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从“篡改遗诏”的传言看,描述的倒是绘声绘色,把“传位十四阿哥”改为“传位于四阿哥”,看似合情合理,其实经不起推敲。
繁体字的“于”跟简体字的“于”差别太大,无法修改。
就算是修改诏书,遗诏都是三份,用汉满蒙三种文字。
汉文的可以修改,请问蒙古文满文诏书怎么修改?
再看看大家所说的十四阿哥是康熙属意储君的证据,那就是让十四阿哥担任西北抚远大将军王。
可是,你见过有哪个皇帝会把储君调离京城,远离政治中心,在边境带兵的。
设立储君本身就是为了以防万一,属意的储君远离京城,万一皇帝驾崩,请问远离京城的他如何顺利继承皇位。
三国时期的曹操,每次带兵出征都是由曹丕坐镇后方。
可见,让储君坐镇京城,监国摄政才是正确做法。
康熙皇帝已经老了,随时可能驾崩,这种情况下怎么可能让属意的储君远离自己。
所以,康熙皇帝任命十四阿哥为西北抚远大将军王,恰恰说明十四阿哥被排除在储君人选之外。
这样看来,储君只能是在京城的阿哥们。
只有两个人符合条件,四阿哥和八阿哥。
八阿哥在“海东青”事件后,康熙说出“父子之恩绝矣”的话,其实已经明示了八阿哥无缘皇位。
所以,四阿哥是唯一一个合适的人选。
我们再看看雍正在位期间做出的改革
摊丁入亩
取消人丁税,按田的数量多少交田税,田多的多交田税,田少的少交,无田的不交。
这项政策受益的是少田无田的穷苦百姓,田多的富人可就要多交税了。
火耗归公
百姓交赋税的碎银要熔炼成整锭的官银上交朝廷。
因为熔炼中的损耗要多交赋税来抵消,称为“火耗税”。
火耗税的标准由官员来定,通常大于正常的损耗,多出的部分进官员腰包。
归公后,火耗税统一标准,统一上交,官员再也不能随意盘剥百姓。
官绅一体当差纳粮
以前官绅的田亩都是不交税的,改革后,官绅要跟普通百姓一样要交税,要替国家服役。
看雍正的改革就知道了,受益的都是普通百姓,得罪的却是广大官绅和读书人。
舆论都掌握在官绅和读书人手里,普通百姓哪有什么发言权。
所以他们才会不遗余力抹黑雍正,质疑雍正的合法性。
我记得以前在电视里面放过了,为了杜绝篡改遗诏的事情,满清皇帝的遗诏还有满文一篇,这和汉文可不一样。所以不是篡改遗诏。
雍正没有篡位
首先,从“篡改遗诏”的传言看,描述的倒是绘声绘色,把“传位十四阿哥”改为“传位于四阿哥”,看似合情合理,其实经不起推敲。
繁体字的“于”跟简体字的“于”差别太大,无法修改。
就算是修改诏书,遗诏都是三份,用汉满蒙三种文字。
汉文的可以修改,请问蒙古文满文诏书怎么修改?
再看看大家所说的十四阿哥是康熙属意储君的证据,那就是让十四阿哥担任西北抚远大将军王。
可是,你见过有哪个皇帝会把储君调离京城,远离政治中心,在边境带兵的。
设立储君本身就是为了以防万一,属意的储君远离京城,万一皇帝驾崩,请问远离京城的他如何顺利继承皇位。
三国时期的曹操,每次带兵出征都是由曹丕坐镇后方。
可见,让储君坐镇京城,监国摄政才是正确做法。
康熙皇帝已经老了,随时可能驾崩,这种情况下怎么可能让属意的储君远离自己。
所以,康熙皇帝任命十四阿哥为西北抚远大将军王,恰恰说明十四阿哥被排除在储君人选之外。
这样看来,储君只能是在京城的阿哥们。
只有两个人符合条件,四阿哥和八阿哥。
八阿哥在“海东青”事件后,康熙说出“父子之恩绝矣”的话,其实已经明示了八阿哥无缘皇位。
所以,四阿哥是唯一一个合适的人选。
我们再看看雍正在位期间做出的改革
摊丁入亩
取消人丁税,按田的数量多少交田税,田多的多交田税,田少的少交,无田的不交。
这项政策受益的是少田无田的穷苦百姓,田多的富人可就要多交税了。
火耗归公
百姓交赋税的碎银要熔炼成整锭的官银上交朝廷。
因为熔炼中的损耗要多交赋税来抵消,称为“火耗税”。
火耗税的标准由官员来定,通常大于正常的损耗,多出的部分进官员腰包。
归公后,火耗税统一标准,统一上交,官员再也不能随意盘剥百姓。
官绅一体当差纳粮
以前官绅的田亩都是不交税的,改革后,官绅要跟普通百姓一样要交税,要替国家服役。
看雍正的改革就知道了,受益的都是普通百姓,得罪的却是广大官绅和读书人。
舆论都掌握在官绅和读书人手里,普通百姓哪有什么发言权。
所以他们才会不遗余力抹黑雍正,质疑雍正的合法性。
我记得以前在电视里面放过了,为了杜绝篡改遗诏的事情,满清皇帝的遗诏还有满文一篇,这和汉文可不一样。所以不是篡改遗诏。
我记得以前在电视里面放过了,为了杜绝篡改遗诏的事情,满清皇帝的遗诏还有满文一篇,这和汉文可不一样。所以不是篡改遗诏。
扫一扫二维码用手机阅读