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蛤蟆在井里的时候,他以为自己就是老大。一口井才多大点地方,自己一眼就望到头了。当蛤蟆跳出井以后,发现原来世界是“这~么~大~”,见得越多,才越发现自己的渺小和无知。而,这和你这个问题,是同一个道理。
01
读书越少,你认为自己知道的就越多,就越容易认为自己很牛逼
我们以气球做例子,随着你读书量的增多,吹起来的“知识气球”就越大。
而大到刚好把你自己装进去的时候,你就以为自己很厉害了。
你心里会想:你看,我都能把气球吹到把我自己装进去,是不是很厉害?
这就是一种“即时满足”感,取得一点成就,付出一点努力,就认为自己很了不起。
于是,为什么人很容易满足,很容易小富即安,一没有压力,就丧失了奋进的动力。本质原因,就在于这种浅薄与无知。
02
读书越多,你发现自己知道的很少,就越会更拼命的读书
知识从来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你可以到我主页,中间“专栏”俩字,那看看每个专栏的名字。
读书、写作、笔记、时间管理、早起、学习……
我早期以为,我只要读懂一个领域的书就够了。但发现,当我读完“读书方法”,我还不会做笔记。
于是,又去读了“笔记方法”。会做笔记了,又觉得自己笔记写的很水。于是,去读“写作方法”……
就这样,一个连着一个,读完一个就读下一个,本质就在于,自己确实不懂“下一个”。
只能通过大量的读书,来填补自己的这块知识欠缺。通俗点,就是自己给自己填坑。
所以,如果你将身边的朋友分类,会发现明确的两类:
(1)不爱读书的人,他们基本一年也不怎么读书。 (2)爱读书的人,至少保持1-2周读一本书的习惯。而归根到底,就是越读书,越觉得自己知道的越少,只能通过读更多书,来丰富自己的知识,这就是读书“正向循环”。
读书越多,就越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该做什么;读书越多,就越觉得自己无知和浅薄。读书让我们学会独处,读书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读书也是最好的修行。
一个人的生活是一个圈,知识和见识是圈的半径,你看到的越多,见识越广,这圈的范围就越大,里面未知的东西也就越多,而越来越多的新知识则更会激起你不断的读书和学习的欲望。
作家三毛说:“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有时,书看得越多就越觉得自己太浅薄、太无知,相反,读书少的人往往以为自己可以了、差不多了,殊不知,知识的海洋是无穷无尽的,正所谓“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无知者无畏,很多事情,你不害怕是因为你只接触了表面,自我感觉良好只是因为你了解得太少。
读书使人明智,经历让人丰盈,用生活的经历去读书,用读书的眼睛看生活。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为使自己不再浅薄与渺小,那就去书山、学海里不断地探寻和充实自己吧!
扫一扫二维码用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