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人与人之间都是共患难易,同富贵难,更何况是帝王君臣之间。
打天下时,只有同一个目标,共同投入,共同承担风险,彼此的境况基本一致,感受也一致,往往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但是,打下天下后,彼此的境况与身份也变了,以前的患难兄弟变成了君臣,如果这时候作为臣子的还分不清状况,甚至心中怀有僭越之心,势必招来杀身之祸。
江山打下来了,群臣认为自己功劳大,心里膨胀了,不杀不行啊!当年明太祖朱元璋的“荆棘理论”,把大臣的心理怎么想的,会有什么后果都讲清楚了。
故事的来源是朱元璋诛杀大臣过猛过烈,这是在明眼人看来就是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戏码,并没有什么新鲜新闻可言。
朱元璋诛杀开国大臣,如胡惟庸。这就是政治的发展所致,政治就是绞肉机,单个人的生命在统治者来说不足怜惜,但在没有经验的太子朱标来说,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死于父亲朱元璋的屠刀之下。
朱标的想法和老朱不一样,他认为这样太残忍了,跟自己打天下的兄弟,怎么下得去手,不该和和睦睦吗?朱标越是这样,朱元璋更觉得他还是不懂人心,不懂社会的真实残酷,政治经验太不足,政治观念太幼稚,政治中就是生存的游戏,如果不把阻碍的人除掉,自己就是被除掉的。
越经历人情是非多的人,越是对人性的残酷,你死我活的斗争更加的印象深刻。因此,朱元璋为了说明自己的用意,拿出充满倒刺的荆条,递给朱标,朱标都没有接住就掉地下了,再看朱元璋,忍着疼攥在手里。
其实这是什么意思呢,给大家说下,你看这个荆条就是权杖,打江山的老臣都是老奸巨猾的,心里精明着呢,权利不是谁都可以握住的,不除掉上面的次,就丢了。
若是对朱元璋平时的行为加以观察的话,对于皇帝打下江山后,都杀死身边一起打天下的人这样的问题,也就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了。他能洞察身边人的心思,对他们的每个异常,不忠行为都清楚,所以有些人不杀就是政治不稳的隐患。
不杀不行啊!这些人虽然尊自己为大哥,但大家就是一个没有血缘的人,他们尊自己是大哥就因为自己可以保护他们,自己挣不来的钱叫大哥去争,得来钱自己还分得不少,担风险还少。
等天下安定了,没了敌人,谁会平白无故叫自己大哥,卑躬屈膝的。这时候就忘了那时候大哥怎么带他们打天下的不易,没有大哥带哪有荣华富贵,都想自己当老大。
帝王都想江山永固,万古长青,生生世世,做帝王,那滋味想想就豪强万丈。有一个问题就必须知道了,谁也不说愿意看别人脸色,谁也不愿意比别人低一等。这样就必须把不忠,不安分的人消灭掉,定期消灭,时时留心,才可保住自己的权利。
1、保持绝对的权威,维护政权的稳固
功臣都是久经考验、有两下子的人,很多本领不在皇帝之下,功高盖主,所以皇帝难免有防范之心。
要想坐稳江山就要保持绝对的权威性,不能有丝毫的闪失。所谓,“鸟兽尽,良弓藏”,皇帝为了扫清障碍高枕无忧,就会大开杀戒。
2、为了保证把江山传给下一代
久经沙场的功臣都有点桀骜不驯,古代帝王都是家天下,为了给以后的接班人扫清障碍以绝后患。
比如朱元璋杀功臣,除了徐达善终以外,李善长、胡惟庸、蓝玉等,就是想主动退隐的刘伯温都没有善终。
刘邦杀韩信也是如此,刘邦生前韩信就屡次挑战他的权威,如果是他的儿子根本压不住韩信,为绝后患韩信必须得死。
从皇帝杀功臣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启示——就是树大招风! 功臣都是有本事的人,有本事的人容易招人嫉妒,如果桀骜不驯更加招人记恨,就是皇帝不杀,那些想上位的奸臣,也会时刻想栽赃嫁祸扳倒你。
功臣毕竟是少数,心怀叵测的庸臣是大多数,寡不敌众,结局可想而知。
结合到当今社会,我们也会遇到同样的问题,越是有本事的人越是要低调,有七分本领露三分就好。
扫一扫二维码用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