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个特质中,最重要的一点在于无知,无意中制造和传播「韩信活埋生母」者,大多是无知之辈,他们无法正确理解韩信的快速崛起,无法理解一个宁受胯下之辱的淮阴少年,怎么就一跃成为统领千军万马的大将军,无法理解一个毫无作战经验的年轻人,怎么就能数次以少胜多。
于是,他们想当然地要否定韩信的能力,认为韩信之所以能够成功,纯粹是上天眷顾,全靠运气。
然后他们就顺着这条思路往下编。
为什么上天偏偏要眷顾韩信呢?他们编的思路是韩信家的祖坟埋得好。
但他们并不知道韩信家祖坟何在,他们只知道韩信的母亲的祖坟在一块宽敞的高地上,看样子,应是一块风水宝地,于是他们便在韩信母亲的坟墓上做文章。
他们编造出「贫无行」的韩信听说有一块可做风水宝地的墓地后,决定把父亲的坟地起到那块地里去,甚至决定,把母亲活埋在那块墓地中。
类似的传说,不止出在韩信身上,张角、朱元璋身上也出现过,然而,这一切都不是真的。
韩信之所以能够成功,根本不是上天眷顾,更谈不上祖坟风水好。
太史公司马迁曾经到过韩信的家乡,见过韩信母亲的坟,想必也听过这种无知的民间传说,但太史公并没有把这种无稽之谈记录在《史记》中。
太史公认为,从韩信母亲的坟墓上,可以看出,还是布衣时的韩信,「其志与众异」。
为什么韩信还是个平头百姓的时候,志向就与身边的人不一样呢?当然是因为韩信自负了,韩信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能力,只要让韩信得到机会,韩信必然能青史留名。
也正因为有能力,所以韩信才特别惜身,并不会因为一时的气愤而出手伤人,致自己被抓紧亲廷的监狱。所以「胯下之辱」的事,丝毫不奇怪,这不是懦弱,而是理智,而是自信。
也正因为有能力,韩信才对寄食一事不以为然,他并不认为寄食是耻辱,他甚至认为,那些为自己提供饭食的人家,早晚能收到自己的回报,所以对于蹭吃蹭喝之事,才无比坦然,甚至会因别人不给自己饭食而气愤,认为别人「为德不卒」。
这才是真实的韩信,因为能力出众,所以志向也与众异,因为志向远大,所以才天下大乱之时,先投了最有希望的项梁军,后又跟随项羽,发现在项羽军中没法升迁后,又投靠了很有希望的刘邦,终于在刘邦的汉军中找到机会,名显于世。
最后,让我们重温一下太史公在《淮阴侯列传》中写下的话吧——
「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余视其母冢,良然。」
你用什么样的眼神打量世界,取决于你的思维拥有怎样的高度,太史公之所以成为太史公,就是因为太史公非比寻常的高度。
野史和传说往韩信身上泼脏水的事,你们听听就好,真若信了,就暴露你们的智商了。
韩信的母亲的确被韩信埋在一块高地上,这是被司马迁记载在正史中的,但从司马迁的记载来看,韩信之所以要把母亲埋在那块高地上,并不是因为韩信想靠风水的庇佑而风光,而是韩信认为凭借自己的能力,完全可以让自己的家族绵延更久远。
视野决定人生,如果韩信的视野真如野史和传说中说的那般窄小,韩信还能成为汉初三杰吗?韩信还能成为一个统帅千军万马的大将军吗?打仗、打胜仗靠的都是实力,而不是什么风水庇佑。
但凡长点脑子的人,都不会相信韩信把母亲活埋的事。
扫一扫二维码用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