terra-cotta Figures;soldier and horse figures),即秦始皇兵马俑,亦简称秦兵马俑或秦俑,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以东1.5公里处的兵马俑坑内。
扫一扫二维码用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