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扼守河西走廊,头枕祁连山脉,东接长安,南通巴蜀,扼陕甘川三省要冲,素称“秦陇锁钥,巴蜀咽喉”。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军事要冲。在西汉俗谚中更有“陇右熟,天下足“的记载。可见当时的甘肃乃是全国粮食主产区,其重要地位不仅仅在于军事,也在于经济。而提起黄金,中国最早的金器出现在北方,而北方最早的金器出现在甘肃。这次要拍摄的这件重要的黄金文物,在博物馆里很难目睹到它的踪迹,而是在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里。它也是作者一直心心念要拍摄到一件重要的黄金文物———甘肃玉门火烧沟遗址出土的金耳环。
这只距今大约3800年—4000年的金耳环古朴大方,采用最原始的锤鍱方法制作而成,呈椭圆形,一头扁平,一头略尖,应该是便于穿过耳孔用于佩戴。单纯从艺术性的角度,金耳环似乎没有什么值得可圈点之处,既没有华丽的纹样,也没有复杂的工艺。如果真的要给它一些溢美之词的话,剩下的估计只有大道至简,反映了古人对黄金朴素审美。如果从历史文化和考古价值的角度,则非同小可。它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一批黄金制品,现存最早的黄金饰品,开启了中国境内使用金饰的先河,是中国境内金耳环的“众环之祖”,它对与中国黄金文化开山鼻祖的意义远大于它的形式意义。
关于这意义非凡的金耳环的发现,则充满着传奇的故事。它是在甘肃玉门火烧沟遗址被发现的。提起玉门,估计很多人会说就是那个“春风不度玉门关”的那个玉门么?非也。这里的玉门位于酒泉市下辖县级市玉门市区西北70公里处,诗句中玉门关则在敦煌城西北80公里的戈壁滩上,两地相距约350公里。火烧沟是玉门市清泉乡一个古老的地名。因其地沟壑纵横,山峦起伏,而山沟山峁又多呈火红色,所以人们将其地命名为火烧沟。1976年,当地修建公社中学,选址在一片古墓群上。破土动工的时候,施工队很快地便在距地表不深的地方挖出了一些石制器具、陶罐和铜制品。有位兰州下乡知识青年,看到这些陶罐,因为略知些许考古知识并将其带给了省城考古队的亲戚。这位考古队同志一看便断定这些文物非同小可,随即汇报给省文物考古队,不就省文化厅批复并正式组织人力来玉门挖掘。于是,甘肃六大古文化遗址之一的火烧沟遗址发现了,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甘肃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
火烧沟遗址所代表的火烧沟文化是我国夏代时期最先进的文化之一。火烧沟墓地居民的铜器制造业的发展水平,在夏代诸文化中,仅次于二里头文化。火烧沟人上承三苗、下启周族,不但创造了先进的文化,而且是我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部族,距今约3700年。佩带金银首饰并用其作为陪葬品,是火烧沟遗址墓葬的一大特点。
至于为何这里会发现中国最早的金器。提及甘肃,人们往往联想到丝绸之路。这条始于公元前2世纪的横贯亚洲内陆的古商道,曾持续千余年不废,推动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全长7000多公里的丝绸之路,起点为长安,穿越河西走廊,到敦煌后分为北南两道,北道出玉门关,南道出阳关。时间从汉代再向前推进约2000年,作为古代文明扩散和传播的起源地之一的欧亚草原,伴着古印欧人的东迁以及始于约公元前2000年的中亚游牧民族的大迁徙,黄金文化也随着东渐。而甘肃所处的地理位置刚好成了东西方文明,北方草原文明和中原农耕文明交汇的十字路口,中国最早的黄金制品在这个东西文明交汇带上出现就不足为奇了。随后的两千余年间,历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黄金文化逐步向中原地区渗透,同时不断也受到中原文明的影响,在华夏大地上遍地开花。
现在再看这一对金耳环,是不是肃然起敬?质朴纯美,不加任何雕饰的原始大气,作者觉得用任何词汇去形容都不为过,毕竟让我们看到了4000年前的先祖们,已经不再满足于果腹穿暖,开始学会“打扮”自己了。如果有一天,它现身在某个博物馆的特展上,千万不要错过!
本期图片摄影:张文斌
(以上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或操作指南,依此入市,风险自担)
扫一扫二维码用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